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中

时中

时中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42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6篇、专利文献168篇;相关期刊22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时中的相关文献由665位作者贡献,包括C.纳赫鲍尔-斯特姆、G.维克、M.格鲁恩德肯等。

时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6 占比:60.38%

专利文献>

论文:168 占比:39.62%

总计:424篇

时中—发文趋势图

时中

-研究学者

  • C.纳赫鲍尔-斯特姆
  • G.维克
  • M.格鲁恩德肯
  • S.基普
  • T.普西内利
  • U.赫尔曼
  • 史占强
  • 陈伟
  • 陈科华
  • 刘珊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伟; 陈彦杰
    • 摘要: 作为桐城方氏几代人"随时拾薪"的成果,《周易时论合编》不仅对宋明诸家易学多有采撷,更试图以"时"贯通象数、义理之学.在方氏易学中,"时"具有时义、时用、时中等多重内涵.通过阐释时义,方氏对《周易》乃至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做了新的诠释,提出"有开必先,圣人因时宜之"的思想;在吸收、改造邵雍"元会运世"说的基础上,方氏提出了"午会之时,万法咸彰"的时用思想;在形上学方面,方氏提出了即体即用、寂历同时的时中思想.方氏的原创命题兼具新意与思想深度,他对传统哲学范畴、问题的理解较之传统观点亦有重大推进.
    • 许伟; 陈彦杰
    • 摘要: 作为桐城方氏几代人"随时拾薪"的成果,《周易时论合编》不仅对宋明诸家易学多有采撷,更试图以"时"贯通象数、义理之学。在方氏易学中,"时"具有时义、时用、时中等多重内涵。通过阐释时义,方氏对《周易》乃至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做了新的诠释,提出"有开必先,圣人因时宜之"的思想;在吸收、改造邵雍"元会运世"说的基础上,方氏提出了"午会之时,万法咸彰"的时用思想;在形上学方面,方氏提出了即体即用、寂历同时的时中思想。方氏的原创命题兼具新意与思想深度,他对传统哲学范畴、问题的理解较之传统观点亦有重大推进。
    • 魏长领
    • 摘要: "中和"具有多层次的内涵,贯穿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宇宙本体论、生成演化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观和伦理思想之中.中国传统"中和"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中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中和"伦理思想内涵丰富,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个人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着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生、自然的总体认识、价值理想和行为准则,具有广泛渗透性和普适性.中国传统"中和"伦理思想既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价值目标,也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还是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或德性,同时,"执两用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时中"也是调节社会道德关系和个人道德选择的重要方法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各种社会关系.
    • 林光华
    • 摘要: "言不尽意"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命题,根植于老、庄、易"三玄"经典。在《老子》中主要体现为"言不尽道",原因在于"道"的变动性;在《庄子》中体现为"得意忘言",原因在于"意"的当下性与不确定性;道经过庄子到王弼,经历了一个逐渐本体化与概念化的过程,而渐渐失去原味。老、庄"言不尽意"的背后是道家特殊的"时中"思维。"时"是老、庄观察宇宙而发现的变动性的根本法则,也是因时而动、随时变化、顺道而行的行为原则;"中"是致虚守静、中空无碍、不落两边的工夫境界,相对于对象化的认识论思维,这一思维方式是特别的。
    • 林光华
    • 摘要: "言不尽意"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命题,根植于老、庄、易"三玄"经典.在《老子》中主要体现为"言不尽道",原因在于"道"的变动性;在《庄子》中体现为"得意忘言",原因在于"意"的当下性与不确定性;道经过庄子到王弼,经历了一个逐渐本体化与概念化的过程,而渐渐失去原味.老、庄"言不尽意"的背后是道家特殊的"时中"思维."时"是老、庄观察宇宙而发现的变动性的根本法则,也是因时而动、随时变化、顺道而行的行为原则;"中"是致虚守静、中空无碍、不落两边的工夫境界,相对于对象化的认识论思维,这一思维方式是特别的.
    • 邓志英; 黄毅
    • 摘要: 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理论有政治论、性情论与方法论上的解析,主要从方法论角度探索西方经济理论中蕴藏着的中庸思想.研究发现中庸思想中不偏不倚的折衷主义,以及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时中思想都体现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将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进行综合,既可以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也可以揭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 李乐; 莫冉
    • 摘要: 古汉语表现出强烈的"观"之特性——其以"象"保留自然印记,且与直观经验强烈关联,其以联想和譬喻来感知并表述世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古代思想特质是"综合直观式"的,而非印欧语言所构建的那种"纯概念思考"式的.相比西方思想的"求真"传统,中国古代思想更关注人生之"求道".而中国典籍的思想范畴,常在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时遭遇"抽象化"的困境,其与"观"相连的"求道"与指引行为的特质被消隐,变成与西方哲学概念范畴非常相似的原理阐明.为了保持典籍范畴所传达的思想的异质性,提出"时中"的翻译策略,旨在让译语读者感悟一种新的思想方式,进而获得对中国典籍更深刻、更切近本旨的领悟.
    • 刘素庚
    • 摘要: 1.【句型回顾】—How often do you watch TV?—Twice a week.——你多久看一次电视?——―个星期两次。【解析】how long,how soon,how far,how often的区别:how long意为"多长",一般意为"多长时间,多长的长度";how soon意为"还有多长时间",用于将来时中对将来的时间提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