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实学

实学

实学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5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教育、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37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2006年儒学全球论坛暨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实学的相关文献由498位作者贡献,包括贾庆军、张践、衷尔钜等。

实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5 占比:98.1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76%

专利文献>

论文:6 占比:1.14%

总计:525篇

实学—发文趋势图

实学

-研究学者

  • 贾庆军
  • 张践
  • 衷尔钜
  • 吴洪成
  • 武占江
  • 汪洋
  • 葛荣晋
  • 赵吉惠
  • 陆永胜
  • 万国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佳
    • 摘要: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对外面临西方列强入侵,对内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福泽谕吉认识到日本必须革新以谋出路。他认为教育改革是日本社会改革的重要一环,于是创办庆应义塾,并以庆应义塾为中心进行教育改革,以“学习西方,崇尚实学”为指导思想,设新课程,用新教材,为日本培养出众多人才,推动了日本教育近代化进程。
    • 程艳芳
    • 摘要: 颜元实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是其在批判朱熹理学过程中所建立的哲学思想。通过对颜元哲学思想建立的过程分析,得以窥见颜元全部实学思想的生长点。正是这些哲学思想支撑了颜元在各个领域如政治、教育、世人思想、学术、军事、人伦日常、民生等的实学成就。对这一问题的点化,将有助于对颜元全部实学的理解,为继承颜元实学思想财富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 朱元航
    • 摘要: 三浦梅园是日本18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其在医学、天文历算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其代表性哲学思想“条理学”是基于天文学所形成的实证性学问体系。因此,从表象上看,三浦梅园之学往往被视为基于西方实学的自然科学。实际上,三浦梅园的启蒙思想也受到了以伊藤仁斋为代表的日本古学派儒学的深刻影响。伊藤仁斋批判宋明理学为形而上学,解构了宋学中具有连续性的“理”,将其限定为物之条理,并进一步用形而下的实践伦理来置换宋学中的形而上之虚理。伊藤仁斋的实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近代科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其“一元气”的本体论在根本上促进了三浦梅园注重实证实测之学、解放人性等启蒙思想的形成。
    • 蒋海英
    • 摘要: 魏源是近代我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他不仅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实学理念,还将这种实学理念运用到了学术变革当中,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为近代教育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和他深受湖湘理学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尤其是湘学的实学本质对其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
    • 孙明柱
    • 摘要: 实学精神发轫于孔子,内涵有三:实行、实知、实用。魏晋玄学消解了圣人实学精神,注重形而上本体论和神秘体验认识论。在佛教完成中国化以后,宋明又重新展开实学。朱子强调“分殊”在“理一”中之实行,提倡“格物致知”之实知,但过于强调“内圣”,而忽视了“外王”,在实用上有所不足。阳明综合朱、陆,强调良知的践行在“下学”,主张“致知格物”之实知,同时事功卓著,但未开显实学。泰州学派顺“良知即天理”的路子发展,使实学走上歧路。顾炎武以亡国之思,开显实学之实行、实知、实用,最终提出“明体适用”的实学宗旨,将实学精神开显出来。
    • 伍红军; 毛建卫
    • 摘要: 以实学“经世致用”之义绳之,阳明学属于广义上的实学,而明清实学家多出自阳明学派,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王阳明的实学思想,体现在其“心是实理”的本体论、“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实地用功”的实践论、“崇实黜虚”的经世论等多个方面,若以阳明学的门径来命名,是为“阳明实学”。阳明实学一脉,起于阳明本尊实学思想的在绍生成,承于早期王门的绍兴主实派主张,转于绍兴内生的蕺山学派的实学中转,合于源自绍兴的浙东学派的实学大成,其以绍兴府为地域中心进行传播和发展,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基本主张,可以称为“绍兴府学派”。
    • 张传友
    • 摘要: 崇“实”作为清代儒家内部的一种思想特质与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那个时代儒学、美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在崇“实”观念的影响下,清代儒家美学关注和肯定人生之美、人性之美、生活之美,但又因为一种强烈的救亡情结而严格约束美的多元诉求。王夫之以气本体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强调“情”源于“性”,肯定合理的“情”与“欲”;主张“求诸己”,反对“求诸人”,认为在由“性”向“情”的流转过程中应避免泛滥无归,并通过四德培植的阳刚之气充实自己。王夫之主张的“裕”于情而不“矫”其情,“达”其情而不“力以独用”,以礼乐“豫”情等情论主张,既不同于程朱理学,也与陆王心学拉开了距离。这一带有强烈历史特点的悲壮之思近接黄宗羲,后启戴震,确立了清代“实”情论美学的演进方向。
    • 刘周霏
    • 摘要: 朝鲜王朝后期,朱子学僵化,代表儒教崭新学风的实学出现,至丁若镛得以集大成。丁若镛的实学思想在解经中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得以体现,一则对经典原文本身的求证,二则对于经典注解的求证。不同于纯粹的字词考辨之学,丁若镛重视字词训诂的最终要旨仍归于义理,即阐发孔子的孝弟忠恕之道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丁若镛的经学折中于汉宋,肯定朱熹以训诂通达义理的释经观念,同时,他也借着对朱熹理学观念的驳斥,建立起自己的实学义理主张。
    • 林昊
    • 摘要: 《书传会选》和《四书五经大全》是明代科举的官方参考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从编纂缘起、编纂特色、价值评判等方面对《书传会选》进行反思和评判,对该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顾炎武认为《四书五经大全》多抄袭旧书,这一看法是从《四书五经大全》造成了晚明的空虚学风的视角而提出的。为了总结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身为遗民的顾炎武,力图建立以经学为特征的道统谱系,并以是否有利于经学道统的传承为标准,对《书传会选》和《四书五经大全》进行了褒贬。这是顾炎武“明道救世”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 袁晓晶
    • 摘要: 深居西北内陆的刘古愚,在晚清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声名斐然,与康有为并称“南康北刘”。他虽未直接接触过西方,却以中国传统的教化哲学和实学为路径,自觉发展出了一套儒学的现代转型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传统儒学在不同地域发展过程中,与特定空间与文化环境互动所形成的地方性实践。刘古愚的思想代表着关学等地方性儒学并非“内卷化”的“地域儒学”,而是因时制宜的儒学地方性形态,这对于理解儒学在近代社会是否能够“内在地”产生转型动力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