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道

中道

中道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3年内共计6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欧洲哲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7篇、专利文献155篇;相关期刊394种,包括中国宗教、法音、佛学研究等; 中道的相关文献由82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豪杰、刘奋、彭林春等。

中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7 占比:76.59%

专利文献>

论文:155 占比:23.41%

总计:662篇

中道—发文趋势图

中道

-研究学者

  • 何豪杰
  • 刘奋
  • 彭林春
  • 段强
  • 罗德宁
  • 郭美
  • 陶李
  • 高旻
  • 俞荣根
  • 亢林焘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建科
    • 摘要: 礼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深深地影响了国人的处事准则。中道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文中主要以《礼论》作为参考,研究荀子思想中的“礼”与“中道”,可以对儒家思想有一定的窥见,通过辨析礼和中道的关系,发掘其中合理的成分,这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 胡万年
    • 摘要: 认知科学与佛教传统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动的。根据“中道”或“居间”原理展开东西方传统对话,可在认知科学与佛教传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无论是佛教传统“无我性”的体悟,还是西方科学文化中存在种种的不确定性,它们都共同揭示了人类经验的核心问题——无根基性。但西方传统将无根基性视为否定的消极的“虚无”,而佛教传统则指出对无根基性的体证而产生无条件的、自发的“慈悲”。无根基性实质上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在互动中彼此包含而历史生成,这种历史生成不仅要求人们放弃哲学基础主义,而且要求人们学会在一个无根基的世界中具身生活。
    • 胡兴东
    • 摘要: “中道”作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的基本价值原则,在传统司法制度中对克制和消除某些正向司法原则导致的“非正义”司法产品具有积极的补救作用,并在司法活动中促使补救司法原则的形成。正向和补救司法原则是中国传统司法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中国古代司法在整体上实现了一种价值中道取向。在这种司法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司法原则有“五服制”与“舍服取义”、“情理”与“非理”两组。它们在司法运行中构成了相互补救关系,制约着任何一方走向极端。中国古代正向司法原则的内在价值主要是基于“有别”的“礼”,补救司法原则的内在价值主要是基于“得其宜”的“义”。“礼”和“义”构成了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价值体系上的两块基石。
    • 摘要: “如浑水”道即以“如浑水”的流经地为基础,以平城为起点,直达漠北的交通大道,该道是中原民族北上和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交通路线,伴随平城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最终形成。然学界对该道路的关注不足,而对于如浑水的走向及其支流的考证成果斐然。《“如浑水”道与〈魏书〉“中道”考辨》一文指出,“如浑水”道是北魏皇帝巡幸边疆和征伐柔然的重要交通大道,是《魏书》“中道”的一部分。
    • 潘忠岐
    • 摘要: "中"作为中华经典概念既指方位,也指可取的行为方式,具有平衡、和谐、合度等涵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平衡""稳定"和"理性选择"分别与"中"的三重内涵较为接近,但严格来说其间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中国人把"中"看作天下之大本和可常行之至德,并因此形成独特的尚"中"文化.从"中"的视角来看,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中道",国际体系稳定的基本形态是"中和",国际行为体相互间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中庸".由于中国外交强调守"中道"、致"中和"、行"中庸",因此处处体现"中"的精神,具有鲜明的尚"中"特色."中"是观察、思考和研究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的独特视角,既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弥补既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不足,甚至克服其缺陷,还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上发展新型国际关系,使之更为健全和成熟.
    • 李华英
    • 摘要: 里昂提斯是莎士比亚传奇剧《冬天的故事》中的主角,全剧围绕其性格的变化而展开,充满了《李尔王》式的宫廷阴谋和《奥瑟罗》式的情爱嫉妒,情节悲苦离奇,但以浪漫传奇剧终,既兼有悲喜剧特征与田园风格,又颇具王室特色.剧中,里昂提斯的性格经历了一些变化发展,既有冷漠、粗暴、独断、无情、嫉妒和猜疑等一面,亦有细腻、温柔、真诚一面,形成巨大张力,形象丰满.因此,本文将借助"中道"原则,展现莎士比亚为里昂提斯设计的性格发展轨迹.
    • 周展安
    • 摘要: 本文以《齐物论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对于“俗情”、“俗谛”的肯定性阐释,分析了章太炎如何运用佛学的“中道”义来导引其阐释;进而分析了章太炎如何以对“俗情”的肯定来抒发其志在救世的“菩萨一阐提”精神;进而分析了章太炎如何以“两行”之道来绾合“丧我”之义与对“俗情”的肯定,并区分了这种新的“两行”之道和多元主义及相对主义的区别;最后,以章太炎对“阿赖耶识”中“种子”义的论述为核心,分析作为整个“齐物哲学”之归宿的“以百姓心为心”的内涵.
    • 韩东育
    • 摘要: 作为现实主义作品,《论语》的目标指向多诉诸往古、当下和未来这三个时间维度.其所提炼的人际关系精要及屡试不爽的有效性,已昭示出这部言论集能够超越政治时局浅表和根植社会生活深处的伦理学本质.惟此,无论千百年来世代人事如何更替,那些生成于乡土中国的基因,总会周而复始地以近似的反应复现、影响和干预相关领域的相关事务.这意味着,面对难以改变的事实,任何价值判断和改造冲动最终都显得意义有限.
    • 赖锡三
    • 摘要: 《庄子》对养生的思考,在这个全民注重健康的新时代,能够再为当今的养生风潮提供什么启发?在现代人所关怀的养生营卫这一课题上,《庄子》养生哲学也能开启当代意义.《庄子》的养生精华,既不在延年益寿的个我保存,也不在呼吸导引一技一艺的养生偏方,而是关涉整个主体或自我的彻底转化.然主体转化的复杂性,正如庖丁所面对庞大牛体之错综结构与迷宫内里,无法简化处理,也无法技术解决,因为处理"主体(自我)"转化的在世养生,也意味着要处理"主体我"与人间世各种人我关系、伦理情境的共构性课题.
    • 杨红军
    • 摘要: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说法众多,然而追根究底,"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便能体现其思想精髓,统筹全局.对此言的理解至今依然存在很多误读意见,比如认为这句话是在抨击以假乱真的粗俗,或是奉劝人们做闲云野鹤.其实"真"的本意是指不生不灭之理体,"假"指的是世间万事万物因缘生灭之相,"真亦假"的本来意趣是提醒世间人注意:大家朝思暮想热心追求之"财色名食"无非缘起之相,无常如"梦",人间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执假为真",不能放手.作品通过不同角度不断显发这一主题,古今批评家相关评论也有很多,目的无非是想根治贪欲,疗救众生疾苦,然而以上误读则会使人矫枉过正误入歧途.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以期显发真意并思考该主题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