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龙树

龙树

龙树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9篇、专利文献144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哲学分析、五台山研究、法音等; 龙树的相关文献由44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文志、杨克俭、易勇等。

龙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9 占比:53.99%

专利文献>

论文:144 占比:46.01%

总计:313篇

龙树—发文趋势图

龙树

-研究学者

  • 王文志
  • 杨克俭
  • 易勇
  • 陈林飞
  • 张英伟
  • 邓凯桓
  • 姜其斌
  • 曹凯凯
  • 胡天辉
  • 刘建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金刚
    • 摘要: 本文从《大智度论》中缘起的内涵及其否定作用两个方面了解早期中观对于缘起的全新阐释。关于缘起的内涵,部派佛教对因、缘、果做了细致的分类,并且也有了关于法与法之间“相待”与“和合”关系的讨论。但所有讨论都建立在因果之间具有必然性联系的含义之上。中观没有在因、缘、果的分类上继续讨论,而是在因缘和合的方式上做了发挥,归纳《大智度论》共有以下四种:法因和合而生、法因假名而生、法因分别而生、法因相待而生。这四种形式本质上不仅是一致的,而且佛教中其他形式的因缘和合如“四缘和合”或“十二因缘”等等也可以被归结为它们。关于缘起的否定作用,本文探讨了否定的逻辑与范围。建立在因果必然性含义上的缘起,否定的是如“自我”那样非缘起的东西,而不否定缘起自身。《大智度论》通过两难论证,揭示了不同形式的因缘和合中因果之间的矛盾关系而非必然性关系,并通过这种矛盾关系否定一切因缘之物与因缘自身的真实性。
    • 叶少勇
    • 摘要: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过文本梳理和分析,可将中观古学判为认识论虚无主义,即主张如凡夫所认识那样的事物根本不存在.而中观今学总体上可被归入反本质主义,它虽然否认恒常独立的自性本质,在世俗上却承认因缘生灭的假有.
    • 姚治华
    • 摘要: 在《中论颂》第24品第18颂这一重要颂文中,龙树揭示了几个关键概念之间的紧密关系:缘起、空性、依托施设和中道.在这些概念中,中观派自身似乎很喜欢其中两个,即"空性"和"中道".因此,他们被称为"空宗"或"中观派"."缘起"则是所有佛教流派都接受的基本概念.相比之下,"施设"或"依托施设"很少被视为重要概念.但正如龙树所宣称的那样,对于中观派而言,"依托施设"与其他三个概念一样根本.可以通过研究佛教众多学派中关于"施设"的丰富理论来解释这一概念.
    • 黄国清
    • 摘要: 在大乘佛教,菩萨取代声闻行者,成为修行典范人物。声闻乘已有菩萨观念,指释尊成佛前的身份;而大乘行者皆以菩萨自居,效法佛陀自利化他的伟大实践。"菩萨摩诃萨"成为《大智度论》的解释要题。为厘清与对显大乘菩萨思想,论中引述并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菩萨学说,或以缺乏经典依据,或依大乘经典所说,一一驳斥其主要观点。如此批判的目的,意在将人导入大乘菩萨理念;而依大乘经说,声闻人应难以接受。《大智度论》有专门部分解释"菩萨"与"摩诃萨"。菩萨志求无上菩提,誓愿坚定不移,以大愿与大悲为支撑,修学六波罗蜜行,自觉并化他,直至圆成佛果。菩萨分退转与不退转(阿鞞跋致),久修六波罗蜜行,入菩萨位,证无生法忍,获得受记,即成不退转菩萨,亦为"摩诃萨"。摩诃萨意谓大勇心有情,菩萨欲成摩诃萨,须将般若波罗蜜作为修行核心,了悟诸法实相,以无执心广修万行,积极济度一切有情,进入无生法忍的体证。
    • 杨旭东(文/图)
    • 摘要: 位于云南省马关县城南部约7公里处的马白镇马鞍山村委会龙树脚村民小组,是一个汉族与壮族杂居的村子近年来,在上海援滇干部的帮助下,龙树脚村民小组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通过打造七彩村子,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有效带动全村旅游业发展。
    • 王楠
    • 摘要: 《回诤论》(Vigrahavyāvartanī)传统上被认为是龙树亲自著作的论书。该论梵藏汉本俱全,对于研究龙树的空观思想而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因此,对于《回诤论》文本的正确解读,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对于《回诤论》第四颂颂文部分的解读,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应读为否定的否定(pratis.edhapratis.edhah.),一种认为应读为否定与被否定的对象(pratis.edhah.pratis.edhyah.)。本文将从义理、译本及正理派的思想出发,对此问题进行再检讨,欲在确定此处最适合的读法与翻译。
    • 王俊淇
    • 摘要: 四句分别,即关于某一议题的四项选择,以及通过或肯定或否定四项选择而构成的一种论法。由于四句分别在形式上违背排中律等基本的逻辑原则,引起现代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这些先行研究普遍存在着:(一)过分倚重逻辑学的知识与视角,缺少从印度本土的因明学视角的考察;(二)笼统地处理四句分别的用例,缺少对相关文本细节的重视,等诸多问题。为了回应这些问题,本文以《中论》《明句论》第二十五章中的四句分别为考察对象,得出如下结论:存在着针对四句分别各项的一些固定解释模式,但这些模式并不能推广到所有的四句分别用例中;其次,《中论》《明句论》对四句分别的各项给予了多元的词意诠释,这些诠释已经超出了逻辑学的适用范围。因此,并非所有的四句分别都可以被形式化。
    • 吴小丽
    • 摘要: 对"空"与"有"范畴的把握,是正确理解般若经教及龙树菩萨中观学的要点和难点.中观学对于般若经教之诠释,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以说一切有部为主的部派对于般若空义极端化的误解.因此,在考察"四谛"这一佛法基本义理的第廿四品之首,龙树菩萨即针对有部对空义的误解及其推论,提出著名的"二谛"说,为以中观理诠释四谛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展现有部、犊子部等部派佛教之四谛说的"人空法有"的"问题意识"中,去探索接受般若中观学空性观之际,所遭遇的与文殊法门类似的困难,从而明确了诸法以二谛圆融,即世俗因缘中的存在性与胜义实相中的空之间无碍、无冲突.
    • 录目草
    • 摘要: 文章首先以龙树及其相关经典为切入点,梳理了藏族传统学者对龙树经典的分类和现代学者的观点;其次对东西方学者对四赞梵本的发现、整理、翻译以及研究进行了回顾,并重点探讨了四赞的名称、四赞的引用、学界对四赞经典的定论、西藏本土学者对四赞内容的界定及其注释等问题;最后谈及四赞梵本情况和偈颂数量等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