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翻译
典籍翻译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252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2008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2006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等;典籍翻译的相关文献由32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宏印、胡东平、周金龙等。
典籍翻译
-研究学者
- 王宏印
- 胡东平
- 周金龙
- 姜欣
- 张立玉
- 张鸿彦
- 李绍青
- 沈建英
- 肖本罗
- 谢朝龙
- 陈晓佳
- 丁大刚
- 严晓江
- 买买提·阿曼吐
- 于文龙
- 余富斌
- 储常胜
- 刘性峰
- 刘立壹
- 吴淑勇
- 周素文
- 和亚楠
- 孟云
- 宋晓春
- 崔巍
- 庄小华
- 庞彦杰
- 廖志恩
- 张媛
- 徐若楠
- 李长江
- 李雷
- 梁高燕
- 汤莉
- 熊德米
- 王宇弘
- 王宏
- 王秀俊
- 科布杰夫
- 秦楠
- 程静
- 符蓉
- 罗选民1
- 肖涵
- 董明伟
- 蒋坚松
- 赵彦春
- 赵祥云
- 迟惠心
- 郭文琦
-
-
禄亚
-
-
摘要:
谦词和敬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类似用法较少。《浮生六记》由清朝沈复所作,讲述了他与陈芸琴瑟和鸣的婚姻生活,林语堂将其译成英文,该译本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以《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为例,对其中的谦敬词进行归类,并举例分析译文效果,以期对谦敬词翻译带来一些启发。
-
-
周杰;
汤浩
-
-
摘要: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苗族古歌正逐渐走向世界,形成了将苗族古歌翻译成英文并对外传播的新气象。本文通过检索JSTOR和WorldCat数据库等方法,挖掘苗族古歌英译本的海外图书馆馆藏量、专家书评、图书销量和读者评论等数据和信息,在译介学和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框架下考察苗族古歌对外译介效果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提升苗族文化对外译介的影响力,促进苗族文化的对外传播。
-
-
米丽萍;
米丽英
-
-
摘要:
根据桂明佳《六祖坛经》日译本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误译现象及产生原因,发现桂明佳译本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兼用异化和归化策略。在符合日语习惯表达的“语言层面”上呈现归化倾向,在传译禅宗文化内涵的“文化层面”上,则更多地使用异化策略。其译文误译的主要原因是对经文的误读和日语表达偏颇,对经文的精准解读和译文的正确表达,是佛禅典籍翻译的难点。
-
-
任大援
-
-
摘要:
编辑完成这一期稿件,刚好进入了新的一年。如果要用一个字对新的一年做个愿景,我想用一个“通”字:从自然的层面看,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我们祈望能“天人通”,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类社会的层面看,我们祈望“东西通”,由“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互鉴与交融。在这个过程中,“汉学”和“汉学研究”与有责焉。本期刊发的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李玉良、罗莹等人的几篇文章,启发了我的上述思路。晚明来华的传教士根本想不到他们竟然成了早期的“汉学家”。正是他们,将中国古代的正统儒家思想典籍和其历史典籍翻译成西班牙文、拉丁文及欧洲其他文字,搬运到欧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在欧洲的代言人,结果使欧洲人瞠目:远东这个不识基督的民族,其历史开端竟早于耶稣诞生3000年!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士农工商不仅各安其业,甚至是岁月静好。这激发了后来欧洲人的想象。
-
-
张玲娟
-
-
摘要:
中国文化典籍是华夏文明的精髓,典籍英译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对外宣传国家形象,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译者兼具原文读者和译文作者的双重身份。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典籍翻译中,译者需要从译者主体地位、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读者与作品间的接收距离三个方面解决典籍翻译中的问题。翻译不仅是原文意义的再现,更注重对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的塑造,从而最终建立新的审美标准。
-
-
赵婷婷;
龙仕文
-
-
摘要:
以高语境文化理论为基础,同时结合认知识解理论,选取《论语》中有关祭祀名称的词汇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究许渊冲与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不同之处,分析译者的高语境文化认知对于典籍翻译方法的影响。
-
-
马焕
-
-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两大层面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宏观层面上,本文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差异角度对《原毁》的原文与英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微观层面上,本文主要研究了文言文中特有的字及句式的英译技巧。
-
-
苏小强
-
-
摘要:
典籍承载着民族精神,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中国典籍数量繁多,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人文状况。典籍翻译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下,典籍翻译的相关研究不少,但侧重点不同,学者的看法也存在诸多差异。中国典籍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塑造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典籍翻译的对象、译者主体以及翻译策略都应服务于此。
-
-
张鸿彦;
宁静
-
-
摘要:
在各国文化交流尚不充分的早期阶段,转译现象十分普遍,俄国汉学早期的形成和发展深受欧洲汉学的影响,对中华文化典籍的早期翻译大多是通过英法译本转译而来,本文以《大学》俄译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冯维辛、托尔斯泰的转译本为代表,对其进行对比分析,考察转译现象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由此而引起的翻译策略的不同,肯定转译在中外人文交流领域的重要价值,并反思其缺点与不足,为典籍外译提供更多的启示与思考。
-
-
孙莉
-
-
摘要:
王宏印长期从事中外文学文化典籍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其翻译思想散落于译著序跋、学术专著和期刊论文中,内容丰富,自成一体。本文尝试提炼王宏印在典籍翻译领域的重要思想,从理论体系建构、研究方法论、翻译原则及典籍翻译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当前的典籍英译事业提供参考。王宏印非常重视从翻译实践中探寻理论生长点,生成本土性概念,继而完善扩展之形成具备解释力和普适性的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他融会国学精神与西学方法,贯通文史哲三科做学问;他采取“创造性转化”的翻译原则,其目的是将典籍化入现代文明;他认为典籍翻译可以丰富世界文明,也是我们重写中华文明史的契机。
-
-
王琰
- 《2008中国翻译理论研究高层论坛》
| 2008年
-
摘要:
明清时期传教士的中国典籍翻译对欧洲汉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典籍翻译在欧洲汉学的初创时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欧洲汉学的重要奠基石,为汉学提供了原典型实证研究方法,促成了传统汉学形态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