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典籍

中国典籍

中国典籍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信息与知识传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800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瞭望、日本研究、大学生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年中国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暨第七届学术会议等;中国典籍的相关文献由23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西平、丁大刚、卢长怀等。

中国典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1 占比:7.9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800 占比:92.01%

总计:3043篇

中国典籍—发文趋势图

中国典籍

-研究学者

  • 张西平
  • 丁大刚
  • 卢长怀
  • 吴晓砾
  • 季淑凤
  • 张静
  • 文军
  • 甘霞
  • 莫传霞
  • 葛文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黄艳华; 陈萍
    • 摘要: 本文以文化预设为指导,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英译本片段,探讨文化预设对中国典籍翻译中的影响。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影响译者翻译有很多因素,文化预设是一个值得译者在翻译中注意的要点。所以,译者具有相关文化预设的背景知识,对译者理解原文、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有很大帮助。鉴于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以文化预设为指导,探讨研究中国典籍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考虑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为译语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使译语读者充分理解源语文化,理解源语文化。通过讨论,作者认为译者应该重视文化预设对翻译的影响,并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等分析语境,采取合适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译者的翻译目的。
    • 张改
    • 摘要: 推动中国典籍走出去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中国典籍走出去经历“海外自发译介与出版—政府组织系统工程译介为主导—中外出版机构市场化合作出版为主流”三种模式并产生差异化的影响与效果。新时代党对中国典籍工作提出新要求。出版业应致力于探索中国典籍走出去提质增效、提高国际影响力的路径,遵循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有效的译介节奏、坚持科学的守正创新等原则,注重在版本选择、版权输出、语种确定、翻译出版、宣介推广、发行销售、数字化落地等方面发力,以期为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出版力量。
    • 华媛媛
    • 摘要: 无论是解读战国时期东亚的“汉字文化圈”,还是审视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中国典籍的译介与西传,汉学研究一直以比较与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关注汉学在多种文明和各种文化间关系形成中的作用,探寻中国与其他文化传统的共性。当今的中国与世界在复杂的深刻变化中呈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一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言,更要求汉学研究“更好地顺应时变,走出传统汉学研究的传统界限。”本专栏所录五篇文章分别致力于探讨海外汉学研究中更为丰富的议题。
    • 王燕; 邵谧
    • 摘要: 情感分析是获取消费者评价情感态度的新方法,将这一新方法引入翻译传播效果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通过运用Python数据处理技术,采集了美国亚马逊网站《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读者评论数据,并对其进行情感分析。数据挖掘的结果表明,大多海外读者对《孙子兵法》比较认可,认为该书是伟大的经典,翻译质量较高,其思想对其他领域有价值,对他们的生活或工作也能产生有益启示;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版式糟、编校质量差、过多删减、字字僵硬对应式翻译等。《孙子兵法》在海外的成功告诉我们选译的典籍不仅应蕴含优秀的中国思想,还应具备时代性和世界性,同时译文的可读性与地道性也是中国典籍取得良好海外传播效果的重要保证。此外,重视版式、编校等细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译本的认可度。
    • 郑雯琦
    • 摘要: 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中国典籍是最闪耀的那颗明星。在中国发展日益蓬勃的今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更应该受到重视,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而翻译便是桥梁。典籍翻译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选取《孟子》和蔡志忠编著的《孟子说·乱世的哲思》为语料,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译本中图画和文字结合的多模态话语形式。此研究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推进中国典籍翻译,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 雷沛华; 杨春丽
    • 摘要: 由国内翻译出版并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化典籍逐渐增多,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些译本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庄子》国内英译本海外传播现状的客观数据,从一定程度上修正学者观点。笔者关于国外读者对《庄子》国内外英译本的评价调查表明,翻译质量、译者声誉、装帧设计、译本特色与权威译评对《庄子》的海外传播有重要影响。文章还指出《庄子》英译对改善中国典籍外译传播效果的启示。
    • 历晓寒
    • 摘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势在必行。现提出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国典籍文化当前“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多角度探索让世界读懂中国典籍文化的可行性途径与方法。
    • 郑海鑫
    • 摘要: 明清档案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进一步影响中国,史称西学东渐。此间四百余年里,西洋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 金京爱
    • 摘要: 中国古代先进的汉文化以各种文献典籍为媒介,对东亚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接受中国文化最早,在历史上积极地模仿和吸收中国文化。高丽王的《训要十条》就是广泛汲取中国经典营养而编纂的重要作品。该文献通过“明引”和“暗引”、“引事”和“引辞”等修辞手法,大量引用了中国典籍的名言名句、历史典故等。但是,这种引用并非照搬原文式的单纯引用,而是在原文基础上修改、节取、重组和补充,体现了高丽太祖王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与消化。文章通过对《训要十条》引用修辞手法的剖析,证明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是《训要十条》内容形成的重要来源材料,对高丽王朝的政治意识形态具有深远影响。
    • 王晓平
    • 摘要: 《赵志集》写本是中国久已散佚而保存在日本的唐诗集,借此可管窥唐代诗歌盛行的一般风貌与东渐的悠久历史。现存释录尚多疑点,可借助敦煌写卷整理的经验求得破解。完成中国典籍日本古写本在精读基础上的校注,是深入研究汉文写本的重要任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