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唐诗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0年内共计41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常用外国语、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5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1704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安徽文学(下半月)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贵州省第二届硕博论坛、第三届CCF国际自然语言处理与中文计算会议、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唐诗的相关文献由3657位作者贡献,包括六神磊磊、蔡志忠、茹喜斌等。
唐诗
-研究学者
- 六神磊磊
- 蔡志忠
- 茹喜斌
- 李金坤
- 王维
- 何如(译)
- 王世立
- 段曹林
- 张承宗
- 潘向黎
- 佚名
- 冯广艺
- 廖伦建
- 徐昌才
- 曾艳红
- 杨许波
- 王书艳
- 蒋寅
- 陈艺鸣
- 刘红梅
- 崔际银
- 田恩铭
- 胡晓明
- 莫砺锋
- 董玉玲
- 邹淑琴
- 马伯庸
- 代清
- 孙焕英
- 张晓
- 张毅
- 张港
- 张静
- 李世忠
- 江建高
- 沈文凡
- 海滨
- 王志清
- 石云涛
- 胡可先
- 许总
- 赵凌云
- 郑春霞
- 马丕环
- 魏建新
- 傅绍良
- 刘逸生
- 吴在庆
- 吴淑玲
- 周洋
-
-
江慧芝;
张晓旭
- 《丝绸》
| 2020年
-
摘要:
唐代的纺织与服饰文化别具一格,唐诗作为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一种记载形式,文人常将这种文化融入其中,唐诗的英译是向世界传播此类文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美国译者哈里斯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为例,分析唐诗中服装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探讨英语服装文化的翻译策略.并基于"功能对等""目的论"等翻译理论及"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哈里斯译本中处理纺织服饰词汇的策略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策略主要包括:采用典故修辞类词汇、名词术语统一、一词多译、特殊词汇直译与意译借代等.肯定了其译本对中国古典文学海外传播及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建设性意义.
-
-
-
-
-
蒋寅
- 《文史哲》
| 2020年
-
摘要:
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写作的一组以枯病树木为题材的咏物之作《病柏》《枯椶》《病橘》《枯枏》,一变以往树木之咏的托喻方式,由寄托主体情志转向隐喻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对个人、社会、王朝前所未有的深刻思索,涉及个人前途黯淡、民生凋敝、君主失德乃至王朝没落诸多重大主题.其中传达的从国计民生到个人命运的全面的幻灭感,折射出杜甫晚年思想的重要变化,透露了他最终释放政治抱负而专注于诗歌创作的心理动因.在这个意义上,《枯枏》四首也可以说是杜甫晚期创作中最具思想深度的开拓,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
-
-
-
-
左汉林
- 《中国文学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宋人诗歌创作学习杜甫,在不同阶段各具特征.北宋初期是学杜的初始期,杜甫在这个时期尚未产生足够的影响.北宋中期是杜诗的广泛影响期,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此时得以确立,杜诗产生了较大影响,得到广泛继承和响应.北宋后期是杜诗的艺术继承期,杜甫在这个时期被奉为诗学典范,江西诗派普遍注重借鉴杜甫的艺术成就.南宋前期是学杜的高潮期,这个时期呼吁抗金、叙写离乱、反映爱国情怀的诗歌大量涌现,诗人对杜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杜的成就也最高.南宋后期,诗人学习杜甫的“诗史”精神,用诗歌歌咏和记录亡国的痛苦与悲哀,是以诗存史期.宋人学杜的成就表现在陈与义、陈师道等诗人写出了在内容和风格上极似杜诗的诗歌.但宋代诗人学杜在艺术技巧方面用力太过,大部分诗人并没有真正继承杜诗的精髓,多是得杜之一体.杜诗对宋诗有很大的影响,但宋代并没有出现全面继承杜诗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诗人.
-
-
闻宜峰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近体诗可谓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近体诗从逐渐形成到发展到达鼎盛是一段有趣的历程,在唐朝,社会环境、人文情怀、政治运动的推动,使得近体诗得到全面发展.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出现的诗人有2200余位,其中创作的诗有50000余首,这是亘古未有的.
-
-
石云涛
- 《丝绸之路的互动与共生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中外文化交流和诗歌发展都形成高峰的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为唐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诗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认识丝路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商业贸易的繁荣,苍茫辽阔的大海引起人们对遥远陌生的世界的遐想,唐诗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风貌.那些不畏风波之险远赴异域从事贸易的海商,还有经海路入华相貌奇异的外国人,往往引起诗人吟咏的兴趣,通过这些诗可以依稀看到活跃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往来人员的身影和行踪.
-
-
李忠洋;
吴夏平
- 《贵州省第二届硕博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唐王朝在西北建立的边政制度,如和亲、教育等,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互联通道.唐诗正是以此制度为保障得以在西域流传,并对西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方面是书籍流通为唐诗传播提供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教育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唐诗习作;最后是西域文人进入中原,以诗文展示西域风情,提升人们对西域的认知.
-
-
HU Renfen;
胡韧奋;
ZHU Yuchen;
诸雨辰
- 《第三届CCF国际自然语言处理与中文计算会议》
| 2014年
-
摘要:
将文本分类技术引入唐诗研究.首先将唐诗按照题材分为爱情婚姻、边塞战争、交游送别、羁旅思乡、山水田园、咏史怀古和其他7类,并据此提出唐诗题材自动分类模型.所选500首诗歌样本以《唐诗三百首》为基础,并有所补充.采用向量空间模型(VSM)将唐诗文本转换为向量,通过卡方检验进行词语特征选择,最后基于朴素贝叶斯和支持向量机算法构造文本分类器,取得较好的题材分类效果.此外,还验证了作者关于题目、体制、作者等变量对题材分类产生影响的假设,为相关诗歌本体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
李健超;
国玉华
- 《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非洲的交通大道,全长8000多公里,中国境内4400多公里.从1980年起,笔者先后多次对丝路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基本上厘清丝路东段、中段中国陕、甘、宁、青、新省(区)的主要干线、部分支线的走向、线路现状.公元十三世纪后,这条曾为古代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立下丰功伟绩的丝路,已失去昔日的光辉,却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唐诗展现出丝路风光壮丽的冰山、大河、戈壁、沙漠、以及长城、烽燧和我国西北地区的多民族风情.
-
-
王忠禄
-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玉门关,又叫玉关、玉塞,是甘肃西北部的一个重要关隘和通往西域各地的主要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既是关西锁钥,又是控扼羌番的一个主要屏障.自汉代设关之后,有关玉塞的文人书写代不绝笔,并因之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玉关被历代文人所景仰、所歌咏,成为文学长河中富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地理景观之一.玉关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玉关两侧,地形气候各有特征。因不同的地理气候及民族等条件,形成了玉关两侧风俗、习惯亦各有所异。玉关东侧的河西走廊,是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游牧与农耕结合的文化类型区,受华夏传统文化的影响大。玉关西侧,则是典型的西域文化。西域文化是一种以绿洲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与屯垦文化并存,多种宗教文化辉映的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复合型文化。所以,玉关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分界线,是隔断中原与西域的主要屏障,在文化心理意义上,也是一道颇为分明的分隔线,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分界处。
-
-
任竞泽
- 《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唐代诗学辨体批评文献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皎然《诗式》为代表的全唐五代诗格中的辨体批评.二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文论中的辨体批评及辨味批评.三是以殷璠《河岳英灵集》为代表的唐人选唐诗中的辨体批评.唐代诗学辨体批评继承了钟嵘《诗品》之辨体理念,形成了唐代独特的辨体理论特色,对宋代以严羽《沧浪诗话》为代表的宋代诗学辨体以及元明清辨体总集和《诗源辨体》等诗学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诗学辨体批评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重大意义.
-
-
唐帅;
魏景波
- 《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唐代国力强大,锐意经营西域,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诗人游幕入边出塞现象比较频繁.众多诗人希望立功塞外,一展抱负,踏上西去之路,领略大漠风光,感受丝路文化,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篇.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息息相通,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正是一条唐诗之路.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是丝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叶赛君;
李亮伟
- 《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唐人在书写海潮波涛的诗作中融入主观情感,寄寓着他们对海洋的多样情怀:惊骇恐惧海上汹涌起伏的波涛;赏叹江河海口涌潮的胜景,在震傈同时也感受到海潮的壮美和娱情作用,表达了喜爱和向往之情;赋予海潮“重信”、“重情”等品质,并表现出对此品质的肯定和赞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