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西交流

中西交流

中西交流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7171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西域研究、做人与处世、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丝绸之路的互动与共生学术研讨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中西交流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丽娴、张国刚、刘翠平等。

中西交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5 占比:0.5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171 占比:99.50%

总计:37359篇

中西交流—发文趋势图

中西交流

-研究学者

  • 刘丽娴
  • 张国刚
  • 刘翠平
  • 周波
  • 张国刚1
  • 张恩强
  • 徐颖洁
  • 曾峥
  • 李乐
  • 李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尚泽丽; 王乐
    • 摘要: 丝织品上的狮纹图案在北朝出现并得到发展,至唐宋时期逐渐繁荣兴盛并定型,对元明清时期及后代的狮纹发挥着重要影响,但学界缺乏对唐代这一重要时期丝织品上狮纹图案深入且综合的研究。文章以唐代出土并发现的狮纹丝织品为基础,综合文献、图像和实物等多重证据对丝织品中的狮纹进行研究,旨在探究丝绸之路影响下丝织品上狮纹造型及形制在唐代的演变,及其体现出的东西方装饰艺术、技术的沟通交流,分析狮纹图案的文化渊源。研究结果显示,唐代丝织品中的狮纹主要受印度佛教和中亚、西亚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延续中国早期神兽崇拜思想并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演变为独特的中华文化吉祥象征图像要素。这一发展过程展现了传统纹样对异域文化的吸收,对探寻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互鉴有着深远意义。
    • 臧祝菲
    • 摘要: 布歇的《中国皇帝上朝》塑造了大量的中国人物形象,但其人物形象与中国本土人物形象差异较大,文章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于画中人物肤色、身高比例、发式特征及身着的服饰特点的差异进行分析,揭露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创作者和人类学家对于中国人形象的理解差距,以期进一步还原当时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社会情感认知。
    • 刘丽娴; 王梦茹
    • 摘要: 天主教附属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作为晚清民初"西学东渐"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在客观促进东西方美术工艺、艺术审美对话交流的同时,也催生了融合中西的艺术表现形式。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展出了中国土山湾木雕桌屏《中华圣母子》,是为天主教远东传教进程中本土适应政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实例。本文研究中华圣母子像的创作背景、缘由,及其与明清以来传教政策的联系,藉由多个版本《中华圣母子像》的源流关系厘清其作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载体所映射的历史价值。
    • 赵晶; 姜昕怿; 王凯伦
    • 摘要: 粤中地区作为中国清代以来最大的商贸中心,形成了特有的中西杂处的文化交流模式与景观造园风格。本文以典型粤中私家园林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查阅比对,探讨了粤中自然背景下的地域特色、西学中用思潮下的主动探索、以及社会发展进程下的中西交流是粤中私家园林西为中用表征产生的主要动因,并对粤中私家园林的园林形式、园林要素、园林功能、园林风格、园林文化、园林材料与技术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总结了粤中私家园林西为中用的主要表征,包括规整灵活的园林布局、集约多变的园林水体、杂糅实用的建筑小品以及因地制宜的植物景观等,并解释其中西结合的成因。本文在探究粤中园林中对西方要素的本土化利用的同时,也为在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兼容并蓄地传承中国园林特色这一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 刘丽娴; 朱倩倩; 穆琛
    • 摘要: 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以传教为最终目的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等。发展至清末民初,教会学校、洋务学堂、女工传习所的发展并举,呈现出该时期中西交流背景下的不同手工艺教育机构的教育方式、授课体系嬗变。如何承继、发展、创新清末民初手工艺教育成为一大难题。笔者稽考文献,追根溯源,综合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究其历史与当代视角下手工艺教育的嬗变内因,并转译其历史与当代价值。
    • 郑海鑫
    • 摘要: 明清档案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进一步影响中国,史称西学东渐。此间四百余年里,西洋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 臧凌梅
    • 摘要: 本文以甘肃彩陶为切入点,针对甘肃彩陶文化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并分析了我国史前彩陶之路的主要来源和具体线路,希望为我国彩陶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李夏菲; 王永平
    • 摘要: 18世纪德国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康德和赫尔德在论述中国时,都曾提到中国的"京广大运河"或京广水路.这样的说法背后,是一条确实存在的京广水陆交通线.这条路线由京杭大运河、黄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北江等多条河流和湖泊构成,从北京至广州,中间只需在赣粤边境短暂改行陆路通过梅岭.17、18世纪间,这条京广水陆交通线在中西交流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 马艳萍
    • 摘要: 文章指出,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经典不仅是将世界优秀文化引荐给中国观众的有益方式,也成为将戏曲文化推向世界的捷径。创作者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拉近戏曲与西方观众的距离,令他们不再以看热闹和新奇的心态看待中国戏曲,而是以看待一般戏剧演出的方式来评价戏曲,让戏曲真正进入当今世界戏剧的文化体系中。
    • 朱明哲
    • 摘要: 中西法学交流一直是我国法学界研究的重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果重视中西交流在彼此法文化演变中的作用。本文试图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构建一种围绕“法学场”展开的分析框架,以期为现有关于法学知识传播的讨论增添新的可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