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士
耶稣会士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7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297篇;相关期刊351种,包括中国天主教、国际公关、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研究成果学术交流会等;耶稣会士的相关文献由62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孟雪、韩琦、余三乐等。
耶稣会士
-研究学者
- 吴孟雪
- 韩琦
- 余三乐
- 康志杰
- 张国刚
- 李天纲
- 林金水
- 王银泉
- 罗莹
- 邹振环
- 顾卫民
- 叶农
- 张西平
- 朱静
- 李真
- 梅谦立
- 江晓原
- 汤开建
- 田毅鹏
- 何辉
- 何辉12
- 刘亚轩
- 王毅
- 王海鹏
- 钱林森
- 鞠德源
- 何桂春
- 吕颖
- 吴莉苇
- 曹天成
- 李新德
- 李晟文
- 杨念群
- 潘玉田
- 耿昇
- 谢辉
- 郭慕天
- 阎崇年
- 陈义海
- 马衡
- 黄启臣
- 龙伯格
- 于云汉
- 吴伯娅1
- 吴怀民
- 周燕
- 大通
- 姚远
- 宝成关
- 尹永达
-
-
王素梅
-
-
摘要:
导言我们的信仰如何整合思想、行为和价值观?这是一个神学本位化的议题。神学本位化的意义在于采用今日之中国人思想,发扬光大天主的启示,以启示的角度,发掘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奥籍耶稣会士谷寒松神父建议将天主教之基本真理在"道"的范畴中表达。基于道含义的丰富性,本文只尝试着重一点:从道的无限性"一"来看天主的唯一性,并从以下几点展开论述:1.《道德经》角度;2.几何学角度;3.道的无限性;4.得"一"的奥妙;5.澄清《老子》中的神与帝。
-
-
李崇寒
-
-
摘要:
1753年,当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Carl Linnaeus,1707-1778)发表《植物种志》,将茶树命名为Thea Sinensis时,他压根就没见过活着的茶树,仅凭一些耶稣会士的记载和博物学家的插画,便为这种原产于我国西南部的植物加上了“中国”(Sinensis)的标签。
-
-
日本井川义次
-
-
摘要:
耶稣会传教士们通过翻译儒经向欧洲介绍了中国具有的不一样的君主形象。他们的初衷是通过研究中国价值观和历史观来传播基督宗教,然而他们的翻译手法基本是建立在基督宗教价值观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一些耶稣会士引入孟子的革命观等概念,这对当时王权神授和君主专制的欧洲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但已经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汉学家毫不犹豫地向近代欧洲介绍了中国哲学,以及他们从中看到的理想君主形象和应被推翻的暴君形象。由此可见,中国的君主观曾是欧美国家借鉴的模范。
-
-
陈玉芳
-
-
摘要:
顺治年间,荷兰杯突高啮使团来华,耶稣会士通过破坏荷兰人形象,假借圣意影响朝臣主张等方式,阻挠荷兰与中国建立稳固的贸易关系。康熙年间,葡萄牙撒尔达聂使团来华,耶稣会士协助使节规避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争取皇帝和官员的好感,并且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同时面临的在京使团、天主教和澳门的问题,为10多年后白勒拉使团来京奏请开放粤澳贸易打下基础。罗马多罗使团来华时,耶稣会士在皇帝和使节中间斡旋调解,但因双方分歧已深,以及使团举措得不到清廷认可而无法阻止关系恶化。耶稣会士在清初中欧使团交往中除了频繁充当翻译、顾问之外,凭借其对中欧双方的深入了解,积极参与其间,实质性地影响到中葡、中荷国家关系的走向,并在清廷与罗马教廷的交往中也扮演了不应忽视的角色。
-
-
李晓岑;
卜超群
-
-
摘要:
韩琦教授所著《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以下简称“《通天之学》”)于2018年10月由三联书店付梓面世即于2019年荣获第11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国际图书奖(荣誉提名奖)这一重量级奖项。韩琦从事研究工作30余年来,广泛涉猎,在明清时期数学史、天文学史、中西关系史、天主教史,以及中国印刷史、书籍史的研究诸领域成就颇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成为沟通中西文明的桥梁,促进了西学的传入。
-
-
吴燕;
陈志辉
-
-
摘要:
不同地域之间的知识流动,是人类知识体量得以增长的重要途径。近代中西科学交流正是这种知识流动的重要图景之一。西方科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科学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构成了这一知识双向流动图景的两条重要线索。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在获取西文史料方面的困难,中国学者对于这一图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彼时引入中国的译著以及依据中文史料的传教士在华活动研究。
-
-
谢辉
-
-
摘要:
暨南大学叶农教授点校整理、金国平教授选编翻译的《耶稣会士熊三拔著述集》,于2022年由澳门文化公所、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出版。熊三拔(Sabbathino de Ursis,1575—1620),字有纲,意大利籍耶稣会士。万历三十一年(1603)到澳门,万历三十四年(1606)到北京,万历四十八年(1620)卒于澳门。利玛窦去世之后,熊三拔主持北京教务,积极译介西方科学著作,为明代后期“科学传教”的代表人物之一。
-
-
美史景迁;
温洽溢(译)
-
-
摘要:
在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普遍受到西方人的倾慕。这大部分得归因于天主教——特别是耶稣一一传教士,他们的著作与书信在西方广为流传,这些传教士在庞大的中国人口中看到传教事业的远景。虽然大多数的天主教传教士亦察觉到中国若干内在积病,不过他们大抵延续耶稣会士利玛窦的观点。
-
-
梅谦立;
汪聂才
-
-
摘要:
关于1666年至1670年耶稣会士在广州所进行的儒家经典翻译和出版,本文处理两个被忽略的问题.第一,要解释《中国智慧》《中国政治道德学问》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这三部著作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考证中国教徒的参与,特别是江西建昌人万其渊在出版技术上的重要贡献.
-
-
王佳娣
-
-
摘要:
晚明来华耶稣会士通过两次易服,经历了从"耶稣会士"到"西僧"再到"西儒"的身份转变.第一次身份的转变是由外而内对未知文化的妥协和适应,第二次身份的转变是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过程.以罗明坚和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的文化自觉涵盖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认同、思考和批判,最终选择了"补儒易佛"之路,实现文化的重建.在此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身份困惑、自我反思、自我觉醒和身份重构.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经历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Xiao Jing;
肖靖
- 《2017第七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篇论文分析了早期耶稣会在华建筑活动、转化及其意大利渊源.根据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所提供的信息,梳理了参与建造活动的会士所具有的相关背景教育知识.远东的建筑活动绝非原样照搬西方范式,而是会士在学院学习与建筑书籍文本的帮助下在地改进的结果.对照了北堂藏书中所含建筑书籍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相应文本,发现包括维尼奥拉、斯卡莫奇、赛里奥等诸多经典建筑理论家的著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早期耶稣会在华建筑活动,它们的影响甚至可以追述到利玛窦入华时期所建立的图书馆.
-
-
-
-
李菩博
- 《第六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5年
-
摘要:
本文收集、整理了自17世纪的耶稣会士卜弥格、曾德昭到18世纪的肯普弗、林奈,再到19世纪众多植物猎人与植物学家,直到20世纪初的牧野富太郎,3个多世纪以来众多西方学者(包括西方化的日本学者),认识、收集、命名梅花、蜡梅的文献资料及其历史贡献,并比较此两种植物历史的差异,分析成因.最后分析梅花、蜡梅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困境及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