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教士

传教士

传教士的相关文献在194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99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22篇;相关期刊1563种,包括天风、中国天主教、历史教学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4首届“跨学科研究”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传教士的相关文献由3074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胡瑞琴、伍玉西等。

传教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99 占比:95.58%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98%

专利文献>

论文:122 占比:3.43%

总计:3556篇

传教士—发文趋势图

传教士

-研究学者

  • 佚名
  • 胡瑞琴
  • 伍玉西
  • 王海鹏
  • 郑连根
  • 陶飞亚
  • 关雪玲
  • 刘亚轩
  • 宫宏宇
  • 谭树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崔若男
    • 摘要: 十九世纪末期来华的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何德兰留下不少有关中国儿童及家庭生活的影像,其中一部分藏于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图书馆,一部分被收入何德兰的中国儿歌集《孺子歌图》内。《孺子歌图》中的儿歌可分为“母歌”与“儿戏”两类,“母歌”所附的摄影以表现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合照为主;“儿戏”所附的摄影主要为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照片、儿童模仿成人职业或生活的照片、儿童游戏的照片等。何德兰通过“摆拍”将带有极强主观色彩的摄影作为儿歌的“注解”,从而建构出“和睦”的中国家庭与“淘气”的中国儿童形象。何德兰通过跨文化比较的视野和实验心理学方法研究中国儿童及家庭,但仍无法回避当时西方传教士汉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普遍价值,其研究也是借由“科学”话语发现中国的“儿童”及“家庭”,进而试图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 摘要: 《历史》2021年12月孔子的思想若论古往今来最知名的中国人,孔子当仁不让。最早钻研孔子文化并将之译入欧洲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95年他在南昌刊刻《天学实义》,用儒学论证天主教教义,帮助意大利更好地了解中国。此后传教士纷纷加入,尽管初衷只是将儒学与天主教义融合,内容也颇多谬误,但远道而来的东方儒家思想,依然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反响。
    • 伍玉西
    • 摘要: 在清代前中期的顺治至嘉庆朝,有一批来自西方的科学家、技师和艺术家(被称为“技艺之人”)获准为清廷效力。他们进京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式,推荐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把他们推荐给中国皇帝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已供职于廷的西洋人,二是广东督、抚。这两条推荐途径交替发挥主要作用,最后发展到只能由两广总督奏报。就推荐方式而言,广东督、抚只有奏报这一种,供职于廷的西洋人主要以奏章形式推荐,有时也会利用在皇帝身边的有利条件进行口头推荐。因清廷缺乏引进西方科技艺术的动力,加之进京效力西洋人几乎是清一色天主教传教士,清代前中期的西洋人才引进经历了一个从积极招徕到限制再到最后停止的变化过程。
    • 熊陈渝芳
    •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中国卫生建设事业发展迟缓、卫生状况十分恶劣,以及民众卫生观念淡薄,传教士决定从普及卫生知识、开展卫生宣传运动、组织卫生防疫工作三方面着手,在华开展卫生教育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近代中国民众关于传染病的传统思维方式,提高了民众的卫生意识,促使国人树立卫生观念,为近代中国卫生事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示范作用。
    • 康婉盈
    • 摘要: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大量在华传教士对这一重大历史变革相当关注,留下了大量记录。身处首义之地的汉口伦敦会传教士们加入红十字会、组织丧葬队,积极投身于伤兵难民救助活动,对革命前途较为乐观。传教士们出于自身背景、差会立场以及地域差异等原因,对这场革命运动的认知自起义之初就有所不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与信息传播,武汉之外传教士的态度也随之转变。伦敦会档案为还原辛亥革命的多维面相提供了相关史料,对扩展辛亥革命研究、了解地方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 华媛媛
    • 摘要: 无论是解读战国时期东亚的“汉字文化圈”,还是审视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中国典籍的译介与西传,汉学研究一直以比较与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关注汉学在多种文明和各种文化间关系形成中的作用,探寻中国与其他文化传统的共性。当今的中国与世界在复杂的深刻变化中呈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一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言,更要求汉学研究“更好地顺应时变,走出传统汉学研究的传统界限。”本专栏所录五篇文章分别致力于探讨海外汉学研究中更为丰富的议题。
    • 沈庆会
    • 摘要: 中文外报是西方人创办的面向中国读者、意欲影响中国的报刊,隐含着西方对中国的欲望与期待。在“禁海”“禁教”及中西文化巨大差异的特定时代脉络下,编者苦心策划与经营,在报刊的外观样式、文本内容、广告发行、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做出了艰难的探索与有益尝试,在当时极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独具特色的传播策略为近现代中国报刊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示范,且成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的中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变革与转型。无论从文化交流还是新闻传播的视角考察早期中文外报的传播策略,对现今我国新闻出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 摘要: 中世纪以来盛行的自动机械人偶,曾让欧洲的皇室和宫廷贵族着迷发狂,传教士甚至将其作为贡礼献给中国皇帝。从雅凯-德罗兹的写字小男孩儿到坎普林的下棋机器人,人和动物的形象,被频繁地制成荒诞而逼真的机器,像是有了“能动的生命”。究其盛行的原因,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万物机械说”的大行其道,它牵涉出的是困扰人类始终的问题:生命是什么?机器会拥有生命吗?事物运转的动力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 周建波; 于水婧; 曾江
    • 摘要: 研究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框架,以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青州地区的活动为中心,梳理了西方医疗事业在该地区的早期发展历程。传教士以传教为源动力,将西方医疗体系以“创新”形式引进青州,推动了该地区医疗事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教士所展现出的宗教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能够主导医疗事业在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组织上的全方位创新。而医疗事业的创造性发展又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力资本供给,并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 任大援
    • 摘要: 编辑完成这一期稿件,刚好进入了新的一年。如果要用一个字对新的一年做个愿景,我想用一个“通”字:从自然的层面看,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我们祈望能“天人通”,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类社会的层面看,我们祈望“东西通”,由“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互鉴与交融。在这个过程中,“汉学”和“汉学研究”与有责焉。本期刊发的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李玉良、罗莹等人的几篇文章,启发了我的上述思路。晚明来华的传教士根本想不到他们竟然成了早期的“汉学家”。正是他们,将中国古代的正统儒家思想典籍和其历史典籍翻译成西班牙文、拉丁文及欧洲其他文字,搬运到欧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在欧洲的代言人,结果使欧洲人瞠目:远东这个不识基督的民族,其历史开端竟早于耶稣诞生3000年!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士农工商不仅各安其业,甚至是岁月静好。这激发了后来欧洲人的想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