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学研究

汉学研究

汉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6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125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瞭望、法国研究、国际人才交流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华文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1·国外中国学)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汉学研究的相关文献由52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西平、张国刚、任大援等。

汉学研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2 占比:4.6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2125 占比:95.28%

总计:12725篇

汉学研究—发文趋势图

汉学研究

-研究学者

  • 张西平
  • 张国刚
  • 任大援
  • 李明滨
  • 叶隽
  • 李学勤
  • 李雪涛
  • 任继愈
  • 彭靖
  • 柳若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西平
    • 摘要: 随着中国快速崛起,国外研究中国的著作剧增,西方学术界在中国研究上也开始发生变化,欧洲传统汉学研究开始出现式微征兆,中国当代研究开始成为海外中国研究的重点。但在研究当代中国时,如何将历史中国作为其研究的基础,这是不少汉学家所面临的问题。西方对中国的研究经历了从游记汉学到传教士汉学,再到专业汉学的长期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般认为从传统汉学研究转变为当代中国学研究是从以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为代表的美国中国研究开始的。实际上在费正清那里,历史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仍是一个统一的研究整体,只是研究的目的和重点开始向现代倾斜。这点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呈现得十分清楚。
    • 段宇晖
    • 摘要: 早期来华美国传教士的书信传记作品呈现了其从事汉学研究的历程,传教士本人的中国观不等同于他们所编写汉学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中国观念。从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脉络来看,传教士个人所开展的汉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和实用目的,克服传教中的语言交流障碍是其学习汉语的原始动力,消除传教中的文化、政治壁垒则是其汉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尽管具有基督教扩张的强烈意向,但其汉学探索往往也会造成不曾逆料的文化后果。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在有的传教士那里出现了文化认同的滑动,逐渐生发出对知识的客观性追求,从而赋予了汉学研究以现代学术的因子。
    • 华媛媛
    • 摘要: 无论是解读战国时期东亚的“汉字文化圈”,还是审视明清之际传教士对中国典籍的译介与西传,汉学研究一直以比较与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关注汉学在多种文明和各种文化间关系形成中的作用,探寻中国与其他文化传统的共性。当今的中国与世界在复杂的深刻变化中呈现出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一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言,更要求汉学研究“更好地顺应时变,走出传统汉学研究的传统界限。”本专栏所录五篇文章分别致力于探讨海外汉学研究中更为丰富的议题。
    • 任大援
    • 摘要: 编辑完成这一期稿件,刚好进入了新的一年。如果要用一个字对新的一年做个愿景,我想用一个“通”字:从自然的层面看,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我们祈望能“天人通”,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类社会的层面看,我们祈望“东西通”,由“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互鉴与交融。在这个过程中,“汉学”和“汉学研究”与有责焉。本期刊发的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李玉良、罗莹等人的几篇文章,启发了我的上述思路。晚明来华的传教士根本想不到他们竟然成了早期的“汉学家”。正是他们,将中国古代的正统儒家思想典籍和其历史典籍翻译成西班牙文、拉丁文及欧洲其他文字,搬运到欧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在欧洲的代言人,结果使欧洲人瞠目:远东这个不识基督的民族,其历史开端竟早于耶稣诞生3000年!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士农工商不仅各安其业,甚至是岁月静好。这激发了后来欧洲人的想象。
    • 南力丹; 斯洛伐克黑山
    • 摘要: 黑山女士(MarinaČarnogurská-Ferancová)是斯洛伐克著名汉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她于1940年出生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1969年毕业于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72年在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考门斯基大学哲学系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后长期在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哲学以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与研究。翻译出版了《子曰》a(A riekol Majste,1977)、《道德经》(Lao-c’:Tao TeŤing,1996)、《荀子》(Sün c’:Eseje,2000)、《论语》(Konfucius.Rozhovory a výroky,2006)等多部中国经典。历经12年翻译完成了《红楼梦》斯洛伐克语版本(Sen oČervenom pavilóne,2001—2003),并译有老舍《月牙集》(Kosák mesiaca,1983)、话剧《太平湖》(Jazero pokoja,1999)等文学作品。著有《我们所不能回答的哲学问题的中国答案》(Čínske odpovede aj na naše nezodpovedanéfilozofickéotázky,2006)、《老子和〈道德经〉诞生的过程》上下两部(Lao c’a proces vzniku Tao TeŤing,2009,2012)、《故事和历史中的明朝》(Mingovia v príbehoch a v histórii,2017)等多部关于中国哲学、文化、历史的著作。曾获得斯洛伐克文化部奖,斯洛伐克科学院“卢多维特·什图尔”金奖,中国“《红楼梦》翻译贡献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荣誉。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笔者赴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东亚研究系访学,经人引荐得以认识黑山女士并有幸去其家中拜访。在黑山女士充满中国韵味的家中进行了此次访谈,就其学术经历、《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展开交流。黑山女士将多部中国哲学典籍以及经典文学作品首次介绍给斯洛伐克读者,并且发表了超过150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论文,她高度称赞《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哲学价值,不同于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看法,她始终认为中国哲学存在系统的体系,能为现代人类社会的种种困境提供思想指导。如今虽已至耄耋之龄,黑山女士仍然坚持翻译与汉学研究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斯文化友好交流。
    • 赵成清
    •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开端期,该时期西方的中国陶瓷史研究,构成了全球视野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如波西尔、夏德、劳费尔、霍布森以及福开森,都有专门的著作论述了中国古代陶瓷。这些著作中的陶瓷史部分多根据中国古代陶瓷史翻译而来,对于西方的陶瓷收藏与展览进行了细致地梳理,并以此与西方陶瓷进行工艺和审美比较。除此之外,在研究中他们对陶瓷进行定名、断代,并以科学考古手段分析与研究,将风格-实物-文献三者相对应,逐渐建立起系统的研究与学科体系。早期西方的中国陶瓷研究,展示了“他者”的审美目光,西方学者对中国陶瓷艺术的解读,推动了中国陶瓷文化的世界传播。
    • 张西平
    • 摘要: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外研究中国的著作剧增,国际学术界在中国研究上也开始变化,欧洲传统汉学研究开始式微。汉学研究和中国学研究出现分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汉学和研究当代中国的中国学,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产生分化。
    • 徐庆群; 路卓杭; 张佳艺(译)
    • 摘要: 我本以为,写汉学家的故事是最容易的。但事实上,这是我遇到的最难写的文章。因为,汉学家研究的问题太深奥,比科学技术更深奥。第一次接触汉学家,源于2022年7月20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成立大会暨世界文明与中国道路”论坛,我参加论坛,聆听了诸多外国前政要、驻华大使、汉学家和国内专家学者对汉学的认识。其中德国汉学家谢林德(Dennis Schilling)教授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闭上眼睛,你一定听不出来他是外国人。品味观点,你更是感觉不到他是外国专家。他的纯正中文、他的汉学研究,让我骄傲又汗颜。
    • 任大援
    • 摘要: 2020年末,我们刚编完《国际汉学》总第26期,忽然传来美国汉学家傅高义(Ezra Vogel,1930—2020)故去的消息。傅氏作为“哈佛系”汉学家的领军人物而殁,不免令人有“哲人其萎”之叹。本刊特邀侯且岸教授撰文以纪念。傅氏的汉学研究,以超越意识形态羁縻,注重与中国学者合作,关注时代主题为特色,其学独树一帜,成为汉学家的一种类型而具有典型意义。
    • 王玮棣; 周睿
    • 摘要: 海外汉学(Sinology)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欧洲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其学科特点是以历史语文学(Philology)和文本为基础,对中国典籍进行解读与翻译。之后汉学在欧洲诸国(以法国、德国、英国为甚)持续发展,渐成气候,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汉学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20世纪上半叶达到顶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汉学研究的地理中心逐渐从欧洲迁至美国,学术风气上也完成了从区域研究(Area Studies)到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的“范式转移”,对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反省也在经历不断的审查和自我审查。近年来,域外研究者的相关成果越发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汉译本在中国陆续出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