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西方汉学

西方汉学

西方汉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4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亚洲食学论坛等;西方汉学的相关文献由1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西平、卢汉超、方环海等。

西方汉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 占比:69.3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41%

专利文献>

论文:74 占比:30.20%

总计:245篇

西方汉学—发文趋势图

西方汉学

-研究学者

  • 张西平
  • 卢汉超
  • 方环海
  • 王晓路
  • 钱林森
  • 阎纯德
  • 刘耘华
  • 古大勇
  • 姚大力
  • 孟庆波

西方汉学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树人
    • 摘要: 全球化研究视野是艺术史不可逆的大潮,跨门类、跨学科的研究逐步成为时尚。在这样的浪潮中,认识中国与西方艺术史研究思维的差异性,对于中国学者把握研究方向、丰富研究成果有着积极的作用。以近10年来与中国书画研究相关的西方著作为研究对象,试图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对相关作品进行审读与评价。
    • 魏孝稷
    • 摘要: 西方汉学的"帝国史"范式"帝国"范畴的原型来源于西方历史。在西方语境中,"帝国"最常用的一种定义具备三个基本属性。其一,一个民族或国家通过暴力手段对其他民族或国家进行征服和殖民统治;征服者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文化歧视;"帝国"包含了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实践、制度和意识形态。
    • 王小梅
    • 摘要: 自1797年威廉·亚历山大首次发表“马戛尔尼在中国见闻”大型版画之后,近200多年间,这位英国传奇画家的作品始终是西方绘画史和西方汉学研究史的显学。尤其是整个19世纪,西方画家、出版业不断以威廉·亚历山大的画为临摹的模板,或全盘抄袭,或拆解拼凑,编织各种中国人物风情的想象,以满足西方人了解这个遥远东方国家的强烈欲望。
    • 白薇臻
    • 摘要: 作为西方最重要的文化他者之一,中国艺术自16世纪起便成为西方关注的对象,西方对其评价也随历史文化语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生了鲜明的阶段性嬗变。通过系统梳理16至20世纪初西方接受和阐释中国艺术美学的基本历程,可以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探究中国审美趣味在数世纪中对西方的影响,并分析发生阶段性嬗变的历史缘由和文化逻辑。
    • 段怀清
    • 摘要: 王韬不仅是19世纪西方汉学肇兴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共同建构者,也是此间西方汉学的一位重要评论者。王韬从中国本土文士/学者以及西方汉学参与建构者的双重立场,对西方汉学所作的观察评论,既有对个别汉学家个案式的观察评论,也有对西方汉学整体式的描述概括。而这在当时西方汉学界之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无疑是极为罕见的。而且,上述观察评论也是建立在比较明晰的“西方汉学”这一自觉意识和认知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在王韬的时代不仅是独特的,也是超前的。
    • 张万民
    • 摘要: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诗经》,是《诗经》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礼乐文化、物质文化、民俗文化三个方面,初步梳理了20世纪西方汉学界(以英美汉学界为主线)在《诗经》文化研究上的进展.在礼乐文化上,西方汉学界注重《诗经》文本形式与礼仪形式的对应关系,并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诗经》音乐形态做出了研究;在物质文化上,《诗经》描绘的各类植物及其反映的农业生态环境曾引起论争;在民俗文化上,《诗经》反映的先民风俗礼仪、两性观念一直备受关注.西方汉学界对《诗经》民俗文化的研究,影响最大,尤以法国学者葛兰言的著作为代表.不过,葛兰言的字面化诠释方法,在近期北美汉学界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一些汉学家更倾向接受中国学者闻一多的观点.
    • 李真; 左亚楠
    • 摘要: 《中国文献解题》是1867年在上海出版的一部有关古代中国文献的西文目录学著作,作者为英国新教来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作为目前所见西方世界第一部按中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编撰的指南目录,该书对2000多部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分类解说,撰写了较为详细的提要,为西方学者准确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典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西方汉学史上,《中国文献解题》因其资料翔实、考据权威,成为19世纪以来西人研究中国典籍最实用的参考书之一,在近代中西文献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张品格
    • 摘要: 汉语词类问题是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传统的文法研究并没有建立系统的词类体系.马建忠最早利用拉丁语语法体系建立汉语词类基本框架,但一直被人批评是将拉丁语语法体系框架套用在汉语身上,不符合汉语实际.而早在16世纪,西方汉学家便针对汉语词类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这一时期的西方学者不是简单地套用已有词类框架,而是立足实际,关注汉语词类特征,突破传统文法研究以意义为标准的局面.将词类与句法结构相联系,重视汉语词类系统的建构,同时对中国传统词类研究有所继承与发展.基本上是将西方词类理论与汉语语法事实相结合,进行了一次有效整合与提升.
    • 钟达锋
    • 摘要: 辞赋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经历了由大众化通俗化译介向学术化深度翻译转变的发展过程,大体表现为三个发展阶段:异国情调的通俗化演绎阶段,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译本阶段,面向学者的学术化深度翻译阶段.其中,亚瑟·韦利的辞赋英译通俗、新奇,对英语读者来说充满异域情调,是介绍中国文学文化的通俗译本,代表辞赋译介的第一阶段.伯顿·华森的《汉魏六朝辞赋》译文严谨,对辞赋的介绍比较全面、准确,但译本面向大众读者,语言通俗易懂,代表辞赋译介的第二阶段.康达维的《文选.赋》英译本注解丰富,是具有学术深度的典籍译本,代表目前辞赋翻译最高水平.
    • 张伯伟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朱熹的《孟子》文章学的研究,强调其解读实践对我们从事散文研究的启示,即从章句进入,并超越章句,经过文章学的途径,进入理解和阐释,这一方法体现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意法论"精神.在与东亚《孟子》研究的比较中可见,朝鲜时代的《孟子》解读多从义理着眼,重"意"轻"法",而日本的文章学又不免重"法"轻"意".通过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梳理,以及与东亚和欧美批评传统的比较,本文旨在凸显"意法论"的现代价值.今日的散文研究或可循此方向继作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