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美国汉学

美国汉学

美国汉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37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中州学刊、书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美国汉学的相关文献由129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原元、胡燕春、刘丽丽等。

美国汉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21.2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537 占比:78.28%

总计:686篇

美国汉学—发文趋势图

美国汉学

-研究学者

  • 吴原元
  • 胡燕春
  • 刘丽丽
  • 陈倩
  • 顾钧
  • 万燚
  • 元青
  • 张西平
  • 张雅琦
  • 郝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万燚
    • 摘要: 美国汉学家Ronald Egan(艾朗诺)通过考察苏轼所写的策论和《东坡易传》,探讨其政道一体的政治哲学,论析苏轼政治哲学的思想内容与重大价值,着重阐明苏轼道源乎情、情性一体、性无善恶、礼基于情、治基于道的核心思想,高度评价苏轼尊重民意、顺应民情、深结民心、畅通言路、杂语共生、治贵无私等政治主张的重大价值。体现出艾朗诺独特的研究视野、方法理路与价值判断,可为国内苏学提供他者的镜鉴。
    • 杨国强; 吕世生
    • 摘要: 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寓居日本六十余载,推出了五十余部译著,推动了中日两国文学和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本文在探究翻译缘起和梳理翻译作品的基础上对华兹生在日本的翻译历程进行了考察,发现整个翻译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都与中国文化存在内在关联。通过以不同的翻译阶段为“面”,以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为“点”,点面结合展开分析和探讨,总结华兹生的翻译之路与成功之道,反思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和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推动学界对华兹生开展系统的翻译研究,为当前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启示和借鉴。
    • 孟庆波
    • 摘要: 美国埃塞克斯学院图书馆1895年发布其第一份目录专辑《汉学书目》,收录31大类772种汉学图书。从类别看,行纪类、宗教及哲学类书目最多,中国牌戏、军事类书目最少;从出版年份看,最早的图书出版于1634年,最晚的出版于1895年当年,出版数量随年份后移显著增加;从出版地点看,这些图书来自全世界44个城市,伦敦、纽约最多,中国图书主要出自上海、香港和广州。该专辑一方面记录了汉学书目在美国的早期收藏,另一方面也向中国学界昭示了目录学这一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 刘丽丽
    • 摘要: 本论文以“世界范围内的首部中国文学史”为话题,认为美国汉学家海陶玮1950年初版的《中国文学论题》是美国首部中国文学史,介绍了该文学史的内容与特征,以及著者的学术素养与写作动机。在1901年翟理斯《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向英国世界展现中国文学史全貌的基础上,《中国文学论题》开创了美国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
    • 肖清
    • 摘要: 以鲁晓鹏、史良、顾明栋为代表,美国汉学界90年代以来的中国叙事学研究,表现出试图以中国传统小说中历史与小说、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为线索,突出小说虚构性特质的倾向。这一倾向既是他们用西方文学、文化理论关照中国“小说”的必然结果,又是他们出于“理论的焦虑”从中国本土批评话语内部,搜寻中国“小说”特殊性的理论尝试。从三人相对疏离于国内学术的知识背景和差异性来看,美国汉学界90年代以来的中国叙事学研究一方面十分重视中国本土批评话语,另一方面仍难以完全摆脱自身的视野局限。
    • 刘丽丽
    • 摘要: 与国内中国文学史相比,美国中国文学通史型著作对陶渊明形象进行了多维建构,注重从广阔的文学整体系统中阐明陶渊明的文学贡献,善于从思想信仰等多方面揭示陶渊明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对比研究中突出陶渊明的特质和影响,同时在世界文学范围内论述陶学的价值和影响。美国中国文学史中的陶渊明书写,从西方汉学角度认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也从“他者”认知角度构建更加复杂矛盾的陶渊明形象。
    • 亚历克苏斯•麦克劳德; 侯萍萍; 张文珍
    • 摘要: 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目前正处于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有趣的时代".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的中国哲学研究似乎深陷难以摆脱的泥潭,问题主要在于我们对哲学研究内容的认识,即对哲学的"核心"与"边缘"的划分.与中国哲学研究在美国哲学院系受到冷遇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哲学在如宗教学系、历史系、东亚学系等其他院系方兴未艾,这意味着我们的中国哲学研究失去了哲学家们解读文本及观点的独特哲学方法与工具,从而使中国哲学研究难以健康、蓬勃地发展.同时,这种情况又为中国哲学研究带来了相对自由,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相对自由去做那些主流哲学界无法做的事情,即开展新的比较研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对过去百年来西方哲学界不曾关注过的广泛领域展开研究.
    • 郭晨
    • 摘要: 本文通过吴光明公开发表的著作及其与笔者多年的学术交流,尝试从学术人生、庄学研究成果及专著特征等方面系统介绍当代美国汉学家吴光明及其庄学研究,以期能为国内学界认识、评介吴光明提供参考。吴光明立足于《庄子》,首次在英语世界通过与西方哲学对话的方式,从《庄子》的游戏性、唤起性、音乐性、故事讲述性与反逻辑性等特征,描绘了庄子“游戏的世界哲学家”形象,解释了庄子哲学对世界哲学的独特贡献。
    • 李真真
    • 摘要: 美国汉学家关于简帛《老子》文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老子》的英译、文献学及文字学研究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美国简帛《老子》研究的相关论著的整理分析发现,美国汉学界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国内考古发现,尤其是出土《老子》的相关动态。积极开展与中国学者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研究的角度多样化,研究领域也从单纯的文本翻译拓展到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等方面。
    • 郭晨
    • 摘要: 本文通过吴光明公开发表的著作及其与笔者多年的学术交流,尝试从学术人生、庄学研究成果及专著特征等方面系统介绍当代美国汉学家吴光明及其庄学研究,以期能为国内学界认识、评介吴光明提供参考.吴光明立足于《庄子》,首次在英语世界通过与西方哲学对话的方式,从《庄子》的游戏性、唤起性、音乐性、故事讲述性与反逻辑性等特征,描绘了庄子"游戏的世界哲学家"形象,解释了庄子哲学对世界哲学的独特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