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者
华人学者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2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02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瞭望、神州学人、今日中国:中文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华人学者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尹鸿伟、童立群、丁昕等。
华人学者
-研究学者
- 尹鸿伟
- 童立群
- 丁昕
- 于文善
- 向超群
- 徐振忠
- 本刊编辑部
- 李庆
- 王传
- 王雁楠
- 蒋洪新
- 谷慧敏
- 赵秀忠
- 郑燕虹
- Haiyang
- Li
- 丁丽生
- 万直纯
- 上官酒瑞
- 中和
- 为干
- 习君
- 于涛
- 互联网
- 任东升
- 任娜
- 佘伟忠
- 侯羽
- 冯其庸
- 冷溶
- 凯尔
- 刘云
- 刘新粦
- 刘栋1
- 刘正强
- 刘波
- 刘玮辰
- 刘立
- 刘逸
- 刘道献
- 剑琴
- 加贝
- 劳伦斯·R·克莱因
- 华世平
- 华师
- 华忱之
- 华濮
- 卓孟飞
- 史冬波
- 叶舒宪
-
-
于涛
-
-
摘要:
奥地利教育制度在注重可能性与“流通性”的同时,又提供个人选择的自由度和多样性,并据此规划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这种顶层设计创建了“少有所学”的大环境,为“壮有所为”奠定了基础。旅奥华人学者、职业教育专家杨丽说。奥地利职业教育历史悠久、体系完备,在世界上享有良好声誉。2020年经合组织教育年度报告显示,奥地利就读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比例为68%、比经合组织平均数据高26个百分点。
-
-
-
-
摘要:
由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in Educational Teehnology,简称SICET)主办、西南大学承办的第十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Through Technology,简称EITT)将于2021年12月16-20日在西南大学召开。此会议由全球教育技术领域华人学者发起,旨在创建跨地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倡导技术在教育情境中的深度应用,并促进该领域和其他领域学者的国际合作。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国外知名学者将在此次会议上做主旨报告和特邀报告。
-
-
李琳琳
-
-
摘要:
本研究关注中国教育研究在全球的影响力,邀请七位在国际或国内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华人教育学者进行深度访谈.华人学者是向国际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国内外教育研究中的双重“局内人”身份可以为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化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受益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推进,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华人学者在是否继续研究中国问题、合作还是归国等决策中,感受到新的拉力与推力.中国教育研究需要在研究规范上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完善支持性的学术政策并寻求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与融合.
-
-
刘玮辰;
史冬波;
李江
-
-
摘要:
作者姓名歧义是科技文献研究的重要基础问题,该问题在华人姓名中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本研究目的在于提升华人姓名消歧算法的准确率.本文首次提出基于作者职业经历与引文网络的姓名消歧算法,该算法在构建的华人作者Web of Science(WoS)论文准确集上的F1值达到82.91%,但在数据可得性、规模化使用等方面存在一定限制.本文的算法是针对WOS华人作者的姓名消歧算法,具有操作性强、运算速度快、不依赖于复杂模型、不受制于计算资源等特性,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构建的精确数据集亦对后续研究有借鉴意义.
-
-
邓芳宁
-
-
摘要:
一笔者的"理论观"如下——首先,任何理论都会存在破绽,赞叹佩服之余,也应该反其道而行,找出每一种理论的死穴。就小处而言,这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就大处而言,这往往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突破口。列斐伏尔正是从马克思所忽略的宏观历史进程之外的"日常生活"入手,撰写了他的名作——三卷本《日常生活批判》;陈世骧、高友工、王德威、陈国球等华人学者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追溯与建构,恰恰出于"抒情文学理论是西方文学理论最薄弱的一环……
-
-
韩晗
-
-
摘要:
"现代性"是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几代学者共同的理论追求,由此派生的文学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等概念,为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研究范型奠定了基础.它最初因对五四运动研究与韦伯的"现代性"理论这两个根源而被提出,而且又适逢冷战期间,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化预设立场.之后,因普实克与夏氏昆仲的学术实践,"现代性"被植入进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并以夏氏昆仲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大宗,"感时忧国"是夏志清"现代性"阐释的重要反映.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李欧梵的"启蒙/颓废现代性"与王德威的"自发现代性"先承后续,成为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事关"现代性"论述的体系化呈现,推动了"现代性"的多元阐释.进入到21世纪,海外中国文学研究逐渐呈现出以海外华人学者为"主力军"的势态,"现代性"这一概念也因内在超越而呈现出向"文化现代性"过渡的势头.
-
-
-
白云怡1
-
-
摘要:
“如果西藏在1987年至1989年没有发生骚乱,1988年至2007年间当地的人均GDP可能会比实际情况高近27%”,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两名华人学者日前通过研究得出这一结论。上世纪80年代末,达赖集团曾连续在拉萨制造多起大规模暴乱,致使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
-
董新宇1
-
-
摘要:
华人公共管理研讨会自2010年由夏书章教授提议,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留美公共管理学会共同发起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七届,成为影响深远、交流广泛、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全球华人公共管理学者的重要品牌活动。2018年7月刚刚闭幕的由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第七届华人公共管理研讨会更是在参加人数之众和研讨议题之广方面创历届之最。
-
-
刘栋1
-
-
摘要:
早在奥巴马政府时期,对华裔科学家的怀疑和调查就已经出现了。如今,美国政府再一次向华裔科学家挥舞起了大棒。''''一年多以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在国会质询中说,所有中国学生和研究人员,对美国‘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构成威胁。在他看来,每个拥有中国血统的人都不能信任。这一言论令美国华人不寒而栗。在科学界、商界、政界和学术界,美国华人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正在受到更严格的审查和偏见。''''
-
-
佘伟忠
- 《2014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
| 2014年
-
摘要:
2013年弗兰登塔尔奖首次颁发给华人学者,这标志着华人学者在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同时也说明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社会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本文从西方学术界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讨论了华人学者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与贡献.本文选取了两本学术价值较高的数学教育研究期刊,并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华人学者在国际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十分活跃,不仅研究的课题十分广泛,而且研究成果也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较高的表现.但是,大陆学者在国际期刊上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同时,与大陆学者相比较而言,海外华人学者更加注重实证研究,而且研究领域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课标评价与教学方法两大方面.针对这些特点,本文借助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和儒家思想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通过对比海外学者与大陆学者在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差异,本文期望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华人学者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从而为华人学者提供借鉴.本文最后也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想法,希望能够促进大陆学者在国际学术领域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
-
吴原元
- 《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美国汉学开始于19世纪中期来华的传教士,到20世纪40年代已有上百年历史.经过百年发展,美国汉学无论是研究队伍还是研究规模都取得一定进展.虽然如此,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汉学仍处于发展成形时期.以研究队伍为例,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院长蔡斯(George Henry Chase)曾致函燕京大学洪煨莲,由于"柯立芝(A.C.Coolidge)教授的逝世和明年将去华盛顿国务院的亨培克(Stanley K.Hornbeck)博士的退出,实际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地胜任指导远东历史研究的工作."作为美国中国研究重镇的哈佛大学尚且如此,其他美国高校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