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列斐伏尔

列斐伏尔

列斐伏尔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22627篇;相关期刊236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理论视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伦理视域下的城市发展”第六届全国学术研讨会等;列斐伏尔的相关文献由28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怀玉、孙全胜、吴宁等。

列斐伏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4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2627 占比:99.74%

总计:122946篇

列斐伏尔—发文趋势图

列斐伏尔

-研究学者

  • 刘怀玉
  • 孙全胜
  • 吴宁
  • 陆扬
  • 关巍
  • 林密
  • 鲁宝
  • 张晓娜
  • 李晓云
  • 杨丽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世琦; 李佳楠
    • 摘要: 综艺《可以给你做顿饭吗》是东南卫视和海峡卫视联合制作的温暖系纪录型真人秀,节目将直播间放置在居民楼中,采用“听一段故事、吃一顿饭”的方式,将视角汇聚在底层平民,聚焦他们的生活,一顿饭成为沟通情感的中介。本文认为,节目从通过构造“乌托邦”的就餐空间、“家宅”空间建构了人物自身的认同,使饮食具备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诉求;通过构造中西并存的“第三空间”,使饮食成为建构国家认同文化的重要形式。
    • 张泽宇
    •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影响很大,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有哈贝马斯与列斐伏尔,他们分别采取了交往理性批判与日常生活批判,虽然他们的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却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那一维。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来批判并且审视现代性,才能更加鞭辟入里地透视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为当代中国超越西式现代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种通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途径。
    • 李巍
    • 摘要: 有关大众文化的批判始终贯穿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中。大众文化遮蔽了现代生活中的多种可能性,进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存在。日常事物不再被身临其境的体验,而是被大众文化净化成中性的消息形态,民众迷失于各种幻象中。大众文化的“再隐私化”功能致使日常主体逐渐丧失实践维度,民众在强化的个人主义和窥视欲中走向沉沦。不过,列氏对辩证法以及日常生活非定性的坚持依然为大众文化的正面功能留下了阐释空间。
    • 刘祉韵; 王慧; 樊立惠
    • 摘要: 目的:在中国乡村空间转型及社会生产方式再生产的背景下,探究乡村空间再生产理论及研究特征与趋势,以期指导乡村转型实践。方法:借助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解析1990~2020年乡村空间再生产关键词条,辨别研究动向;追踪高刊文量的学术机构、发文作者、期刊,识别研究成果。结果:期刊发文数量上稳步增加,乡村空间再生产框架内的关键词趋于多元化,研究热点由乡村聚落向乡村振兴迁移,乡村聚落是乡村的空间表征,而乡村振兴是乡村空间再生产的目的;研究机构和作者由可视化科学图谱观察结构呈现“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研究网络;研究热点在现实需求的驱动下更注重“以村民为核心”的问题研究。结论:结论认为,乡村空间生产是一项长期的学术研究工程,它在保留经典话题探析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多学科扩展研究路径,以乡村聚落等主题为研究切入点,围绕乡村性展开,乡村旅游开发、乡村转型等空间重构过程中土地供需矛盾不断碰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下,乡村振兴逐步实现。
    • 季杨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仅仅揭露和批判社会生活细枝末节中真实的,实际的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也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经济学范畴。从异化劳动批判到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想走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面向日常生活异化,为日常生活理论的辩护。在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辩证法,他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的商品拜物教与劳动异化理论改造成一门激进的革命的理想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本文尝试从异化劳动批判到日常生活异化批判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第三章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 刘大蓉
    • 摘要: 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引申到日常生活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新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批判,学习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和辩证分析其中的问题对于我们在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中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避免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公式化具有重要意义。
    • 陶惠娟
    • 摘要: 20世纪欧洲以至世界革命的失败使西方左翼社会批判思潮逐渐对传统革命观产生了动摇乃至于质疑。很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悲观地认定宏观层面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整体革命将越来越不再可能,于是他们纷纷试图寻找“新”的或“另类”的革命方式以期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危机与难题,列斐伏尔便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之一。他否定了启蒙哲学的历史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宏观叙事逻辑,而欲另觅新途。在他看来,总体性革命的失败随即带来了现代性问题即虚无主义,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再可能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客观层面的变革,而必须是对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中永恒而常新形态的日常生活这一微观层面的批判、变革与创造。在此过程中,列斐伏尔发掘出尼采“酒神精神”的艺术生命力,创造性地将其与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总体性革命历史观相结合,生成了一种扬弃现代性异化的“总体人”的辩证法的未来诗性哲学。可以说,列斐伏尔早期试图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发现一种不同于以资本统治为核心的现代性文化的新文明类型之思想,不仅对于批判当时法西斯主义神秘意识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消费意识形态与都市主义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21世纪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也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 刘怀玉
    • 摘要: 《空间的生产》是一部试图回答20世纪马克思主义最重要之问“资本主义何以幸存”并展开全面现代性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杰作。其核心论题是:资本主义因为把原有的直接物质生产方式升级为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或空间的生产而得以苟延残喘,但亦因其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为空间的矛盾而必然灭亡。此书之重心不是后现代式三元空间辩证法,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升华的空间矛盾辩证法。但其解决问题之道并非传统马克思主义方案,却是“近尼采式”的集“国家-社会-文明”为一体的现代性三维批判推想。其中既有晚期马克思主义倾向,也有后马克思主义成分,是一份有争议的遗产。研究通过阐明列斐伏尔现代性批判的“三位一体”,以期摆脱目前学界对《空间的生产》的“后现代式”片面诠释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式”简化解读这两大主流模式的过度依赖,恢复空间生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来面目与意义。
    • 周泉
    • 摘要: 列斐伏尔以马克思对辩证逻辑的接纳标记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然而他所理解的这种辩证逻辑并不显现为黑格尔“抽象自我展开为具体”或马克思“抽象延续深化至具体”的范畴演进,而可以说是一种“抽象差异性生成具体”的开放过程。逻辑学意义上抽象与具体之转化过程的变革与作为科学认识起点的“抽象”及作为认识目标的“具体”的转移密切相关,又更根本地奠基于实践具有创造性与开放性的存在论内涵。列斐伏尔的辩证唯物主义由此最终指向一种不断从知性上升到理性以破除拜物教的客观性幻象的理论任务,以及一种不断以日常生活艺术身体力行突破现实异化,回归总体内容的实践任务。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题切入列斐伏尔早期重要理论著作《辩证唯物主义》,有利于辨明列斐伏尔辩证唯物主义观的独特意旨,并由此深入理解列斐伏尔本人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问题。
    • 岑朝阳
    • 摘要: 元宇宙作为一种构设于区块链、虚拟现实、现实增强、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之上的非中心化全息虚拟世界,创造出了区别于人们日常认知的空间的另一种维度——元宇宙空间。元宇宙内部空间的规划、生成与运行过程有其内在属性与运演逻辑。元宇宙所构设的空间内含技术具身、现实映射、虚拟交互、沉浸体验与虚实共治等特征,这些特征分别对应作为科技空间、经济空间、传播空间、教育空间与法治空间的元宇宙。同时,元宇宙空间具有同质化与差异化、中心化与边缘化、共时态与历时态的三重内在张力。在空间辩证法视域下,元宇宙空间的运演逻辑表现为由作为生成前提的“空间性实践”发展至作为抽象范畴的“空间的表征”,并最终形成作为象征体验的“表征的空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