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4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
2014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

2014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5-22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2014首届华人数学教育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普通高中文理分科造成了学生科目发展的不平衡,在数学方面表现为文科学生的数学素质普遍低于理科学生,这与中国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目标是不相符合的.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专项调查法,侧重于研究文科学生的数学学习,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了文理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方式以及数学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就提高文科数学教学效果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可作为教师教学时参考.提出课程设置低年级相对统一,高年级增设选修课程内容;要寓教于乐、激发兴趣,讲求教学艺术;教学起步宜“浅、慢、少”,多给“甜头”;调动思维、开发潜能,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针对性的解决文科生数学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问题;激励关爱,营造轻松愉悦学习氛围。
  • 摘要:对数学推理与数学认知的相互关系、数学认知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从数学推理的若干重要特征出发,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力图证实模式直观是数学推理和数学认知的重要基础.并研究了形式符号演算的认识论价值,儿童在数字认知中所特有的原始归纳本能,这样的原始归纳能力是日后的数字证明以及所有关于算法认知的认识论基础.
  •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科技发展有四大领域,其中包括脑与认知及信息化.脑科学证明,数学的学习与记忆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谓密不可分,基于此,在教学中应更加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暴露学习中的问题,多渠道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反复的练习,充分激活大脑相关脑区的活动,尤其是顶叶脑区的活动,在短时间内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从而既实现了循序渐进,又达到了巩固记忆的效果.为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思维的人才,并结合当今小学数学学习的现状,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尝试,引入了脑与认知的科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了更好的整理和优化,充分活跃学生的数学脑,并针对乘法口诀表的教学,将项目学习与个性化练习相结合,达到在课堂上"少讲多做多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做到不留家庭作业,切实减轻学业负担.
  • 摘要:本文首先对混沌理论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把混沌理论运用于数学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中的意义.接着分析了数学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混沌特性,包括:初值敏感依赖性、内在随机性、耗散结构、吸引子和自反馈机制.并据此提出了混沌理论对数学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启示:细节决定成败、关注非预期结果、适当地制造"混乱"、重视奇异吸引子、负反馈与正反馈并行.
  • 摘要:本文综述国内超常教育发展历程和数学超常生教育的研究现状,针对现行数学教材对超常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超常生对教材学习的案例分析,启示教材编写应注重创建不同阶段思维训练体系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以及注重类比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和高层次的数学应用训练.同时思考了在兼顾基础上逐层拔尖的应用特色栏目编写的教材,以更好实施校本充实为主,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数学超常生培育.
  • 摘要: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贵州师范大学的吕传汉教授和汪秉彝教授,在反思中国数学教学和对比中美小学数学教育的跨文化教育研究中,于2000年提出了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并在国内开展了十余年的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学会解决问题,又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成长.
  • 摘要:教研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数学教研组几乎存在于每一所学校.通过一个数学教研组活动的案例,揭示了数学教师如何在三轮授课的教研活动中凭借经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关键性教学事件分析不断地"磨课"的过程.基于该数学教研组的案例,试图讨论这种通过集体合作研讨改进课堂教学的教研活动的特点,并期望教师们能够继承传统教研组活动中的精髓并更加有意识地应用到数学课例分析当中.
  • 摘要:战败后日本的学校教育课程以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负责文教的中央政府机构)制订的[学习指导要领]的形式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校阶段单独制订,数学学科在每一个学校阶段的学习指导要领中以一章的形式体现.战败后的日本数学课程经历六次修订,本文主要总结这些修订的经验教训,对中国数学教育课程走向提出几点想法.rn 随着高中入学率的不断上升,学习的内容也要精简.但是日本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一味的精简并不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及其知难而上的韧劲.rn 课标按学段设置目标及内容,而课本都是按学年〔学年中又分上下册)编写这是一个矛盾.rn 如把案例从课程标准中拿出,可给执行方面更大(多)的解释空间,从而提高标准的权威性.反之哪家课本都要把茶壶作为主要教材处理,限制太死.rn 中心对称可提早到小学阶段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形状物体口常中都多见,只处理前者有时平衡.小学阶段的图形认识多为直观层次,并不属于困难教材.(过去)孩子们从小就有自己制作纸风车的经验.
  • 摘要:对中、美、澳、新、法与英六国各一套初中数学教科书方程与不等式内容为研究对象.结合典型案例从广度和概念(命题)的呈现方式两个方面,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中国数学教科书方程内容的设计与修订提供参考与借鉴.在广度上,美国居前,中国位居第二,法国与新加坡并列第三,澳大利亚第五,英国最少且零散;在呈现方式上,六国教科书均是直观描述为主,类比归纳为辅.带给人们一些思考:适当拓宽方程内容的广度;注重对方程等内容知识的本质理解.
  • 摘要:回顾世纪之交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展望今后10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有重要现实意义.从本世纪之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历程,审视义务教育数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遇到的问题,产生的争论:展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出未来10年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应当关注,东西方数学教育理念的融合,保持优良传统、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教师的PCK的研究.
  • 摘要:华人数学教育的课程走向,还是回归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即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本文阐述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理论建设与教学实践中对此问题存在着的主要认识误区,主要包括数学的作用、减负的理解、教材的版本、课程新概念的解读等方面存在的现实樊篱.结合作者近年来对20多位华人数学专家的访问以及一线教学实践感悟,提出了若干方面的改进的实践导向,主要内容是:厘清必要的基础,什么是人人都要掌握的数学,优化双基,落实四基;创建大数据,建设数学能力标准,为每一个孩子科学设计适合的数学课程难度;借助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成为可能;倡导阅读,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丰富内容,提供更多增长的学习线索;建设新班级,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为走班提供可能,等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