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9篇、会议论文72篇、专利文献44193篇;相关期刊908种,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行政与法等; 相关会议66种,包括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等;公共治理的相关文献由1944位作者贡献,包括汪玉凯、王亚华、曾正滋等。

公共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9 占比:3.61%

会议论文>

论文:72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44193 占比:96.23%

总计:45924篇

公共治理—发文趋势图

公共治理

-研究学者

  • 汪玉凯
  • 王亚华
  • 曾正滋
  • 舒全峰
  • 阿计
  • 刘家明
  • 巩建华
  • 杨燕绥
  • 钱海梅
  • 顾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胡志平,经济学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韬奋学者”“经天学者”,入选上海市“阳光学者”人才支持计划,兼任上海市公共事务管理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公共服务、公共经济与公共治理研究。
    • 摘要: 何文炯,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及养老金分会会长,中国保险学会第八届、第九届副会长,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全国老龄委和中国残联等部门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浙江省人民政府立法咨询专家。
    • 公共治理研究编辑部
    • 摘要: 秉承“关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映公共治理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办刊宗旨,《公共治理研究》拟于2022年下半年举办公共治理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论坛将评选会议优秀论文,并设公共治理研究工作坊,邀请知名学者与优秀论文作者对话。入选论坛的优秀论文如通过《公共治理研究》评审,可优先刊发于《公共治理研究》。
    • 张正军
    • 摘要: 公共管理学产生后出现过四种颇具影响力和张力的研究范式,即公共行政范式、公共政策范式、公共管理范式和公共治理范式。与这些范式的存在相对应,围绕公共管理问题的学术研究至少经历了四次重要的范式拓展或转换,即从前学科时期的政治管理到公共行政、从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到公共管理、从公共管理到公共治理的范式转换。在总结和吸纳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范式的核心内容、特点、局限、学术背景及其转换过程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建构产生新的启示。
    • 简健
    • 摘要: 2021年是为期5年的脱贫攻坚巩固期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重中之重。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S市乡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采取了很多措施,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其工作现状和工作成果来看,依然存在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政府、社会团体、民众共同协作网络掉线,人员队伍出现问题和监管评估缺位等问题。因此,在S市乡村一级,作为公共治理主体的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必须迅速行动,研究、落实政策措施,坚决守住返贫底线,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陈冠宇
    • 摘要: 公共治理不同模式之间的有机交融和顺畅衔接,有利于增强公共治理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对Q市“绿色出行”治理模式变迁的案例研究表明,公共治理的“新时代特征”、公共治理的“问题导向”与公共治理传统模式的“反功能”分别构成了转型演进的制度动因、体制动因和机制动因,而转型演进的结果则是等级治理、市场治理和网络治理3种模式的交替融合。3种模式的交替融合实现了公共治理在不同现实场景中的“区别性组合”,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了政府和社会的作用,由此增强了公共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推进3种模式的交替融合,以契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的同时,明晰主体间的权责关系;在充分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的同时,限制其“合法伤害权”;在对治理技艺进行边际改进的同时,避免陷入“技术依赖”陷阱。通过对Q市“绿色出行”项目的考察,等级治理、市场治理、网络治理等公共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获得了实证检验。
    • 季晨溦
    • 摘要: 区域行政协议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区域法治协作机制,具有加强政府间行为协同,解决跨行政区划公共治理问题的重要作用。但区域行政协议的法律效力模糊不清,影响了协议的顺利实施和区域合作的稳定性。为此,需要明确区域行政协议对缔约主体、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问题,以及先后缔结的区域行政协议之间的效力关系、区域行政协议与缔约主体辖区内规范之间的效力等级;在此基础上,还应完善外在约束机制,减少区域行政协议在法律依据、缔结程序、文本内容、纠纷解决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来保障其所具有的应然效力能够转化为实然效力。
    • 唐林垚
    • 摘要: 技术飞跃与治理提升之间的关联通常被假定,也早已被吸纳进“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政策实践,但法律的习惯性滞后带来了监管套利的空间。公共治理领域的自动化应用经历了从基于数据库编码的计算机自动化到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自动化再到基于神经网络的超级自动化的逐步跃迁,从早先自下而上专业人士的“辅助/参考”和个别部门的“部署/应用”嬗变为自上而下的社会化“嵌入/集成”,公权力、私权力及私权利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转换。相应地,国际通行、日益趋同的个人隐私保护(事前同意)、算法可解释性(事中监测)和完整履责链条(事后追责)的监管范式也应依照宏观技术共治、中观价值位阶和微观权利保障三位一体的规制路径进行体系化重构。
    • 王伟玲
    • 摘要: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数字政府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正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吹响集结号。在数字政府规模化推进来临之际,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回望政府发展形态的演变,展望数字政府在组织机构、职能转变、人员构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从公共治理、数据治理、技术治理三个维度客观分析阻碍数字政府形态演进的瓶颈因素,提出应对之策,对加快我国数字政府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刘晓春; 陈兴发
    • 摘要: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语境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受到党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为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存在村庄规划机制不完善、村庄规划与村情的契合度不高、村民对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治理缺乏科学认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主体多元性不足、村民和其他主体参与度偏低、不同区域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力度和成效差距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缺乏持久耐力和长效机制等突出问题。为此,需要从制度设计与执行、体制机制完善与创新等宏观视域来探究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对策,强化党和政府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与引领作用,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强化农村人居环境多元共治体系中的各方主体责任。唯有如此,美丽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才能达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