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4-11-01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从大学治理的视野来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其内涵除了包括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思想等教育软硬件的现代化之外,还应该包括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现代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服务.德国大学在适应和服务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改革和创新其大学治理制度,对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具体包括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为原则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保障教师权益,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扩大社会合作,推进大学专业评估体制.
  • 摘要:文章基于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理论,认为地方大学应跳出传统学术性学科建设思路,其学科建设应着重瞄准地方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领域,聚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领域性学科建设,突显专业提升、人才塑造和产业支撑、行业引领功能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领域性学科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并结合实践探索,概述了领域性学科建设模式,包括探索“双学院制”运行机制,创新特色学院协同发展模式,共建“平台+项目”运行架构,探索“产学研”集成化发展模式。
  • 摘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手段,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目的,二者相互促进,在目标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共同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着眼于审核评估,可以发现中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存的一些突出问题,在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要更好地实施审核评估,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推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高校应明确自身使命,追求真正的教育价值,培育以质量改进为中心的文化,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建立高校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 摘要:基于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明确高等教育现代化就是高等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历史过程,解释了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应关注人的现代性的发展.但事实表明,高等教育现代化忽视人的现代性及其现代化,而成为物的现代化.关注人的现代性发展应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在现代化动态发展过程以及大学文化环境来考虑.
  • 摘要:《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颁布将为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和挑战.目前,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处于地位"倭"化、职权"虚"化、主体"弱"化等尴尬处境.尽管各高职院校做出了积极的调整,但章程建设仍然存在"趋同化"现象.基于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应平衡内部权力结构,提升高职学术权力;加强章程制度建设,根据《规程》,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学术委员会章程.这将为推动高职院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
  • 摘要: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论坛以"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反思与别国经验"为主题.会议论文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高等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现实和历史问题、高等教育(或大学)治理的研究对象、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式等,既有理论问题的探索,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既有对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借鉴,又有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呼唤,体现了博士生们扎根中国本土、培养国际视野的努力.
  • 摘要:基于现代公共经济学理论分析,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外部性,表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离不开政府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后,"撒切尔主义"兴起,私有化和市场化概念深刻影响公共事业领域的发展,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呼声不断提高.政府与市场成为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两大主体,也引发了资源配置中的种种矛盾.传统政府角色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出现不公平现象、所需的资源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急需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角色转换为引导者、协调者和监督者。
  • 摘要:深化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是实现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需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实现高校民主化管理.高校教代会、学代会、理事会、校友会等群众团体要通过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议事程序等,提升参与高校事务民主决策、实施监督的能力.
  • 摘要: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和扩大,提高大学办学效率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大学办学效率、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梳理分析,认识到提高大学办学效率是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相关政策的价值理念所在;提高大学办学效率是高校办学自主权基础不断巩固的需要;提高大学办学效率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价值体现方式;提高大学办学效率是高校办学自主权实现的应然结果.
  • 摘要:当下社会各界正对"读大学有无用"论题缠讼不休,使大学成为众矢之的.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对网络论坛上近32.2万字的讨论帖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的价值在当下正遭遇种种危机,公众心中呈现出种种"读大学无用"观,该现象折射出大学的价值已呈虚空化势态,即大学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日渐弱化,"划算"和"实用"成为评判大学价值的标准,大学已是失去"灵魂"的教育场域.对此,研究者认为,重塑大学内在价值与外在功用之关系是大学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 摘要:学术是大学一切活动的本源,学术文化的核心是对知识的追求与真理的崇尚,是大学长期的历史演进积淀而形成的产物,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及弥散性特点.大学在治理结构中树立崇尚学术之风,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关系,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弘扬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重视基层学术组织,促进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的健康发展.
  • 摘要: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制度设计、科学的方法手段和有效的组织实施.高等教育从政府管理到公共治理有着深刻的内涵变化,公共治理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评估应包括多方参与、协商合作、服务意识和教育开放等核心要素.新时期"五位一体"评估制度顶层设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先进的国际水平,其制度创新主要归纳为"五多"(即评估标准多样化、评估形式多样化、评估主体多样化、评估结果发布多样化、评估方法多样化)、"四新"(即新的评估理念、新的质量评价标准、新的评估方法、新的评估技术).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组织实施中,推动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分级实施,鼓励高校自我评估、行业参与专业认证,建立国家数据库加强质量常态监测,发布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实质等效的国际评估等多项举措,努力实现理念、标准、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 摘要:中国大学的主体身份错位问题至今仍然没有改观的迹象,这一状况使大学成为了"被动"的存在,大学在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的"内生需求"被各方的厚望全面替代,致使大学所能涉足的天地从外表上看起来似乎是越来越宽,但其生存和发展的自主空间却愈走愈窄.为此,有必要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点由外在力量主导转移到内生力量主导上来.所谓内生力量,源自生物学观点,后来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则是指内部生成的力量,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因,也是事物内部生长的动力机制。理性的教育管理政策务必尊重大学内在的、成员内生的发展需求,通过激发大学人内在的动力机制,让学校成员的内隐概念、心智模式和自我习惯发生渐进变化,从而推动学校的发展进步。对政府来讲,要把注意力和重心转向优化高等教育的外在发展生态且大幅度减少对大学内部事务特别是教学科研活动的干预。然而,角色意识的转变,以及对“权力控制的哲学”、“规定性的哲学”的摒弃谈何容易,对于习惯于指挥大学的行政机关来说这本身就是一场革命性的转变,大学的自主权本来属于大学自身而非简单地祈求政府“下放”。政府除了保证教育投入、纠正和查处学校违法乱纪行为之外,举凡招生、就业、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事聘任和任免、学生管理、国际合作等事务都应该由学校自主决定,或者由大学依法组成的专业组织协商议定。现阶段政府还应该在培育教育中介组织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建设在大学与政府、市场之间形成一个有效“隔离带”。
  • 摘要:启蒙运动与现代大学理念的起源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康德作为一名杰出的启蒙学者在德国现代大学形成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康德的著名篇章《什么是启蒙》和《系科之争》中探寻康德对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学术自由"的态度,研究发现康德的启蒙和大学观中蕴含了现代大学理念的萌芽.康德以理性统一大学,为将文学院(哲学院)放置在神、法、医三个学院之上提供了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哲学院及科学研究的发展.康德为系科之争所赋予的合法性,奠定了学术自由的理论基础.对于学术与现实、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康德提供了一个至今仍有效的调和方式,即以学术自由服务政府和社会,学术的自由、理性的自由运用在根本上对于政府和社会是有益的.
  • 摘要:C9联盟高校,是中国"985"重点高校梯队的"领头羊"和"行标灯",是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沿阵地.鉴于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这些高校的校级领导团队建设尤其关键.通过分析C9联盟由110人组成的校领导大团队的规模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本校学习经历、留学经历、学术荣誉、学科分布等素质源信息,总结分析中国一流大学校领导团队建设经验及主要特征,指出强有力的一流领导团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建议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经验,优化大学领导团队顶层设计,继续强化国际化选拔力度,建设全球性大学校领导团队,顶天立地选拔大学领导团队,走出中国特色建设道路。
  • 摘要:19世纪的伦敦大学经历过两次富有深刻意义的变革.1836年,政府颁布《第一特许状》,合并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成立了一所纯考试机构的伦敦大学;1898年,政府颁布《伦敦大学法》,联合了大学的教学与考试功能,将纯考试机构的伦敦大学改革为教学与考试相结合兼管科研的联邦制大学.政府在两次改革中采取的策略如出一辙,即在世俗与宗教、教学与考试的矛盾中相互妥协,将改革的冲突引向融合,避免了矛盾的激化.这种渐进的改革模式既适应英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组织系统的妥协性逻辑.
  • 摘要:浙江省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为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规模小,高等教育投入占比和生均水平偏低;高等院校办学层次整体水平偏低,层级差异大;高等院校学科实力偏弱,专业特色不明显.浙江省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对策为集全省之力办好浙江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按照多元巨型化模式,发挥浙江大学的领军作用,统筹布局,开办分校,合作办学,建设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参照国家"211工程"建设标准,重点建设5~6所省属地方"211"重点高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加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于浙江的现代化建设;加大高教投入,拓宽经费渠道,鼓励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增加人均受高等教育年限,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摘要:大学章程是大学自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公办大学章程是实现办学自主权的重要手段.但现有大学章程存在治理结构不够科学、职权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通过考察美国大学的章程与治理结构,并对中国国有独资公司的章程与治理结构加以剖析,试图从中得到启示,提出完善中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议,即设立出资人代表,实现投资主体与监管主体分离和明确大学出资人与管理者的职权职责。
  • 摘要: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引入绩效拨款机制是保障高等教育发展经费需求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发展趋势.OECD国家在绩效拨款的研究和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借鉴OECD国家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经验,剖析中国绩效拨款诸多缺陷,从"关系维"和"功能维"的双重视角,创新设计中国高等教育的"多维绩效拨款"模式,并提出该模式实施的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标准保障和期间保障。
  • 摘要:自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兴起以来,非均衡性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区域中的显著特征.津、沪两地经济、社会等方面较为相似,但在其程度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有以下因素:在政策方面,《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政策扶持、行政服务存在差异;在文化观念方面,"海派"文化是其发展的沃土,"津派"文化是其发展的抑制剂;在竞争环境方面,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挤出效应"导致其发展的阻力和动力差异.由此,各种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生态丛林".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研究商业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以知识生产的应用语境、超学科性、异质性、反思性等为特征的新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崛起,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大量新型知识生产组织的不断涌现.知识生产新模式对研究型大学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原有封闭办学模式在"模式2"时代将面临终结的命运.研究型大学要在即将来临的知识社会中继续成就辉煌,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建议发挥基础研究之优势,引领科学发展,整合科学与社会服务,优化社会资源引领大学发展,关注知识生产与应用,提升精英教育引领社会发展。
  • 摘要: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两体三维"的理论建构,即以大学校长为主体,大学校长对大学的管理有"专心的事业、专长的从业、专门的职业"三个"专"的维度,以政府为主体,让大学校长有"负责的动力、负责的权力、负责的能力"三个"力"的维度.
  • 摘要:政府、大学和社会的关系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中,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高等教育综合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等几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将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采用"过程—目标"的定义方法,试从变化与趋势的意义上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质.提出应根据"国际—本土平衡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采用"战略定位——最终目标——横纵平衡——情景平衡"的策略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内涵式发展水平.国家层面以国家利益为前提,组织层面要分析组织所处环境以及自身发展阶段与定位。各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现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国际公共利益为基础,培养学生成为全球参与者与世界公民,具有全球视野及多元文化敏感度。同时,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对于国际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之间进行横向平衡,通过对历史、现实的纵向平衡,追本溯源分析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客观评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与特点放置于特定的背景下予以分析,同时,也应注意其中的历史局限性。同时,立足当下教育现实,分析新形势、新情况下高等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情景平衡首先是“适应”的实践启示,其次是“塑造”的实践启示,最后是“选择”的实践启示。
  • 摘要:在对美国俄勒冈大学内部治理政策制定过程的田野调查中,研究发现美国大学为确保大学高效运行,实现科学、民主、有序、公开的制度化政策制定过程尤为关键.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俄勒冈大学具有高层领导把关、师生全员参与、评议会利益平衡以及政策库管理员联络协调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有利于大学中各利益相关者对于政策理解达成共识,而且也保证了政策的高效执行.中国的大学政策制定一般是自上而下地进行,更多地是体现学校管理层对于学校发展的意志。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大学中,行政权力处于强势地位,学术权力被弱化到可有可无的状态,教授群体被排除在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的过程之外,丧失了对学校各种事务的话语权,是被管理的弱势群体,从而也就导致了广大师生和员工参与热情不够,即便是被参与抑或是在流于形式化的走过场,民主监督的正确价值观更无从谈起,如此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学校不同阶层的人对政策理解的歧义,不利于形成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共识,进而也影响到了学校政策执行的效率,甚至会形成对学校政策执行的阻碍。理解和学习美国大学的政策制定过程对于目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政策制定及提高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美国高等教育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自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教质量保障体系,为提高高教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中国借鉴.本文指出美国高教质量保证体系由高教质量地区认证机构、专业认证机构和传媒监督机构组成,并分析了保障美国高教质量的第三方组织的特点,进而从建立联系大学与政府的第三方权威高教质量认证机构、构建清晰明确和多元化的高教质量评估标准以及完善高教质量评估的监控体系等方面探讨了美国高教质量保证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在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监督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民办高校科学管理和规范化办学的重要机制保障,同时也是民办高校规范有序运行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本文界定了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的内涵,阐述了其在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监督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于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内部监督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即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监事会组织制度,加强学校章程建设,确保其在民办高校规范化办学监督中发挥效力,落实、完善教代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保证党内监督的有效实施。
  • 摘要: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议题主要有高等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若干主题。议题一和议题二虽然从表面上讲的是高等教育现代化,但这更是一个时代命题的传统回归,一个传统话题的诊释。在古代,治理很早就是一个非常时髦的话语体系,现代治理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包括现代化的命题,无论从荀子君道的定义,还是国外学者关于“治理”的定义,内涵是通的,只是外延发生了变化,因此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命题,只是在今天现代社会中可能又有了新的外延或者是新的解释,这是本次大会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第三个议题涉及一些核心问题,包括高等教育现代化、政府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及其与大学现代化的关系,大学的治理,办大学,管大学,治大学等。
  • 摘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而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则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体系的引领,这个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并在依法治教的理念下,从增强制度自觉、提高制度能力、加强对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强化高等教育制度建设.
  • 摘要:引入质量审计是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与资助模式、参与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需要.瑞士已经实施3轮质量审计.前两轮质量审计报告显示,瑞士大学质量保障取得显著成效,但质量标准解释空间过于宽泛、自评报告缺乏批判性分析、受审计大学内部交流不充分、样本学习项目论证功效不足、专家报告形式多样难以比较、专家组对瑞士学术系统了解不够等,仍是质量审计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整质量指标分类、强化宣传推介活动、提供自评报告模板、调整专家选拔标准,瑞士大学质量审计实践得到有效改进.
  • 摘要:完善高校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必须关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文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文化是由主人翁的文化、公仆的文化以及认真的文化等三种价值所组成的善治三角形.主人翁文化和公仆文化的强弱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制约监督文化以及制约监督介体.国内高校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总体呈现出官僚型文化特征,应该按照善治三角形的要求,加强权力制约监督文化建设,将其改造为学会型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党委应扮演重要角色.
  • 摘要:加州大学作为现代公立巨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其表现出北美大学理事会管理下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权制衡的共性,学术治理体系表现出总校向分校放权,同时又保持共同治理的特征.而治理机制表现出明晰的内部约束机制、合理的分权和激励机制、有效的参与和监督机制、健全的内部协商机制等特点.反观,中国大学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应吸收加州大学学术治理的有效经验,不仅要注重学术治理体系中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还要提升学术治理机制的有效运用.
  • 摘要:大学章程是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大学宪章",它能够协调其内外关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维护各方利益、保障学术自由,因此,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需要以制定大学章程为契机,以明晰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合理划分校院两级权限,协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处理好民主管理中学校与师生的关系,促进高校依法治校.
  •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大学的转型,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的自然选择,亦是地方院校在办学进程中难以回避的新话题.地方本科院校就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在认知观念、办学行为、转型内容、治理合力形成、治理结构调整等方面均有做出变革的诉求,因此,促成地方本科院校以大学章程为引领实现观念的更新,以缩小"剪刀差"提高所培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以激发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自觉实现共同成长,以多元共治构建内部治理权力运行保障机制,以人职匹配、人事匹配的流动与退出机制提高内部治理的有效性.
  • 摘要:当前中国地方高校目标管理呈现出五大新变化:由统一式目标管理向分类目标管理转变,由年度目标管理向年度目标与任期目标相结合的目标管理转变,由常规目标管理向重点目标管理转变,由强制性目标管理向诱导性目标管理转变,由以院系为主的目标管理向职能部门与院系目标任务捆绑的目标管理转变.
  • 摘要:波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SAC、高等教育总理事会、公立高校自发的质量认证系统、学位和职称中央委员会、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成,其中SAC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本文以对技术课程进行认证和评估为例探讨波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最后分析当前波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包括“博洛尼亚进程”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提升波兰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和全球金融危机对波兰高等教育质量的冲击。
  • 摘要:通过回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发展史,将抽象初始制度禀赋作为出发点,运用现代系统理论和重复博弈动态方法分析其高等教育制度演进的内在机理.基于系统的静态分析和基于重复博弈的动态分析都表明,高等教育系统制度结构变迁起因在于拟参量的变化,但制度变迁的发生与否却取决于既存的制度禀赋,中美高等教育系统制度改进现实状况的差异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社会性的初始制度禀赋为高等教育系统制度结构持续顺畅地进行制度改进奠定了远离非协商强制的社会基础和制度环境,通过历史性的制度观察,发现拟参量的变化不断地扩大这些系统制度自我实施的范围,推动近年公共教育的市场化进程,使高等教育系统不断接近帕累托最优。从本质上说,非协商强制的普遍存在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帕累托改进的根本障碍,削弱在较低层面上非协商强制的自我实施,需要顶层政治和非政治制度的再平衡,需要在各个制度层面上进行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再平衡,其中最为重要的非政治制度取向包括高等教育系统市场化、道德文化的再造、提高民间领袖在系统中的地位。操作层制度改进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决定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是较高层的制度改进,在中国的系统中,这种改进少而且难,致使操作层的制度改进虚化和低效。
  •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公平是其中的重要问题,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以高等教育现代化下的公平理论为视角,分析公共教育资源在公办和民办高校中的配置情况.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样作为实施公益性高等教育的机构,需要革除差别对待,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完善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落实师生同等待遇,扶持民办教育中介组织,实行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民办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 摘要: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本科教学对于形成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方面目标不够明确、教学内容配置不尽合理、学校层次比较模糊,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科学.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本科教学内容边界不清晰.基于构建合理的本科生知识结构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需要,必须科学划分本科课程边界。在区分课程边界的过程中既要正确把握跨学科和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也要把握创新与保守之间的关系。同时,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保持学校各课程之间的界限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建议成立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开展科学研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管理经验,建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课程设计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正确处理好保守与创新的关系。
  • 摘要:以财团法人来构建现代大学法人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通过理性的、规范的、立法的方式来建构大学制度的成果,使大学可以独立、自主、自由地坚守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财团法人制度的价值追求与现代大学制度相契合,其制度设计保障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深入阐述了现代大学制度与财团法人制度的关系,并以台湾私立高校财团法人制度为视点,探析了财团法人制度在台湾私立高校中的具体运作,从而提炼出对大陆高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启示,即借鉴财团法人制度以建立大陆高校法人制度、改造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转变政府职能.
  • 摘要:提升省域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关键在于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者的新型关系,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责,推动省级政府管治模式创新;强化"学术本位",推动地方高校提升自我治理能力;培育区域性中介组织,提升社会监督评价水平.
  • 摘要:随着学生在高校中的地位由客体转为主体,其获得高校治理中参与权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如何赋予学生参与权,如何让参与权得到最佳实现,是当前高校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协商、协同和共同治理这三种机制对学生参与权进行探析,即形成高校的协商治理机制,校方扮演政府的角色,学生扮演公众的角色。其中,协商主体为校方与学生;协商地位上,校方居主导地位,学生居辅助决策地位;协商决策权上,校方具有最终决策权,学生具参与建议权,但无决策权;协商效果上,高校实现了民主,学生实现了参与权。在高校的协同治理机制中,校方相当于企业,学生相当于企业中的独立领域。协同主体是校方与学生;协同地位上,校方权力更大,而学生权力较小;决策权上,双方均有决策权;协同效果上,高校实现了效率的提高,学生实现了参与权与决策权。在高校的共同治理中,共同治理的主体是校方与学生;地位上,双方是平等的;决策权上,双方均具有决策权;在效果上,高校既实现了民主,也提高了效率,而学生则实现了参与权与决策权。
  • 摘要:在中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也在积极探索自身出路.基于战略定位学派理论分析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其存在模糊定位;取舍不定,求大求全;各部门间难以形成默契,达到配称等问题.笔者试图从定位、取舍、配称的新视角探索构建以客观环境与需求明确定位,以自身优劣作出明确取舍,进行学科建设,发展教学体系,协调各方形成价值链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
  • 摘要:MOOC正在逐渐地变革着传统的高等教育过程,并对整个知识活动的过程进行重塑.具有交互性、低交易费用以及无固定空间等特征的MOOC解构着传统的知识生产、传播以及评价模式,带来了高等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MOOC消解着传统的"权威—边缘"知识逻辑,彰显着知识生产的非权威化、知识传播的自发秩序以及知识评价的多元机制,使得知识领域成为"开放进入社会",也为未来的知识治理带来了挑战.首先,类似于MOOC的知识平台将会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侵蚀到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其次,类似于MOOC的知识平台将促进知识活动继续沿着多中心的自发秩序发展,最后,知识评价的标准将逐渐脱离传统的知识权威中心的控制,让社会公众成为自己思想的主人,按照自己的职业、兴趣或者社会的其他需要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系统。
  • 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地域性、发展的弱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决定了其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性.目前,自身"素质薄弱"、政府职能缺位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滞后,使得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区域服务存在障碍.基于此,需要从高校内部入手建立合适的组织体制、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以及高校、政府与社会共同打造市场信息网络和科研平台,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保障机制.
  • 摘要:当前中国正大力推进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其在现阶段的提出,无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还是政治论的角度看,都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需求.同时,现代大学制度所蕴含的关系规律,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处理好四对关系,包括平衡政府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关系、完善社会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关系、规范应用技术大学之间以及与其他类型高校的关系、构建合理的应用技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由此,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应在外部关系处理、人才培养、区域服务、文化引领等四个方面着力.
  • 摘要: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治理由管理嬗变而来,治理与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治理的权威主体是多元平等的,权力运行是双向互动的.因此,多元主体治理格局的形成可以看作是治理兴起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改革被视为一场不同于西方的政府治理改革,一元治理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此过程中也得以改变,政府、高校、公民团体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的高等教育治理网络初步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由此兴起.
  • 摘要:院系作为高校的基层组织,其办学质量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对院系工作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价值管理理论和方法探讨高校院系绩效评估工作,对高校院系的功能和成本进行界定,构建高校院系绩效评估的价值管理模型,并对南京某高校内部院系的绩效进行实例分析,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该校院系绩效价值提升的建议方案,即1号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功能与成本是匹配得最合理、最优的,该学院也是所选取高校里发展最为成熟的一个学院,对于这个院系暂且不做调整,维持好现在的功能与成本匹配情况,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号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3号光电工程学院、6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7号理学院、10号经济与管理学院、11号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12号外国语学院偏离合理范围较小。其中2号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稍有功能过剩,要适当地增加一些成本投入以免功能退化。6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7号理学院介于合理范围内,虽然设有像1号那样最为优秀,但其绩效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3号光电工程学院、10号经济与管理学院、11号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12号外国语学院的功能稍有欠缺,这些学院要认真对照4个一级指标的完成情况找到薄弱环节,尽快弥补功能欠缺,以期达到功能与成本的匹配。4号计算机(软件)学院、5号自动化学院、8号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9号传媒与艺术学院偏离合理范围稍远。其中4号计算机(软件)学院、5号自动化学院、8号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功能过剩较严重,这几个学院都是该校具有发展潜力和办学特色的学院,参照它们各自的功能成本投入情况,该校可以加大对这些院系的人财物投入,以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该校对9号传媒与艺术学院的成本投入是比较多的,但是其功能产出相对较少,这与该院系的自身特点有关系.要想提升该院系的绩效价值,一方面要合理优化该院系人财物的资源配置,严格控制成本开支;另一方面要加大该院的师资培养、学科建设力度,可以适当增加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学位点建设,重视科研究成果获奖,进而带来更多业绩的增加。对于13号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要给予最大的重视,该院的价值系数为1.939,说明该校对该学院的成本投入是最少的,但其功能排名却不是最后的,对于成本投入利用得比较好,创造了很高的功能产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大大地加大对该院系的人财物投入。由于该学院对于物力资源的要求并不像其他学院那么高,故在财力资源的投入上加大对该院系的教学科研经费拨款,同时加大对专业和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激励该院系保持现有的运行态势,使之进入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 摘要:当前国内公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整体上尚处于"人事工作"阶段.学者彭剑峰构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淘汰机制、激励机制、牵引机制和约束机制模型.公立高校"单位身份人"体制使高校的教师人才市场开放性不足、激励机制坍塌且异化、大学文化与价值体系扭曲、绩效与资格考核"选择性行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性转型,基点在于建立"社会契约人"体制的教师"身份变革",这需要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近年来,国内部分公立高校人事改革属于第二层次制度供给,由于缺乏基础性制度资源投入,尚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社会契约人"体制.政府打破大学教师干部身份、停止事业单位编制供给、放松档案户籍控制等制度安排具有必要性,其与高校自身人事变革一同构成教师"身份变革",将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转型,提升大学效能、实现人才强校的基点.
  •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转型当口,转型为促进高等教育秩序建构带来契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分别从社会发展观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角度对社会秩序建构进行了深刻分析,其理论对于观照中国高等教育秩序建构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致力于双重转型,才有望实现高等教育良性秩序的建构,即要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型,从"物的发展"观转向"人的发展"观,凸显高等教育中"人的意义";要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从偏重外延式、粗放式、排他性的"不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向内涵式、精细化和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 摘要:2013年10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出台之时,恰逢《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周年之际,借《规程》出台的契机,回眸《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在高校"去行政化"、教育质量提升、高等教育公平、高考制度改革、一流大学建设几个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就与值得反思的问题.
  • 摘要: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体.通过综合考量其实现过程中诸多因素的重要性,选取思想与理念、体制与机制、结构与质量、服务与贡献、条件与保障等五个维度十七个指标作为评价高等教育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相应指标的基本路径,即积极解放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质量意识,坚持内涵发展,立足国家大局,服务战略需求,坚持教育优先,强化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
  •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现代大学的文化渊源,指出当代高等教育在文化塑造和传播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的文化历史使命,对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建构进行了文化方面的分析.大学必须解决好自身与传统文化的兼容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高级的既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的现代高等教育文化。
  •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荷兰的高等教育系统管理推行着中央集权体制,高校缺乏自主和质量责任,市场失灵.此后,在质量保障的改革过程中,中央向各高校过度放权,由高校自主设计校外质量评估体系,质量评估制度低效,政府失灵.21世纪初,政府建立认证制度并发挥重要引导作用,政府、高校、市场和社会建立一种平等、互动、协商的治理制度,从而有力地保障了荷兰高等教育质量的世界水平.中国已进人到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教质量备受社会和市场的关注和问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荷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提示政府应保持“掌舵者”的角色,大众化阶段需树立多样化质量观,兼顾对教学与研究的评估,注重高校的分类分层评估,培育独立性的评估中介机构,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主体性。
  • 摘要:高等教育治理是解决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组织、公民群体与个人参与办学和管学问题的举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但二者高度相关、相辅相成.治理体系包括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建立起来的参与办学、参与管学和参与治学的所有组织及其结构关系,治理能力是对高等教育治理主体的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治理体系现代化既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又能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更充分的物质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引导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方向,支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 摘要: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打破行政、体制和空间等局限进行结构整合、资源配置、管理统筹、制度重建的一个复杂过程.它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协调:子系统高教内部协调、区域高教内部协调、区域高教外部协调.结合理论分析和关系梳理,立足区域系统整体宏观视野,从上述三方面分类别、多角度构建了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有25个,力求从规模、结构、投入、效益等方面来测度高等教育在区域系统内不同维度的协调发展水平.
  • 摘要:美国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以其完善性与严谨性一直是各国学习的对象.美国大学注重大学精神与使命,享有充分的大学自治权,强调大学权力制衡,拥有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这为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相应的,美国大学校长遴选机制显现出特色化、民主化、自主化等特点.在借鉴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对高校领导遴选机制进行改革,建议加强自主权,实现大学去行政化,注重大学校长培养,加快高校领导职业化进程,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参与大学校长选拔,加强学校校长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尤其要在上岗培训上下功夫。
  • 摘要:在中国大学管理实践中政府与大学的权力关系可以归结为隐性权力与显性权力的互动.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显性权力来自于法定权和授权;隐性权力来自于政府的权力过大与过于集中、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大学自身以知识为核心的影响力等.政府与大学互相运用显性权力与隐性权力影响着大学的现实定位和发展定位.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博弈是主动还是被动,是合作还是非合作,取决于各自的利益诉求与利益期望.
  • 摘要:大学自治是高等教育研究中最为常见的议题.然而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通常偏爱运用价值表达,而缺事实判断.本文以德国大学为研究时象,对"大学自治"在德国教育法规和校务实践中的体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德国大学的大学自治在法律层面意味着学校订立章程,并在章程范围内行使管理权。其产生源于大学管理过程中,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降低学校的管理成本需求。究其实质,是以法律形式对其内部事务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方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