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虚构性

虚构性

虚构性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专利文献435484篇;相关期刊225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读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等; 虚构性的相关文献由306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晓蒙、何向梅、刘安海等。

虚构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7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35484 占比:99.94%

总计:435761篇

虚构性—发文趋势图

虚构性

-研究学者

  • 万晓蒙
  • 何向梅
  • 刘安海
  • 史学荣
  • 张清华
  • 张玉婷
  • 张艳
  • 曹家治
  • 李江树
  • 杨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清华
    • 摘要: 一、小引虚构性写作,或更狭义地说--“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以来,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向度,即“戏剧性”与“抒情性”。古典时代的小说只注重故事,所以中外都有“传奇”“历险记”“纪传”等小说类型,这些小说都刻意突出故事性;中古以后的小说更强化了“寓意”,如带有教化或训诫意味的各种故事,在西方的有《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阿拉伯世界有《一千零一夜》;中国则有“三言二拍”和大量笔记小说行世,主题不外“警世”“醒世”“喻世”“惊奇”,这些大概都属于古典小说形态。
    • 崔雪煜; 梁锐; 王梓妍
    • 摘要: 故事片与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两种基本形态,构成了主流电影市场,但二者存在明显差异。故事片的创作起点是导演本人对事件的主观感受和意图,导演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设计事件的发展进程,整体以营造矛盾冲突为主,强调创造性、假定性;而纪录片以记录现实生活为目的,是对真实的创造性诠释。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选择合适的题材、叙事结构、镜头语言、表现方式、剪辑技巧等,同时带有个人色彩的主观判断,因此具有虚构性。而记录本身也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性真实在纪录电影中则表现为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通过创作者选取有意义的故事或片段再现生活的原貌。在电影中,两种形态相互作用、互相联系,在纪实与虚构的艺术手法下,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现实创作状态。
    • 肖清
    • 摘要: 以鲁晓鹏、史良、顾明栋为代表,美国汉学界90年代以来的中国叙事学研究,表现出试图以中国传统小说中历史与小说、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为线索,突出小说虚构性特质的倾向。这一倾向既是他们用西方文学、文化理论关照中国“小说”的必然结果,又是他们出于“理论的焦虑”从中国本土批评话语内部,搜寻中国“小说”特殊性的理论尝试。从三人相对疏离于国内学术的知识背景和差异性来看,美国汉学界90年代以来的中国叙事学研究一方面十分重视中国本土批评话语,另一方面仍难以完全摆脱自身的视野局限。
    • 蒋在
    • 摘要: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将自己的小说当作自己的梦境来解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方式阐释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在虚构中还原作者非虚构的意识。再来一次,什么可以再来一次?时间永远变幻,永远朝前,没有事物准许重复。"再来一次"的呼吁只是人类自我欺骗的幻觉罢了。赫拉克利特的名句或许应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殊不知即使是赫拉克利特也对某种光影变幻的重叠着迷过。在他的残篇里,这句著名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上下连接的两句是:"10.64 Upon those who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different and ever different waters flow down."和"10.66 We step into and we do no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它们都在复述人类正踏入那条相同的河流。
    • 杨勇
    • 摘要: 诗歌写作中充溢着诗人的自性。某种程度上,我读诗歌是读诗人的自传。读小说,没有多少读者会认为小说文本中的"我"是真实的,读者对小说文本虚构性有清醒的认知。但在诗歌阅读中,读者们愿意相信诗中的叙述者等于其本人。这种默契,与诗的文体特殊性有关,诗歌是诗人的自性使然。诗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抒情言志,抒情言志的质地要求真诚的品质,所以,诗中的"我",几乎与作者平行。在诗中辨识自我,会比小说中少了很多屏障。
    • 邓智; 廖述务
    • 摘要: 韩少功在其作品《第四十三页》中采用了元叙事技巧,对毛时代和现代社会图景以第三人称视角做了略观.而叙事学界对虚构性的新解,为阐释韩少功作品的元叙事形式,以及作品中寄予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更高融合之政治哲学观,铺垫了理论基础、逻辑前提.作者自觉的政治思维和诉求与元叙事形式相表里,既是对单纯"左"之延续的质疑,也是对"右"的现有弊病的针砭.
    • 聂景(文/译)
    • 摘要: 20世纪早期,摄影在前卫艺术的影响下,拼贴、物影照片、抽象摄影、非常规角度等方式成为摄影语言的一部分。如今摄影的可能性被无限延展,拼贴艺术除了基本操作的剪切与粘贴,更重要的是如何对素材的解构与重构,其多义性、叙事性、虚构性等特征,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创作方式,同时也是艺术对当代世界的解读与阐释。
    • 王茹; 李霞
    • 摘要: 《吉祥如意》是由导演董成鹏拍摄的一部"伪纪录片"形式的剧情电影.影片巧妙地利用了影像真实与虚构的二重性,艺术性地展示了独属于其家族内部的日常生活.电影通过巧妙安插"丽丽"一角,使整个故事在维度上获得了延展.真与假的混合,既是一次对客观生活的如实记录,也是一次虚构中理想情感的虚构审视与寄托.虚实相生的艺术风格也丰富了国内现阶段电影的艺术创作表达形式,为我国当下电影艺术创造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实验性展示.
    • 向紫颖
    • 摘要: 《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从比较研究角度全面剖析了两岸新生作家的历史叙事,用个性化、创伤性、虚构性、游戏性这四个特性解读两岸新生作家的历史叙事研究。本文尝试从比较分析的角度介绍和评析这本聚焦新生代历史叙事的著作。山东师范大学张琴凤副教授的著作《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以20世纪80年代成名于台湾省文坛。
    • 张玉婷; 张艳
    • 摘要: 2021年3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全球同步出版,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较少.文章基于詹姆斯·费伦的"三维度"人物观,从模仿性、主题性和虚构性角度理解故事中的克拉拉、太阳、乔西母亲等人物,提纲挈领地解读其中的多元化的主题和修辞意义,探究石黑一雄在"三维度"人物观方面的实践和创新,丰富对修辞性叙事学理论的探讨,为未来小说的赏析和人物塑造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