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84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22篇、会议论文19篇、相关期刊2447种,包括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2011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乡村生态休闲养生文化研讨会等;陶渊明的相关文献由6935位作者贡献,包括顾农、李剑锋、高建新等。

陶渊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22 占比:99.7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23%

总计:8441篇

陶渊明—发文趋势图

陶渊明

-研究学者

  • 顾农
  • 李剑锋
  • 高建新
  • 徐声扬
  • 吴国富
  • 赵治中
  • 刘中文
  • 韩国良
  • 李华
  • 解黎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陈修娇
    • 摘要: 陶渊明居所几度变换,在迁居的创作中既有耕植园田的平静闲适,也有阡陌非旧、亲故不在的恻怆之情,这与江州的地理位置有关。江州在东晋后战略地位凸显,为兵家必争之地,桓玄、刘裕皆曾任江州刺史或都督江州军事,渊明仕宦于此二人也就不难理解,但他心系的还是园林田野;江州战事频繁,尤其经桓玄之乱后,寻阳地区民生凋敝,这让陶渊明归隐后的诗歌呈现亦喜亦悲之情;陶渊明躬耕自给、重视邻里之情与江州风俗醇美、民皆务本的传统亦有关系,但江州战火将他的寄托打破,因而诗中有物是人非之叹。对江州地区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创作情感。
    • 王伟; 倪超
    • 摘要: 东晋以迄隋唐,陶渊明在文坛颇受冷遇,唯萧统对其颇为推崇,究其原因,则在于作为储君之萧统欲借陶渊明之德行"风教"之举。细论之,萧统对陶渊明推重之文化因由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由《昭明文选》择陶诗文可见萧统之文学思想与主张。其次,《陶渊明传》增补部分反映了萧统"危行言孙""父慈子孝"的儒家思想。最后,《陶渊明集序》主旨并非道家而是"含德"。萧统的《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隐含着一位储君对未来执政的思考,反映了其对陶渊明"贤者之隐"身份的接受与认可。
    • 雷虎; 阮传菊(摄影)
    • 摘要: 每一个中国人都至少读过一首陶渊明的田园诗,都会被那种悠闲雅致的生活打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就如同国画泼墨写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田园逸兴。很庆幸,他活在农耕社会,能睁惺忪睡眼,看牧童黄牛,饮山村黄酒,做田园诗人。
    • 日宫泽正顺; 李寅生(译)
    • 摘要: 一般认为刘遗民酷爱佛老,劝陶渊明脱离世俗,陶渊明不肯苟同,作《和刘柴桑》《酬刘柴桑》以答之。将《黄庭经》与陶诗进行比对,可以进一步佐证这一点。
    • 向俊
    • 摘要: 辛弃疾南归后长期谪居,壮志难酬,在受疑忌排挤,而后罢官闲居的愤懑中,辛弃疾产生了慕陶思想,并对陶渊明有了逐渐深入的接受和认同。辛弃疾虽视陶渊明为千古知音,但在追求个体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上,即使在谪居期间,辛弃疾仍保持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对理想和气节的坚守,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主体意识。辛弃疾师陶颂陶,既是其谪居期间自我调适、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也使得稼轩词中的这种独特的主体意识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给予人精神启示和力量。
    • 宋云彬
    • 摘要: 书之应该读,是没有问题的;读书应该不受什么限制,自由研究,自由批判,在此时此地,我想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剩下来的便是书之如何读法的问题。从来深通读书三昧的要推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不求甚解”四字却被许多人引为口实,以为陶先生读书马马虎虎像项羽先生学兵法似的,只略知其意,不肯求进一步的了解。
    • 李梅(文/图)
    • 摘要: 从战国时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到东晋陶渊明弃官归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到宋代范成大《范村菊谱》中的“山林好事者,或以菊比君子”;从清代曹雪芹的“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到现代陈毅元帅的“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端雅俊秀、凌霜盛开的菊历来被视为洁身自好之有德君子的化身,寓意高洁与坚贞,与梅、兰、竹并誉为“花中四君子”。
    • 余贝贝
    • 摘要: 陶渊明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拥有了存在主义的身份,然其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间的根本不同暴露出了这一命题的局限性。事实上,正是陶渊明隐逸形象的接受、晚清以来对陶渊明的强制性阐释、道家的文化渊源造就了这一现象。陶渊明作为魏晋之人内心很苦,但被晚清以来的知识分子以西释中地解读为飘逸出尘的道家隐士,凭此和海德格尔的本己本真相提,这本质上体现了中国文论“失语症”。陶渊明和海德格尔共同吸收的道家天人观造成了两者的形似,但陶渊明汲取儒家强调人之作用的天人观、海德格尔继承希伯来的神性精神是两者之间“神不似”的关键。
    • 刘林云
    • 摘要: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典型的自然意象,"月"在李白的笔下得到了经典化、系统化的书写。而李白的涉月诗往往既带有极具个性化和习惯化的"词场",又内含着由"我—影—月"巧妙构成的"三元"结构与思想——这种结构、思想一方面继承自陶渊明等前人,另一方面也是李白自身写作的天才型突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李白涉月诗在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上的独创性,使"月"不仅是他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特性与价值的存在,而且成为其寻求精神慰藉与超脱的关键出口,同时它也是解读即兴诗人李白对于人与自然、宇宙等多重关系复杂思考的一把钥匙。
    • 胡武生
    • 摘要: 陶渊明归隐后,栖居于“园田居”,用琴书、诗酒、菊柳以及躬耕生活等,精心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田园世界,进而开辟出一种全新的园林类型——田园式园林。陶渊明以自然适性作为园林建造的总体思想,以自由和谐作为园林建造的总体布局理念,将园林作为精神上安贫守志的理想之所,生活中超脱世俗的理想家园。陶渊明本无意于园林,非园林理论家,却在现实生活中化山水为田园,用田园理想赋予了园林诗意的温暖,经营出一个为后世所仰慕的“园田居”,可谓造园之实践高手。“园田居”是陶渊明在现实生活中经营的园林居所,而“桃花源”则是其寄托理想之虚拟世界,二者共同构成了陶渊明“田园式”的园林思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