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庐山文化·万杉论坛
首届庐山文化·万杉论坛

首届庐山文化·万杉论坛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江西庐山
  • 出版时间: 2016-08-19

主办单位:;庐山庆云文化社;;

会议文集:首届庐山文化·万杉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儒释道文化在庐山渊深积淀、洗炼发扬、共生共荣,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构成庐山人文的精神与特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需要儒释道文化继续圆融发展、和合共济,庐山万杉寺始终秉持和发扬爱国爱教的人间佛教精神,奉献慈悲,造福社会.本文对以上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和说明,并对庐山文化·万杉论坛的主题“人文庐山,和合共济”提出了一些理念和见解.
  • 摘要:庐山,千古名山.游览庐山,诠释庐山,应有多种角度,就像使用多棱镜一样,不同的光谱折射多方面的美感:生态名山,美食名山,隐逸名山,诗歌名山,绘画名山,宗教名山,建筑名山,教育名山,科学名山,爱情名山,政治名山.
  • 摘要:庐山是“人文圣山”,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本文从中华国学的角度,着重阐述庐山作为“人文圣山”的主要人文内涵;进而论述庐山人文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当今裨益中国人的精神修养、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价值和对做大做强庐山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 摘要:庐山是著名的文化名山,其特色与优势是文化品类全面,历史积淀深厚,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浓厚.庐山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与区位优势,使它既有自然山光秀美之奇,又有社会交往频繁、思想交锋激烈之雄,随着国家形势变幻而起落,不断增添自身的文化色彩.它独有的“山政”,以“租借地”为标志,与西方列强打交道,融入国家外交;民国以后直接进入政治漩涡中心;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成了政治运动的策源地.庐山的儒学文化强劲,以民间自由读书兴起,因官府提倡而加强,社会效益广泛,扩散全国,流传至国外.宗教文化浓厚多样,“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尤其是慧远的理论建树,提高了佛教的社会地位,影响深广.综观庐山文化历史轨迹,其得在于重视开发利用;而其失在于开发利用太过;宜使山中城市山林乡村化,成为更好的没有院墙的华夏文化陈列馆.
  • 摘要:“庐山天下悠、三清天下秀、龙虎天下绝”三语,对进一步认识江西三座名山的个性特征,确切把握景观的保护、建设、营造、经营、传播和发展方位,找准核心价值,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悠、秀、绝”不是一座名山唯一的景观特征,而是众多特征中最突出的个性特征.庐山之“悠”,义在“闲适、闲散”,而庐山的确也是一座在天下名山中最能“令人感到超脱、闲适,可以闲散自在游历、隐修、居住、生活的山”.三清之“秀”意指“秀美”“秀雅”,且有“娇小”的意味.三清山虽有“小黄山”之誉,但与黄山有体量上的区别.龙虎山之“绝”,主要指其景观具有“独一无二”“妙不可言”以致令人“拍案叫绝”的特征.文章对所谓“阴山”“阳山”之说进行了批评,并从理论上指出了这种现代迷信的荒谬.
  • 摘要:庐山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确立了人文圣山的历史性地位.但一直以来缺乏对庐山古、近代丰富文化和个性特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直接影响到对人文圣山的全面认识和客观评价.笔者试图从释儒道和西方文化在庐山的具体表现和带有共性的特征作个粗浅的梳理和初步的探究,以求勾勒出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近代牯岭西方文化构成的庐山古、近代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蕴含其中的六个基本特性——涵摄性、开放性、游乐性、辐射性、名人性、连续性与稳定性.
  • 摘要:庐山是一座享誉千古的人文圣山,这座林美风清的秀山之上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在此汇聚、碰撞、相融.“虎溪三笑”的典故虽然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但却能够道出当时三家鼎立于庐山之上的斯文盛况.
  • 摘要:庐山是一座伟大而又特殊的人文之山.其特殊之处不仅体现在它将秀丽风景与人文内涵统一得十分完美,更体现在儒释道三教、基督教可以同时融洽地处于一山之中.庐山是隐逸之山、自由之山;隐逸是形式,自由是实质.儒隐、道隐、禅隐的自由精神,打造了它独具魅力的特质.
  • 摘要: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博得无数诗人的青睐,络绎而来.苏轼于元丰七年来庐山,描写峰岭瀑泉,歌咏风貌景物,谒访寺观,结交高僧名道.绍圣元年再过庐山.另还有题咏庐山物产、庐山历史人物,与庐山有关的唱和诗、赠行诗也时有所作.本文试作归类浅析,并认为这些诗多为精品,随物赋形,形神兼备;纵横议论,无不诙谐,见机锋,见睿智,见妙趣,旷达情志寓其中,好言理的宋诗特征在诗中表现极为明显.庐山也因其诗而播其声名,并因其诗文而丰富庐山文化内涵.
  • 摘要:具有“庐山天下悠”美誉的庐山,既有秀甲天下之景色,更有其公认的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而庐山医学成就却少有人知.本文试从为什么人的中华医德医风建设问题入手,以史实阐述庐山发祥杏林精神与为民、济困、救危、奉献医德之传承,庐山医学理论贡献和庐山对中华药典之丰实,揭示庐山在精神、理论、物质等方面对中华医学的重要贡献,杏林文化是庐山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自春秋后期孔子创建儒家学派以来,“孔氏宗亲作为中华第一姓氏而谱牒延续、传衍至今.这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一种现象,它实际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华夏儿女民族认同的一个标志”.随着孔子后裔陆续迁居全国各地,至唐末形成了十三个主要派系.庐山孔子后裔为江西临江派分支,是江西省孔子后裔较为集中的生活地.他们的先祖因追慕周敦颐而迁居庐山,子孙们因尊祖重孝而定居庐山.本文以历史资料为据,对孔子后裔迁居庐山并繁衍至今的脉络作一简要梳理,对当今庐山孔子后裔传承儒学之举作一简单介绍.
  • 摘要: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又重要的一部分.庐山隐士文化作为庐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悠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庐山隐士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对庐山文化、教育和宗教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同时对现代人及后代也兼具浓郁的教育意义.
  • 摘要:周敦颐、朱熹等名贤过化庐山,为创立理学、传播理学文化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白鹿洞书院在历代能人志士的努力下,在学术思想和教育教学等方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庐山(星子)历代学人的殷勤治学和言教,极大地丰富了庐山的理学文化.因而继承和弘扬庐山的理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从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开始,1200年过去了.白鹿洞书院经历了它的辉煌与衰落.历史清晰地告诉:这里,曾经是帝王关注、鸿儒云集、名家辈出、智能汇聚之地;这里,曾经是古圣先贤们投入哲学思考和进行雄辩讲述的场所;这里,曾经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圣地;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校规……所有这些,都值得研究,值得记忆,值得珍藏.
  • 摘要:《庐山学》是上海泰东书局1926年出版的一本太虚法师讲演集,主要收录1924年前后数年间太虚在庐山、武昌佛学院以及其他各地的讲演稿.《庐山学》名称经历了“庐山演说集”“庐山讲演集”到“庐山学”的演变,且在文献记载中较为混乱,其趋向是从具体说明“庐山讲演”之内容到建立抽象佛学体系.《庐山学》首次提出了“庐山学”的概念,也是近代较早以地名学的著作,在庐山文化史和近代学术史上都有其重要意义.
  • 摘要:19世纪40年代摄影技术发明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于50年代由外籍人士传人中国,并首先在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得到大量应用.摄影术进入江西则最迟在19世纪末,本省唯一的通商口岸九江出现了私人摄影活动.20世纪初摄影技术才逐渐在全省各地得以推广应用,也陆续出现了对公众服务的照相机构.这些私人或公共照相馆,为留下了江西最早的一批图像资料.
  • 摘要:古往今来的地球人类在面对“人与自然”这一“元问题”上总归有着某些共同的诉求,这样,或许可以在西方世界为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寻找到更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盟友”.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角度,本文认为在同属“自然浪漫主义”这一基础之上,陶渊明与西方世界的许多作家、诗人、学者如伊壁鸠鲁、卢梭、爱默生、梭罗、惠特曼、华兹华斯、高更、荣格等人,具备了比较研究的可能.而“结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已经漏洞太多的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改善现代人难以为续的生存方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人类社会在地球上的健全发展.
  • 摘要:庐山作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化景观”是影响全国、通往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庐山是名人、国学、书院、诗词、中医、宗教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策源地和汇聚区;以世界眼光,宣传庐山文化,孵化文化产业,精铸庐山品牌,是当下首要任务.
  • 摘要:九十年前太虚禅师提出“庐山学”的构思,九十年后的今天,如何面对?特别是作为庐山学的基石——佛教文化,如何应对?本文对近期的开拓提出新的思考:首先应编纂“庐山佛教宗统、法统编年”.据此纲而张目,全面系统整理庐山祖师的语录、公案、艺文、法谊、宗统.继而汇集庐山寺院庵堂的金石、碑记、名胜、古迹、方典、沿革及遗存的佛教艺术,最后集成《庐山佛教史》,作者连纲带目共十二大类的思路,初步突显了“庐山学基石”——佛教文化的内容.
  • 摘要:庐山文化是地缘上依托于庐山地区,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沉淀,是宗教、教育、哲学、政治、隐士、诗词、书画、建筑、石刻、山水景观、地质遗迹等多元文化形式集合于一体的文化体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系中是独特的、厚重的.对庐山文化的挖掘、研究、弘扬,将会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是一种丰富和提升,体现了时代的重要性.本文对庐山文化的资源性存在的各种形式作了一些分析,对庐山文化的挖掘、研究、弘扬的现状也作了一些了解,对庐山文化未来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方法,为庐山文化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当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主旋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佛教应以怎样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挖掘自身教义中济世利人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文化优势,传递正能量,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这既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时代使命.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正是由于坚持中国化方向,将教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合,才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优秀文化.
  • 摘要:佛教产生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比了佛教与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与关联,从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接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原因,以及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由此对佛教中国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 摘要: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汉晋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通道,丝路沿线地区亦成为早期佛教传播的文化带.随着佛教传播的深入和传播区域的扩展,江西最早的佛教传播活动也在“一带”传播影响下出现.东晋以来,随着西域与汉地僧侣的交流,佛教“一带”传播不断深入,庐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外来僧人涌入等原因,发展成为当时东南佛教重镇和南方佛教的传播中心.庐山作为佛教“一带”传播的重要交接点,一方面接续西域佛教较为丰富的律藏和权威理论,另一方面在吸引信众形成僧团、发展宗教理论的同时,又向南方其他地区继续传播了佛教文化,从而推动了佛教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 摘要:追踪魏晋时期庐山慧远在僧俗两界的实践及影响,无疑是考察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案例.无论是自汉代以来“三教”的相互论辩,还是唐宋以后“三教”融合的趋势,都既要看到所以形成“儒释道”互补和求同存异的文化语境,也要深入分析实现诸种“三教归一”形态的内在机理.慧远的僧俗实践,无论是就其实践意义上,还是就其文化创新的意义上,对于如何整合和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尤其是对于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这个时代的宗教和文化变革的途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 摘要:庐山早期佛教,以东林寺为基地,糅合儒、道与民间信仰,完成了佛教“通俗化”与“本土化”的弘法使命,成为其时主导庐山甚至全国的宗教信仰.《庐山记》的编纂与出版,见证与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是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再创造的总结性文本.历经宋至民国,《庐山记》文本有一个卷目分析、散佚、流传国外与回归国内的过程,其所承载的佛教文化亦经历了质疑、解构,或是重拾记忆,或是被重新整合到新的文化元素中间等不同解读过程.本文以《庐山记》为核心,考察它的文献学史,揭示庐山佛教文化自慧远以来的一个变迁过程.
  • 摘要:慧远在庐山期间曾热衷于讲习儒家《丧服经》,并培养出像雷次宗这样的“通经”硕儒.这是中国佛教学者通过援“礼”入佛、以礼护法,学术上儒佛兼宗、思想上儒释调和的结果;佛教对“礼”的依附与调和,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也与慧远自身所秉承的正统史观及他笃信“神不灭说”、深受《毗昙》学“法性实有”教义的影响有关.由慧远所开创的佛教思想,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就佛教自身而言,在与传统宗法社会的一系列碰撞与融合中而日趋民族化、本土化.
  • 摘要:常总禅师因佛法因缘任东林寺住持,在恢复建设东林寺道场的同时,以东林寺为基地,以“平实之旨”的禅法思想和作略,大力弘扬临济宗黄龙禅法,培育弟子,结交文人士大夫,极大地推动了庐山佛教尤其是临济宗黄龙禅的发展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庐山的佛教文化生态.
  • 摘要:陈师道《后山诗话》云:“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①这些个人风格是宋调形成的真实写照.与欧阳修、梅尧臣相比,王安石诗歌创作形式和技巧亦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其诗歌学问化特征明显.禅宗偈颂的技巧直接启示了他的诗歌创作技巧,使其晚年诗歌技巧越发显得质朴清新,生动活泼,通透洒脱.
  • 摘要:随着清朝的兴起和明朝的灭亡,近百年间士人和佛门从东北退却之西南,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几十年的动荡中,大批士人选择遁入佛门,出现很多遗民僧和诗僧,体现出了儒释结合的特点.他们与国内佛门有密切的关系与交流,或归隐,或从事秘密活动.庐山是遗民僧主要聚集地.两大遗民僧体系空隐道独、函昰、函可师徒以及其后世弟子“十今”,还有觉浪道盛、方以智师徒都曾在庐山归宗寺、栖贤寺、黄岩寺、圆通寺等有活动.这是庐山作为政治、文化、宗教名山在文化史上的又一次表现.
  • 摘要:万杉寺拥有适于清修的自然环境和极为深厚的人文内涵.清季沦没于榛莽之中,今得能行尼师率众重建后重放光辉.基建完毕后,能行法师敏锐地意识到寺庙正面临发展的转机,联合庆云文化社面向社会举办了一场综合性的庐山文化·万杉论坛.论坛既回顾了万杉寺和庐山文化的历史,也对其在当代的发展提出了细致有效的规划,对当代佛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坚守佛教本怀,立足禅宗精神;二、荟萃地域文化,弘扬国学菁华;三、含弘光大统全局,继往开来启新篇.
  • 摘要:圆通德止禅师生活于两宋之际,是曹洞宗高僧,也是一位著名的文艺僧人.由于历史文献记述的讹误,长期以来,世人对于其生平多有误解.拙文试为之梳理,希望有助于禅宗文化的研究.
  • 摘要:人间佛教发端于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太虚大师面对清末以来佛教界的种种弊病,提出“佛教革命”的口号,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撰文宣扬佛教复兴运动,规划创建新型的僧团组织和制度.他主张推行贴近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人生佛教”,并致力发展佛教教育,在各地建立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等等以培养僧才与弘传佛法.从太虚大师在闽南佛学院及其它地方的一系列佛法教化活动中,可以看到太虚倡导的佛教革新运动,其重点在整顿僧制,建立新僧团.本文主要从上述几点来探讨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主要内容与意义及他对闽院等佛学院的建设与贡献.
  • 摘要:佛教源于印度,但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本土化之后,已然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因素,有利于推动当代社会的文化繁荣.历代高僧大德坚守爱国爱教的原则,谨遵佛家慈悲济世的情怀,这不仅是佛教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之物.佛教悲智双运的圆融思想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的身心诸苦,佛教传递给社会的正能量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裨益极大,是佛教关爱大众、造福社会的本怀所在,为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摘要:发挥佛教寺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可从如下方面做起:佛教寺院的恢复与重建,应注重寺院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注重植树造林,寺院生产生活注意保护寺院内外的生态环境;倡导、落实传统佛教中戒杀、护生、素食和节俭惜福等有利于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调整传统佛教生活方式中不利于生态环保的方面,倡导文明烧香、科学放生;通过主办学术研讨会、佛教内刊、资助出版等方式,促进佛教生态环保思想研究和宣传教育;通过建言献策、组织环保实践及宣传活动等形式,参与政府、社区生态文明建设.
  • 摘要: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上的富裕使得民间有充足财力可以护持宗教组织,但贫富悬殊、伦理崩坏、物质崇拜等社会问题也纷纷涌现.在应对此种现代性症结时,宗教即凸显出其角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民众寻求宗教的慰藉,以解决心理需求.生活禅恰恰是佛教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的调式与呈现.
  • 摘要:21世纪是个环保的世纪,不论任何领域的团体都十分注重环保,佛教也不例外.在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佛教所蕴含的环保意识,在佛教经典及历代佛教徒的行为实践中,都可清楚地看出.佛教不仅主张对人要慈悲,对生命要尊重,对自然要爱护,对物品要珍惜,注重心灵环保,更注重外在的生态平衡环保.
  • 摘要:万杉寺是庐山著名的五大丛林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自日本侵略军摧毁以后,沉寂了几十年.在当地各级政府和民众支持下,自1995年以来,能行法师带领众僧和居士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开展了寺院建筑、生态文明、道风道德和宗教文化四大建设,济世利民,重现昔日辉煌.万杉寺坚守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民众的赞赏与钦佩.
  • 摘要:庐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儒释道三教文化遗存丰富,在中国名山中独具特色.本文对庐山及万杉寺的佛教文化特点进行了研究,首先,认为庐山佛教一直受帝王之尊崇,发挥“助王化于治道”的积极作用;其次,通过太虚大师的“中国佛教特质在禅”,指出了万杉寺与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庐山文化中三教融合的特点.本文还对万杉寺的时代发展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本文扼要介绍万杉寺的地理环境.其创始于唐,在北宋得以中兴与发展,与高僧大超的卓行、仁宗的恩渥密切相关.南宋众多名人来访.元代寺废而荒凉.明清两代屡废屡兴,因有高僧之努力.民国以后衰败,近二十年来,由于能行法师坚苦卓绝而复兴.此文重在记述历代废兴、高僧、重要文物,并穿插与寺之兴废、周围环境有关的诗话,文人墨客来访并与高僧交往的诗文.
  • 摘要:本文分两部分论述了万杉寺与庐山禅宗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叙述了万杉寺在各个不同的朝代对庐山禅宗文化的影响;其次,着重阐述了近年来万杉寺在能行禅师的主持下,重建寺院、制定禅规和开展弘法等活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由此进一步确定万杉寺在庐山禅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在能行法师等大德及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考辨的基础上,对庐山万杉寺为何受到宋初皇帝尤其是仁宗的垂青及支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仁宗信仰佛教是思想基础,仁宗、士大夫与禅师包括太超广济大师的亲身交往是直接机缘,并对万杉寺、太超大师相关问题进行了考据、辨析.
  • 摘要: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翻阅,在茫茫庐山的山野跋涉中找寻,增补了几位曾经住持或在万杉寺活动过的僧人.从谱系传承来看,三十六世至四十五世,应该是接续了下来,但没有一个是按照汉月法藏所定的谱系。
  • 摘要:万杉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量与万杉寺相关的古代诗作记录了这座寺庙辉煌的过往,如今林立于庐阜之中的恢弘殿宇诉说着古寺中兴的荣耀与艰辛.作为庐山山南五大道场之一的万杉寺,自然景观秀丽多姿,厅堂殿宇错落有致,文化建设风生水起.
  • 摘要:生态文化文明与佛教、儒教和道教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就万杉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与庐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试图作一个粗略的论述.庐山以其名满天下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而载入史册,万杉寺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庐山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做出了贡献.
  •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万杉寺与庐山养生文化的密切关系:万杉寺的自然环境为庐山养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养生空间;万杉寺禅教义理为庐山养生文化输入了必要的心灵营养;万杉寺饮食内容为庐山养生文化提供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万杉寺作息规律为庐山养生文化回归了自然的生活方式;万杉寺禅修实践为庐山养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 摘要:今年5月30日,庐山市正式宣告成立,值此庐山市成立之初,为更好地挖掘庐山人文历史,弘扬庐山人文善华,展示庐山人文特色,尤其是佛教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为了裨益新的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庐山庆云文化社作为一个植根于庐山的社会文化团体,我们深感使命在肩,任重而道远,因此决定主办本次庐山文化·万杉论坛。
  • 摘要:庐山是我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人文胜域,自古这里文人荟萃,在引领我们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所以我们寺庙在文化这一方面来回报众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我们通过举办这一次论坛,一定会对沉寂多年的庐山文化重新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把我们的庐山文化重新塑造起来,发扬出去。
  • 摘要:万杉寺能行法师继承庐山先贤遗风,圆融儒释道三教,发展和弘扬庐山文化、佛教文化,举办庐山文化·万杉论坛,践行人间佛教,裨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爱国爱教、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具体实行。
  • 摘要:万杉论坛的举办,展示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一种新姿态。具体地讲,就是展示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一种新姿态。开创了宗教人士和宗教信众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一种新模式。以寺庙为阵地和平台,来举办这种比较宽泛的文化论坛,感到是很有意义的。
  • 摘要:长眠于庐山的国学大师、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格先生,有句名言:“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新的时代,文化自信的时代,是否仍要传承这种精神、这种思想,我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大德高僧,一如既往,关注庐山,关心庐山,用你们的智慧,让庐山焕发出新的人文光彩。前天,王东林教授说庐山之悠,在于闲适。我想庐山不仅有闲适的环境,更有自由之思想,庐山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在未来的日子里,庐山的文化也会因为你们变得更加精彩。
  • 摘要:庐山文化博大精深,代表中国国学的儒、释、道文化,共存共荣于一山,相互交融、薪火相传、圆融互鉴、同旨共生,这在世界独一无二。庐山有“人文圣山”“教育名山”“政治名山”“宗教名山”“文化名山”“中华文明发祥地”“庐山天下悠”等等称誉。庐山人文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新性,使之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能有益于国人了解和学习相关历史、文学、书法、绘画和医德、医术等方面的国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国人受到中华国学精神的熏陶和洗礼,从而促进国人净化道德修为,美化精神家园,传播正能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摘要:能行法师秉承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精神,积极开展佛教文化事业,倡导社会公德,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事业。抚养帮助孤儿,并培养她们上学,她还每年定期去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每当国家有难,地震水灾,她发动僧众,捐款捐物,积极抗灾救灾。法师学佛严谨,不断精进,随各级宗教代表团赴韩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参访取经,既加强了对外友好,交流体验佛学,又扩大了万杉寺的影响。她还积极培养僧才,在她的申请下,中国佛教协会批准万杉寺成功举办了两届传戒法会和律学培训班,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做出了贡献。
  • 摘要:庐山乃世界名山、人文圣山,以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庐山天下悠”.值此庐山设市之初,为更好地弘扬庐山人文菁华,展示庐山人文特色,弘扬正能量,裨益社会公序良俗的形成,提升庐山文化品牌在国内国际影响,促进地方文化繁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庐山庆云文化社决定举办庐山文化·万杉论坛.庐山文化·万杉论坛是区域性、综合性的文化论坛,主要涉及庐山文化、佛教文化和万杉寺研讨。参加协办的单位有江西省社科院宗教文化研究所、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媒体支持单位有人民日报社人民周刊、腾讯佛学、凤凰网江西频道、尚庐山(原星子网)等。
  • 摘要:盛世兴文,宏图共举.2016年8月19日至21日,恰逢庐山设市之初,应万杉寺与庆云文化社之邀,来自国内近百位专家学者、高僧大德相会于庐山文化·万杉论坛.连日来,以“人文庐山·和合共济”为主题,发表高见,畅所欲言,碰撞汇通,凝聚共识如下:中国庐山,乃天下之名山,襟江带湖,峭秀峻伟,气象万千.庐山人文,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庐山文化之核心,在于儒释道三教文化交融互补.历史上庐山高僧辈出,为南方佛教之中心.东晋慧远大师为中国佛教划时代的人物,开创佛教中国化之趋势.他融会儒释道的努力,奠定了中国佛教的基础.慧远大师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既主张沙门僧众超尘脱俗之修行,又强调“助王化于治道”的积极作用,影响深远.南朝陆修静辑《三洞经书》,创南天师道.宋代周敦颐参佛道之说,开理学之先,访归宗寺,结青松社.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手订洞规,推行全国,与其教育思想泽被后世八百余年.陶渊明开田园诗派,谢灵运创山水诗派,皆与庐山有莫大之因缘.千百年来,庐山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包,与时代气息相通.“人文圣山”“庐山国学博物馆”“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诸多评语,皆名至实归.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