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63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5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67321篇;相关期刊1815种,包括青年探索、社会、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第九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自我实现的相关文献由3462位作者贡献,包括肖川、马斯洛、王海明等。
自我实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7321篇
占比:98.03%
总计:170684篇
自我实现
-研究学者
- 肖川
- 马斯洛
- 王海明
- 许金声
- 张伟
- 潘新和
- 穆志慧
- 傅佩荣
- 吴倬
- 周毅
- 周竹莉
- 张三元
- 李竹平
- 许育典
- 赵小庆
- 乔健
- 于海波
- 党永强
- 冯川
- 刘霞
- 原魁社
- 吴海渔
- 吴若增
- 吴锡改
- 孙正聿
- 张丽
- 张小娴
- 张文江
- 张晶
- 徐云
- 戴翊
- 文新
- 曾湘漳
- 李东林
- 李华
- 李敏
- 李旭
- 李洪祥
- 杨瑜帆
- 林方
- 林芸
- 熊芳芳
- 王天力
- 王德军
- 王敏
- 王田
- 王蓉
- 秦平
- 章剑和
- 罗媛
-
-
郑铭敏
-
-
摘要:
我国大学生对高学历的追求倾向日趋明显,考研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文章参照路芬开发的考研动因调查问卷,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两方面进行深度研究,得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入学选择的动机模型由机遇因素、自我实现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影响因素构成,以期通过对研究生入学动机的全面解读,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
崔树卿;
杨敬坡
-
-
摘要:
在本文的分析中,主要基于当下高校财务人员在进行工作开展中所出现的一些职业方面面临的问题进行集中阐述,从需求层次理念进行指导与管理,保证能够全面提升高校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从财务人员角度出发,解决各种工作当中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整体的工作能力与水平。特别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进程中,需求层次理论越发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成为引导高效财务人员未来职业发展的主要理念之一。
-
-
向俊
-
-
摘要:
辛弃疾南归后长期谪居,壮志难酬,在受疑忌排挤,而后罢官闲居的愤懑中,辛弃疾产生了慕陶思想,并对陶渊明有了逐渐深入的接受和认同。辛弃疾虽视陶渊明为千古知音,但在追求个体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上,即使在谪居期间,辛弃疾仍保持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对理想和气节的坚守,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主体意识。辛弃疾师陶颂陶,既是其谪居期间自我调适、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也使得稼轩词中的这种独特的主体意识千百年来深入人心,给予人精神启示和力量。
-
-
王田
-
-
摘要:
马克思《巴黎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和“好生活”的观点,构成资本主义批判的规范性基础,也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概念内涵的初步探索。通过将人的本质还原为“自由的而有意识的活动”和“真正的社会的联系”,马克思在生产、交往的基础上探索了好生活的实质内涵,将好生活理解为社会的人通过“为他人而生产”的自我实现活动。最终,马克思将作为一种历史阶段的共产主义确立为好生活的基本样态,从而实现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解。
-
-
陆瑶
-
-
摘要:
在企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青年员工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00后毕业生俨然成为企业重要的人力来源,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良好效果。与此同时,00后新生代青年员工在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与90后、80后员工存在一定差异,他们更具自我意识,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突出。
-
-
云怡嘉
-
-
摘要:
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当人类对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归属与爱、尊重、审美、自我实现等更高精神层面的需求。”在当今这个吃穿不愁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常常出现失落、焦虑、孤独等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其精神需求未得到满足.
-
-
陈宝;
热合木吐拉·艾山
-
-
摘要:
“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人的认识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原则,其自我实现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密切关注的问题。“现实的人”不断追寻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获得和占有,这个追寻的动态发展过程就体现为“现实的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是作为理论趋向的“自我实现”向作为实践结果的“实现自我”的凝聚新生。这既需要在“自我实现”的理论指向层面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也需要在“实现自我”的实践结果层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确证,使“现实的人”对“自我实现”的理论建构有充分地了解和认知,为达到“实现自我”的理想状态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发展路径,从而使“现实的人”完成由“自我实现”向“实现自我”的转向。
-
-
胡锟
-
-
摘要:
自我实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小人物的自我实现少有人问津。《堂吉诃德》是关注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无独有偶,现代中国电影《无名之辈》在表现主题上与之有很强的契合性。文章以平行比较理论为支撑,通过应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两者主题的契合、主题外化方式上的共性进行分析,挖掘两者自我实现主题契合性研究的心理学意义和中西文化合范的比较意义,并揭示此研究对现代小人物自我实现的现实意义。
-
-
-
夏春娣
-
-
摘要:
【设计理念】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进行人生选择、人生规划的重要时期,因此,教会学生进行选择,让学生看见选择的力量尤为重要。本课通过电影《风雨哈佛路》,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在了解自我、接纳自我的基础上,确定目标与梦想,最终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
-
Luo Yuan;
罗媛
- 《第二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外界对个人的要求也逐渐改变,而伴随的是个人对自我实现的需求程度变高.而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自我实现也收到诸多外界与其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师的自我实现,在教师主体与社会需求的现实下,却存在诸多阻抗.而作为教师的人需要用理性的自由意志去找寻真正的自我实现之路,用勇敢的心成为自己,用共同创造取代控制,以实现教师的自我实现.
-
-
-
胡志坚
- 《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
| 2009年
-
摘要:
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和表现,总是由一种或多种动力所推动和驱使的.通过对陶行知的自我概念、社会互动对陶行知教育实践的作用等问题的分析,表明教育家的自我实现,普通教育者与教育家间的社会互动,是促使教育家教育实践的心理动力之一.正是在个体与社会间的互动过程中,促使教育家能不断努力实现自我,并通过保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推动着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前进、扩展和深化.
-
-
韦彩云
- 《2018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这是因为天性是自然的规定,是人之为人的内在依据,尊重天性即尊重人;天性是历史的生成,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不可更改、不可教;德性是天性的外化,符合伦理就要尊重天性;童年保有完满的天性,天性在童年起主要作用,唯有尊重与顺应天性,方可彰显其积极作用.教育对天性的尊重体现在以天性为教育原点,认识到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以天性为内部动力,采用合乎天性的教育方法;以天性为基本方向,走向自我实现.
-
-
-
-
汪丽华
-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命教育高峰论坛》
| 2009年
-
摘要:
关于生命教育的价值目标期求,作为华人地区生命教育领先的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便有五种不同的取向:宗教、健康、伦理、死亡教育取向、生涯规划取向。生命教育作为以生命为对象、目标、内容的教育,总是和生命教育实施者所持有的生命观密切相关的。本文主张一种身心灵合一的全人生命观,因而也主张,生命教育必定是一种全人范畴的,是一种全人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人的整全生命的自我生成的教育,是个体生命全方位、全层次的自我呈现和自我实现的教育。
-
-
傅双喜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当代中国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内容和方法。rn 方法:采用自编《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问卷》对全国28个省(市、区)进行随机取样。分别对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婚姻、职业)、不同居住形式以及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状况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全国取样老年人表现为生理需求水平最高,认同需求最低(F=2537.23,p<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心理总需求、认同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水平逐渐下降(F(心理总需求)=50.67,p<0.001;F(认同)=199.24,p<0.001;F(自我实现)=59.43,p<0.001));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心理总需求水平逐渐增高(F(心理总需求)=38.28,p<0.001;F(交往)=19.05,p<0.001;F(认同)=38.28,p<0.001;F(自我实现)=120.10,p<0.001),体力劳动者的心理总需求、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水平低于脑力劳动者(F(心理总需求)=74.72,p<0.001;F(交往)=72.63,p<0.001;F(自我实现)=144.00,p<0.001)。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较高(F(50-60)=21.68,p<0.001;F(61-70)=19.75,p<0.001;F(71-80)=17.18,p<0.001;F(81以上)=13.97,p<0.001;F(文盲半文盲)=6.54,p<0.01;F(小学)=15.36,p<0.001;F(初中)=6.53,p<0.01);绝对空巢老人的生理需求高于相对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F(2,5448)=3.40,p<0.05)。不同养老模式下,敬老院的老年人心理总需求最低(F(2,4643)=12.45,p<0.001);老年公寓居住的老年人交往需求高于其他养老模式下老年人(F(2,5560)=52.36,p<0.001)。rn 结论:中国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心理总需求有着年龄效应和文化水平效应。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特点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