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913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79篇、会议论文156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2362种,包括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职业技术教育等;
相关会议117种,包括第五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终身学习的相关文献由8913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富顺、宋孝忠、顾明远等。
终身学习
-研究学者
- 黄富顺
- 宋孝忠
- 顾明远
- 张伟远
- 陈宜安
- 吴雪萍
- 张静
- 苑大勇
- 郝克明
- 李丽
- 李桂云
- 蔡正华
- 厉以贤
- 吴明烈
- 楼一峰
- 王静
- 高志敏
- 吴南中
- 吴遵民
- 张丽
- 张颖
- 杨广晖
- 王默
- 赵红亚
- 邓永庆
- 顾小清
- 丁兴富
- 刘敏
- 吴峰
- 吴结
- 张明霞
- 徐莉
- 曾金霞
- 李恒庆
- 王海东
- 王艳玲
- 王鹏
- 苏辛
- 钟志贤
- 黄健
- 任为民
- 刘凤红
- 刘小强
- 刘芳
- 刘辉
- 吕瑶
- 张力
- 张尧学
- 张璇
- 徐锋
-
-
孙翠香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年
-
摘要:
目前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制定和实施资格框架,资格框架正日益被视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工具,作为推进终身学习与技能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苏格兰学分与资格框架”被誉为国际上最成熟、最完整的资格框架之一,其内容架构在纵向上是体现资格难度与复杂性程度不同的12个级别,横向上是体现不同“类型”的三大类资格类型.分析该框架,发现其显著的特色在于,理念上凸显“终身学习”“包容性”及“公平正义”,构建原则上凸显“质量为先”并坚持遵循一系列核心问题解决准则,该框架内容架构及特色可以为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
-
谢浩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年
-
摘要:
在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再次强调加快学分银行建设.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历经20余年,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暴露出发展中的体制性问题.基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精神,通过研究学分银行的理论与政策内涵、国内外实践发展,对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分银行建设提出四项政策建议,包括明确学分银行制度在终身教育制度体系中的定位、转变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理念、推进地方和部门学分银行的建设,以及加快新技术在学分银行建设中应用的研发力度.
-
-
路宝利;
吴遵民
- 《开放教育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从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同时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为精确和适合的教育服务,将是今后15年教育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与使命.概括而言,新体系的内涵覆盖了"全民""生涯"及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体教育"场域",但若不区分不同人群与不同人生时段的教育诉求,就会因概念边界的模糊而致政策的贯彻执行失去明确的指向,同时亦使体系本应重点面向的"主旨人群"遭致遮蔽,继而会因目标不清或拘囿于"学校化"的老路而在实际推进中被误解与误读.本文透过概念的"表层涵义",着力揭示"第二年龄"与"第三年龄"的学习样态及内在规律,同时围绕当下"后学校化"时代的复杂情境,通过"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提升及立体化的"干预"机制,尝试重建基于共生理念的路径与框架,以使体系构建朝向更为科学而明确的方向发展.
-
-
张岩;
吴南中;
周世凯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年
-
摘要:
学分银行制度是资历框架的关键制度.重庆市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基于职教资历框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建立了职业岗位要求和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形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纵向衔接和学分银行中学习成果的互认机制,为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提供了区域实践样本,丰富了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实践.
-
-
谢青松;
张亦弛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年
-
摘要:
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是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在各国建立以资历框架为支撑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中,认可学习者通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学习获得的各类学习成果,给予学习者相应资历和学分是关键.可替代性数字证书因其实用、便利、可转移等优势,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衔接,个人终身学习的成果积累与转换提供了新策略.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时序数据、集体维护、可编程、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征,为可替代性数字证书在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应用注入了新动力.
-
-
史枫;
张婧
- 《职教论坛》
| 2020年
-
摘要:
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与关键支撑.学习型社区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二者融合而生的“生态学习社区”,是新时代社区教育积极融入和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以及生态文明教育进社区的综合呈现方式.首次提出了生态学习社区概念,阐述了生态学习社区的特征,围绕生态文明与终身学习理念对生态学习社区的构成要素加以探讨,从社区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生态人文、可持续生活方式,以及社区学习资源、终身学习文化、社区学习与治理创新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从三个主要层面思考了未来生态学习社区的推进方略.
-
-
王连喜;
熊建辉
- 《职教论坛》
| 2020年
-
摘要:
社区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3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社区教育政策历经从无到有、从零散到制定专门的社区教育政策的变迁历程,指导并推动了我国的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社区教育政策既决定社区教育发展方向,又影响社区教育发展路径选择.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面临法律法规缺失缺位、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保障不力、外来政策理论借鉴不实、立法不足等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不能很好满足社区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需要.为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制定新时代社区教育政策要立足我国国情、地情和社情,学习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抓紧研制出台社区教育法律法规、完善社区教育政策体系、理顺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强化社区教育政策落实、促进社区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为更好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成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
-
-
周继平;
陈虹;
叶正茂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年
-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日益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建构基于区块链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亦成为社会共识.研究探讨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发展历程和现实问题,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学分银行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特大城市智慧教育发展中基于区块链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设计方案,展望了基于区块链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
-
谢青松;
许玲
- 《职教论坛》
| 2020年
-
摘要:
通过建立资历框架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衔接与互认是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心与趋势.经过30年的理念推广与实践探索,全球资历框架的数量、类型和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世界人口跨国流动加速,教育与培训国际化发展深化、数字化成果认证兴起,建立全球资历相互衔接与比较的国际参照标准成为新的发展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2年启动了国际参照等级以及配套数字化工具的开发和试点研究工作,以解决缺少全球跨国资历和学习成果统一认证标准的难题.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梳理了国际参照等级的建设背景、发展历程和架构体系,并对全球资历框架的发展趋势作出以下判断:第一,全球资历框架发展将走向一体化与统一标准化;第二,基于新兴技术的数字化学习成果认证是资历框架的未来发展重心;第三,“一”和“多”的哲学思维将促进资历框架的多元并行发展.
-
-
尹天鹤
- 《2017宁波高等教育研究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通过智慧教育建设,搭建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体系,是宁波市近年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智慧城市惠及民生服务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宁波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宁波智慧教育实践过程,阐述宁波终身学习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路、建设内容和应用展望,期望能对国内其他城市智慧教育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
-
杨文霞
- 《第四届北京教育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石景山社区学院成立于2000年,主要承担着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石景山分校、石景山老年大学以及石景山区市民学校总校等办学功能.2016年,学院学历教育实现稳定发展,全年招收新生1127人,开设有本专科专业42个,在校学历大专、本科学生4200余人;非学历继续教育提质增效,全年累计开设项目266个,培训学员23000人次;社区教育全面发挥"五个中心"功能,直接或指导全区市民学校开展教育活动33100余次,培训人数147万人次.学院坚持立足区域、服务百姓的宗旨,践行"责任、温暖、光华"的价值观,致力于办好百姓身边的社区大学,有效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愿望.
-
-
李今
- 《第十一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
| 2019年
-
摘要: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联合国和我国都提出了对老年人教育的新要求.把科技场馆与老年人结合起来,解决好老年人学习和科技场馆提供服务的“供求”关系,不仅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老年人参与科技场馆中的科学学习以及场馆面向老年人的科学学习项目,结合上海科技馆作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科普教育体验基地的经验,提出在科技场馆中开展老年人科学学习项目的几点建议.
-
-
-
赵以霞;
金昆;
熊英;
王闰强
- 《2018年(第五届)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科研人员的有效终身学习,关系到科技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能够全方位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本研究采用实践研究方法,从艺术的视角研发科研学习平台,提供恰当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课程资源.科研人员的反馈说明,科研与艺术融合的学习平台符合科研人员的终身学习需求.
-
-
Weng Guoqiang;
翁国强
- 《2018长三角城市发展论坛》
| 2018年
-
摘要:
伴随着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物业管理行业正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行业创新发展需要一支复合型、工匠型、应用型、创新性、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去落地现实.物业管理行业积极探索行业教育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勤博教育探索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物业服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破解行业人才供给和人才能力支撑难题,分享创新教育的红利蛋糕,为行业释放人才红利.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积极探索行业教育的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联合国家开放大学成立国家开放大学物业学分银行以及物业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搭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聚集行业发展新动能,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
-
孫怡君;
林莉純;
陳年興
- 《第21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终身学习已是普遍的趋势,在职进修者常因出差等原因而有无法到校学习之困扰.本研究结合「同步网路教学法」和「翻转教室教学法」两种教学法之特性,以网路翻转教学让师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皆能在网路上进行,试图改善在职生无法到校学习的窘境,同时也改善传统网路教学比较缺乏互动性之问题.本研究目的在探讨网路翻转教学法的优缺点.以个案研究法,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概念萃取,并辅以观察法与访谈法.研究发现教学者与学习者认为网路翻转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方便性与高互动,而且教学者认为教与学双方都需要摆脱既有教与学的惯性.
-
-
鲍学茹
- 《第五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主体力量,幼儿园要抓住教师这个核心,立足本园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发展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本文针对如何建设新型的教师队伍,开展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导入以人为本、理解教育及快乐工作的理念;构建激励模式,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思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素质精良、知识结构合理、敬业奉献的新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