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97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91篇;相关期刊357种,包括现代哲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年会等;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相关文献由495位作者贡献,包括热合木吐拉·艾山、陈宝、陈曙光等。

马克思主义人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6 占比:13.4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191 占比:86.52%

总计:3688篇

马克思主义人学—发文趋势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研究学者

  • 热合木吐拉·艾山
  • 陈宝
  • 陈曙光
  • 王光秀
  • 罗丹
  • 谢俊
  • 韩海冬
  • 马健永
  • 安姝
  • 李何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柴鹏; 丁三青
    • 摘要: 青年恩格斯对人的认知一开始建立在人与宗教、封建政权的简单对立之上,之后虽然在黑格尔哲学和经济学的影响下恩格斯深化了对人的思考,但由于缺乏与社会现实、历史实践及劳动价值理论的结合,他的理解仍然是抽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及晚年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和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积极表达了人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人追求解放、实现自我的美好愿景。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恩格斯心系广大无产阶级人民、追求人类解放与发展的高尚人格品质与道德情怀,也展现了恩格斯对人摆脱束缚、实现自我的道德诉求经历了从片面、抽象到科学、理性的变化。
    • 陈宝; 热合木吐拉·艾山
    • 摘要: 青年发展是青年研究领域中的基本范畴,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发展作为一种普遍的和客观的运动趋向,它必然具有一种最为本真的基本含义,对这一含义的考察离不开研究人的普遍性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看来,青年发展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审视,即从青年发展范围上看是青年的全面发展,从青年发展程度上看是青年的自由发展,从青年发展结果上看是青年的个性发展.青年发展实际上是青年发展范围、发展程度和发展结果的整体显现,是青年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内在统一.
    • 刘喆; 卫爱国
    •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研究逐渐从基础领域转向前沿领域,似乎已经解决了基础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实际上“虚假繁荣”的背后还存在诸多误区,比如对“全面发展”的“非此即彼”式论战、对“经典著作”的“断章取义”式摘用、对“自由全面”的“浅尝辄止”式理解、对“原文出处”的“粗枝大叶”式求证。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对基础问题的研究割裂了“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前沿研究陷入了“虚无缥缈”的理论困境。为此,应从实践的角度把握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保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完整性,消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的浮躁之风,以突破上述理论困境。
    • 陈宝; 热合木吐拉·艾山
    • 摘要: “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人的认识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原则,其自我实现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密切关注的问题。“现实的人”不断追寻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获得和占有,这个追寻的动态发展过程就体现为“现实的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是作为理论趋向的“自我实现”向作为实践结果的“实现自我”的凝聚新生。这既需要在“自我实现”的理论指向层面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也需要在“实现自我”的实践结果层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确证,使“现实的人”对“自我实现”的理论建构有充分地了解和认知,为达到“实现自我”的理想状态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发展路径,从而使“现实的人”完成由“自我实现”向“实现自我”的转向。
    • 柴鹏
    • 摘要: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立足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与社会文化的现状,力求通过对高校立德树人现状的梳理及其逻辑理路的推演,最终探索其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董焱; 王岩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历史悠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领导下的全民抗疫将“以人为本”思想升华到了新的高度。在领导全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在群众路线的指引下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抗击疫情的良好成就。坚持以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不仅弘扬了党的“以人为本”的时代价值,更是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其理论品质。
    • 万成
    • 摘要: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第一课程和关键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人本应作为尺度而存在。基于人学视角省思思政课教学场域中“人”的境遇可以发现,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上演着人学关怀的淡离与放逐。人的现实性存在吁求其更具针对性,人的自主性特征呼唤其更具亲和力,人的社会性存在期待其更具感染力,人的实践性特征追寻其更具实效性。“大思政课”正是在共性和个性的交叠共生中显扬针对性,在能动与受动的平衡统一中生发亲和力,在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互构中涵育感染力,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中确证实效性,进而塑造了思政课教学中人的同异并显、自主张扬、多维嵌入和知行耦合。新时代“大思政课”回归人文关怀的本意,应以尊重人的生命本性为逻辑起点,以满足人的实践需求为内生动力,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为现实展开,以观照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
    • 司鹏军
    •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解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审视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社会主义发展所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准同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水准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有必要回到马克主义人学,以探求应时代之需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 苗廷波
    • 摘要: 青年的高质量发展是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为核心,研究人的实践本质、社会本质、需要本质、发展本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内核。青年的高质量发展属于人的发展的基本范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内涵,有利于推动青年的高质量发展。
    • 齐晓明
    •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时代回响。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直接规定了人的共同体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以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在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和引领世界文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