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39篇,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2142篇;相关期刊381种,包括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党政干部学刊、求实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关文献由585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小茹、严振书、亓静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8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2142 占比:99.82%

总计:302681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文趋势图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研究学者

  • 马小茹
  • 严振书
  • 亓静
  • 刘卓红
  • 孙咏
  • 曾宇辉
  • 王学川
  • 王晶
  • 田忠钰
  • 田海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楚兰; 何燕
    • 摘要: 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的始终。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充分吸收了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共同体"思想、启蒙运动时期"契约共同体"思想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国家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精髓。从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社会分工"为发展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三重视角来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理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前提,其最终归宿是实现"人的解放"。
    • 经理; 王雅婷
    • 摘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内在地包含三个维度,即人的自由时间、人的发展空间以及人的发展时空。当前我国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致力于矛盾的转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国家间跨越式的发展,创新科学技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等都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我国的鲜明实践。自由和发展的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过程,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要义,解读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对于“人”的理解上的本质不同,探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有助于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内涵。
    • 肖峰; 杜巧玲
    • 摘要: 人工智能作为迄今为止最新科技文明的结晶,对未来社会形态演进的“革命性”作用不可限量。在社会主义应用前提下,人工智能关联的共产主义倾向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生产方式,使物质效用提升和财富总量迅速增加,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创造物质经济条件;其二,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信息的共享性和共享增益性使变革所有制关系成为可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经济制度条件;其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有效处理海量数据使消费资料的精准调配成为可能,为实现按需分配创造技术条件;其四,人工智能技术“消解异化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文化条件。
    • 董孟; 王佳
    • 摘要: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经历了雏形、形成、深化和成熟的主要发展阶段,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线。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认为自发分工与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主张以科技进步引领自发分工和私有制朝向自觉分工和公有制转变,以此消除人的片面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鉴于此,实现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生产力层面筑牢物质基础,在生产关系层面优化制度基础,在生活方式层面创造和谐环境,不断消解自发分工对人的危害,逐步构建和谐的自觉分工,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 冯红伟
    • 摘要: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在近代留学潮、爱国救亡运动以及苏俄社会主义实践的合力推动下,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理论工作者为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从核心要义、限制因素、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作了阐释解读。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呈现出语言“接地气”、形式多样化、不同派别通力合作、传播的相对片面性等几个贯穿始终的鲜明特点。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历史作一系统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林泽銮
    • 摘要: 人工智能以一种始料未及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它的充分发展和普遍运用,将人从“物质相对稀缺”中解放出来,使人类的劳动解放成为可能。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劳动异化问题,学习运用辩证法的思维和态度对其应用后果进行全面审视,应当善用人工智能,积极探究在智能型社会建构中超越异化劳动、促进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即发挥其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潜力的同时需遵循伦理价值规范、利用“原初驱动力”消解异化劳动、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实现共享。
    • 吕明洋
    • 摘要: 成就美好生活离不开美好需要的生成与升华,美好需要不仅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也是美好生活的价值导向和不竭动力。因此,美好生活即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美好生活需要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感受性的需要,其赋予了美好生活以“真善美”意蕴,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身内外和谐。美好生活的“需要”内涵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真善美”意蕴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以民为根的价值理念。在正确、科学地引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伴随美好需要的满足与升华以及美好生活的实现与发展,我国必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必将到达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 熊婷婷
    • 摘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设的伟大奋斗方向。把“人的解放”这一人本价值宗旨与教育活动相联结是马克思教育观的核心要义。马克思教育观以科学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石,立足于“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旨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本途径,真正促成人自身素质全面提升的终极教育指向。马克思教育观中“人本思想”的价值定位,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及水平,建成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启示。
    • 杨凡; 张荣军
    • 摘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下文简称《形态》)中,伴随哲学基础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以正义的实践视角对不合理分工滋生的非正义现实的揭露,以“现实的个人”确立了正义实现主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了正义的价值旨归、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确立了正义的实现路径。深刻理解《形态》中的正义思想,既是对抽象思辨正义观的批判超越,又是对马克思反对正义甚至拒斥正义的错误论调的有力反驳,更是发展完善历史唯物主义正义思想的关键。
    • 冯红伟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关注度持续攀升,从理论内涵、理论地位、实现路径、重要论题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做了多维度、多视角的阐释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认识。现有研究在研究学科、研究视角及研究人员来源等方面越来越多元化,今后学界需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野,坚持定量与定性结合、继承与发展统一、批判与建构协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