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性论

人性论

人性论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9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0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656篇;相关期刊918种,包括管子学刊、法制与社会、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5两岸广播春节大联播研讨会等;人性论的相关文献由19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慧子、陈延庆、魏义霞等。

人性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0 占比:72.96%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1.84%

专利文献>

论文:656 占比:25.19%

总计:2604篇

人性论—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慧子
    • 摘要: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比较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三点差异:第一,孟子和荀子对人性内涵的界定不同;第二,孟子和荀子对礼义是否内在于人性的判断不同;第三,孟子和荀子对“能”为善与“可以”为善的理解不同。戴震虽崇孟抑荀,但在理论建构上却统合了两者的思想:在人性内涵层面,以“血气心知”为性,统合了孟子以心知为性与荀子以血气为性的论断;在个体修为层面,赞同孟子和荀子之才性无差别论,将人的差异归因于后天积习,强调教化与修为的重要性,主张“德性资于学问”;在制度建构层面,主张将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荀子的“礼以养情”论相结合,以使制度规范既能“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也能提升心知之性,从而促进仁义的实现。
    • 张杰
    •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重人道、轻天道的人文主义思潮。在这种思潮下,孔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相区别的观点,并且大力弘扬以仁为核心的人道。孟子在此基础上将仁义之道内化为人性并以之为生存之本。在天人观方面,孟子试图摆脱传统天命这一管理人间的方式。他在天与人之间增加了人性这一环节。人们并非直接听从天命,而是通过寻找良心、寡欲、扩充良心等方法达到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目的。孟子以人性为媒介来实现天所赋予人的本质属性,这为其天人相分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孟子之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做名词用,即自然界之天;二是名词做形容用,即天然之天。前者虽然继承了天的苍天义,但却改造了其人格神属性,认为自然而然的状态是天的属性;后者具有天然存在的含义,它多与人性或人道有关。孟子罕言自然之天,多论与人性或人道相关的天然之天。这些都为其天人相分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 闫利春
    • 摘要: 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结构体现在思想基础、运思方法和思想旨归三个层面。其思想基础通过天人同构、善恶同源、人贵于物的逻辑理路表现出来。天有阴有阳,阳善阴恶,人亦有阴阳,阴阳之中亦各有阴阳,故而人性之中既有善质又有恶质。人有“达知”能“为仁义”、人能循天之理以“偶天地”以及人有伦理价值取向、能够化物的属性决定了人贵于物。深察名号是董仲舒人性论的运思方法,他通过反性之名,指出性有情、身、心之目,只有通过性之目,才能辨明人性的本质;通过对情、身、心之名的辨析指出人性之中既有善质又有恶质,并进一步指出人性中的善质并非圣人(孔子)所名之善;通过对君、王、大夫、士、民之号的辨析,指出只有未觉未化的中民之性才是本源之性的直接体现,圣王之性与斗筲之性是本源之性改变后的结果。因性而施王教之化是董仲舒人性论的思想旨归。他认为人性是天人相与的落脚点,化民之性是天赋予君王的责任,君王体现的是责任伦理而非权力伦理。董仲舒认为“王教”应当因循人性中的情、身、心,安情而不禁情、执中以反中和、以利养体更要以义养心。与先秦人性论相比,董仲舒的人性论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突破性,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李存山
    • 摘要: 人性论在儒家思想或中国哲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丰富,从孔子到子思虽未明言性善,但有性善论的倾向,到了孟子明确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董仲舒的人性论继先秦儒家人性论之后,开汉代儒学的人性论之先,他提出性三品说、以中民论性说和性善情恶说。董仲舒的人性论对后世的人性论思想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史上占有主流地位。在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人性论之间,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儒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 陆建华
    • 摘要: 一孟子论人性,最为关键的文字是:“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从“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以及“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来看,人性的内容是人的感性认知能力以及耳目鼻口和四肢之欲。
    • 陈海梅
    • 摘要: 人性论是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对人性论均作了专门探讨。孟子的人性论通常被看作性善论,而荀子的人性论通常被总结为性恶论,乍看孟荀的人性论观点好像两相对立,但若细究起来,他们的人性论观点其实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具有“殊途同归,一致百虑”的特点。一、孟荀人性论的相异之处1.孟荀对人性的界定不同孟子主要是从道德属性上规定人性的。
    • 焦思毓
    • 摘要: 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中世纪末期的夸美纽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赫尔巴特,分别站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三位思想家,存在于他们思想中的超越概念,既有时代的印记,也体现着他们对于教育的不同思考。三者的教育思想虽然存在差异,阐述的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其内在本质却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在超越概念的引领下,其教育思想的落脚点都汇聚在人之上。
    • 刘祥苑
    • 摘要: 道德资本是近年来受到学界普遍重视同时也引起学者广泛争议的概念,关于“道德是不是一种资本”这个问题,学者们各执一端,相争不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德资本研究也逐步深入和扩展,成为企业实践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对这一热点话题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明确道德资本的理论属性、体系构成、社会作用和历史担当,亦有利于良性学术环境的形成。
    • 李长绪
    • 摘要: 戴震的人性论思想是基于其形而上的天道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性学说,也是其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种学说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价值。戴震摆脱宋明理学人性论的影响,回归古代儒学,挖掘出可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理论,并以系统性的方式构建起新的人性论思想,且展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戴震从现实角度出发继承孟子的性善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性理论,突出人性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理性认识能力,并将其推进到人文价值高度。其人性论思想的价值内涵既包含对先秦儒家思想价值的还原,又包含侧重后天学习的价值导向。
    • 陈志伟
    • 摘要: 《孟子》文本难解者少,而《离娄下》“天下之言性也”章却是公认的难解文字。解读此章的关键是对“故”字的训释以及判定孟子在此章是自述其人性观点还是批驳时人论性的言论及言说方式。结合《荀子·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思想学说的批判来看,此章中的“故”是旧说、旧典、往旧故实之义,而“则故”即因循旧说、依据往旧故实。对“则故言性”即只是因循旧说、依据往旧故实来言说人性的方式,孟子有所保留地加以批评,这与他自己的人性论观念若合符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