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张载

张载

张载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392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等;张载的相关文献由627位作者贡献,包括林乐昌、魏涛、张瑞元等。

张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5 占比:97.3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1.86%

专利文献>

论文:6 占比:0.74%

总计:806篇

张载—发文趋势图

张载

-研究学者

  • 林乐昌
  • 魏涛
  • 张瑞元
  • 刘泉
  • 刘学智
  • 卢有才
  • 肖发荣
  • 许宁
  • 米文科
  • 辛亚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廖春阳
    • 摘要: 张载所处的北宋社会,面临着来自佛老盛行和积贫积弱两方面的危机,在此种背景下构建的张载礼学,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指向,以“道学”和“政术”为其进路,此二者彼此贯通、互为依据,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礼学思想的独特之处。“道学”应对佛老盛行的思想危机,张载礼学由礼之自然追溯到礼的形上依据,并进而以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实现人在持礼过程中的内在超越,为士大夫的心性修养提供了佛学之外的途径。“政术”则应对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张载以渐复三代为最终理想,通过以礼为教追求贤才之培育,对敦本善俗和社会教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叶达
    • 摘要: 自《淮南子》将“水冰”之喻引入生死之辨后,王充、张载与船山都对其进行了义理阐释,形成了严密而系统的气学脉络。王充以“水冰”有别喻生死不同:生如水凝为冰,死如冰释为水,生不能不死,如冰不能不释,死后不再有知,如冰释不再为冰。这一说法批判了谶纬迷信的流行泛滥,同时也遗留了宿命论和价值根源缺失问题。张载借“水性”喻人性:水凝冰释而水性不变,人有存亡而人性不灭。人性源于太虚之气的良能妙用,所以是“天人一源”。通过体用论的建构,张载弥补了王充学说的缺陷,但也留下了身心问题有待解决。船山借水之“常体”与“常体”之变喻太虚之气与人:“常体”之变是太虚之气的自我运动,其背后不存在超越的主宰者,其“变”即冰形成后,寒之性在其形质之中。同样,气凝聚为人,人性在形质之中,由形质而成。船山是系统阐释“水冰”之喻并解决前人遗留问题的集大成者。从“水冰”之喻的阐释过程看,气学发展逐渐走向严密化、系统化和体系化。
    • 李东升
    • 摘要: 目前学界对张载理学定位主要有“气本论”与“虚本论”之争,实际二者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用不二”的概念,才会造成对张载理学定位的争议。张载在反思佛老之弊病的过程中逐渐揭橥了“体用不二”的理学范式,因而对于太虚与气之关系,其文本中有明显的“天地从虚中来”到“太虚即气”的变化。为强调“太虚即气”,张载以“一两”之道的思维模式在太虚与气之前构建了“太和”,既能对治老氏“有生于无”和释氏“以山河大地为见病”这一体用殊绝的弊病,又以“太虚即气”重构了儒家天道性命体系,因此,张载为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
    • 奚刘琴
    • 摘要: 由“天道”下彻“人道”,由“人道”达于“治道”,张载为其治道思想建构了一个“内在超越”的思辨体系,并提出了以“井田、封建与宗法”为主要内容的“回向三代”的治道思想。不仅如此,张载以礼为教,验井田、复宗法、定边防,身体力行,见诸实施。其“为万世开太平”的治道理想,对理学在新困境新演变下“回向三代”的治道路径,及其经世致用之治道践履,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 孔伊莎; 马强
    • 摘要: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重视道德教育。张载的教育思想大部分与现代教育思想相符。比如:出自张载《横渠语录》的“横渠四句”就与现代化教育思想一致,体现了“尊德性”和“道学问”等思想内容,同时强调将道德教育和知识教学相统一的德智结合的教育观点、“立志笃信”的教学观、“行养结合”的实践观。张载的教育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本文以教育改革为背景,深度探究了张载教学思想中的德育教育策略,试图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德育教育提供合理的建议。
    • 雷达
    • 摘要: 朱熹在阐述心性情关系时常引述程颢“易-道-神”的思想,陈来先生将其称为“易-道-神”模式。历史地看,张载曾在宇宙论意义上讨论了“道”“神”“易”三者的关系,构成了该模式的雏形。程颢提出“易-道-神”思想,将三者的意义从宇宙引向人生,奠定了“易-道-神”模式的基本架构。朱熹将“易”“道”“神”分别与“心”“性”“情”相对应,完成了“易-道-神”在人生论上的落实。朱熹界定了“易”“道”“神”三者的关系,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标志着“易-道-神”模式的最终形成。该模式超越了传统的“理-气”“体-用”等模式,相对而言更为契合中国哲学的思维特质,也为思考中国哲学视域内的其他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 吴宜珊; 储昭华
    • 摘要: 张载的“心解”诠释观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追求“心解”的过程中,经虚心、存心两方面的工夫,张载达到了对“本心”的明确认识,此以其虚言是虚明本心,以其实言是义理之心,兼虚实而为言则是仁心。仁心既出,张载便以之为为学根本,由此出发而展开以“虚中求出实”为特征的自觉的“心解”诠释活动;其对心、性的认识亦在此诠释活动中得到深化,遂出“与圣人心同”“性原心派”诸命题,更至于将儒学定位为心性之学。总而言之,“心解”既是张载的方法,又是他的视域,其之心性理论正是在“心解”的视域下建立起来的;然此心性理论既出,其反过来构成对“心解”之可能性与合理性说明的同时,又通过“心解”诠释活动本身而得到证明。由是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伴随着“心解”诠释活动之深化的,正是心性论的展开。
    • 张瑞元
    • 摘要: 李文炤是清初湖湘地区著名的程朱理学家,他对北宋五子之一张载的哲学思想高度认同。李文炤认同张载的《东铭》《西铭》所阐发的哲学理念,并对张载的《西铭》《正蒙》等著作做了注释。李文炤在《正蒙集解》中既体现出对张载哲学思想的继承,也站在程朱理学的立场上对张载的《正蒙》中的某些观点有所修正和发展。
    • 安鹏
    • 摘要: 在《正蒙》中,“性”是气内蕴的乾坤二端相感之“体”,其中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性”是天道生生不已的基本原理与永恒动力;其二,“性”使宇宙万物以相感相应的方式存在。借助前者,张载于大化流行中实现对宇宙万物的肯定,并以此批判天地为因缘所见、人生为幻妄赘疣等论点,同时破除循生执有、物而不化的世俗之见;借助后者,横渠提出人须为宇宙立志的责任担当,通过反其性、大其心,将阴阳、鬼神纳为自己分内之事,实现以宇宙万物为身体、以乾坤相感为己性的庄严事业。如此,则人一生虽短暂,却能像天地、日月一般见证宇宙无始无终的大化流行和生生不已之途,达至与天地同流的圆满境界。
    • 陈佩辉
    • 摘要: 封建制一直被认为是圣人所造的神圣家国制度。柳宗元径直从社会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郡县代替封建的必然性,并从制度设计和制度价值等层面否定了封建制,解构了封建作为儒家政治理想载体的意义。张载在反驳柳论的过程中重塑了封建制,并从制度设计和价值层面论证了作为道德共同体的封建制优于郡县制,最后通过《西铭》为封建制奠定了坚实的本体论和价值论根基,使封建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柳宗元对于封建的解构,为后世儒者坚守封建政治理想树立了典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