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善

性善

性善的相关文献在1937年到2022年内共计40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9篇、相关期刊303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性善的相关文献由41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世平、白玉凯、向世陵等。

性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9 占比:100.00%

总计:409篇

性善—发文趋势图

性善

-研究学者

  • 李世平
  • 白玉凯
  • 向世陵
  • 陈林
  • 刘腾飞
  • 周逸
  • 季羡林
  • 季苹
  • 宋君
  • 崔玉霞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杜超; 边策
    • 摘要: 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其自身的研究系统,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与政治论五个部分。人性论作为这五大研究内容的重要一环,对于了解中国哲人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人性论一直是历代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命题,而这一问题的实质其实也就是性善性恶之争。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上,看似哲学家们是争锋相对的,但其理论之间还是有着丝丝的联系。先秦时期孔子第一次提出了人性的问题,随后孟子荀子在其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三者的人性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的人性观之精华。本文通过对孔孟荀三位先贤的人性论的微浅探讨,进一步分析其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 刘琳
    • 摘要: 《孟子》中的“性善论”,诞生之后,便在思想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先秦的“人性”讨论中,孟子的“性善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本文试从“性善论”的渊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如何实现“性善”等几个方面讲述,使我们对《孟子》中的“性善论”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 崔锁江
    • 摘要: 儒家尊严有四个来源,分别是天道、名位、德性与权利。儒家尊严首先源自于天道对每个人的赋予。儒家的天命论、性善论、人为贵论都肯定人的尊严。儒家的名教价值体系给予君主、儒士、妇女以名分,进而获得了各自的尊严,乃至于用名讳维护尊严。儒家的德性论则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君子人格、圣贤文化等角度确立了人的尊严。儒家赋予父母、夫妻、民众以权利,进而演化为尊严。儒家尊严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双重维度,自尊与受人尊敬都是尊严的必要条件,而耻辱感则是人们维护自身尊严所要极力避免的禁忌。
    • 李长绪
    • 摘要: 戴震的人性论思想是基于其形而上的天道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性学说,也是其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种学说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价值。戴震摆脱宋明理学人性论的影响,回归古代儒学,挖掘出可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理论,并以系统性的方式构建起新的人性论思想,且展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戴震从现实角度出发继承孟子的性善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性理论,突出人性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理性认识能力,并将其推进到人文价值高度。其人性论思想的价值内涵既包含对先秦儒家思想价值的还原,又包含侧重后天学习的价值导向。
    • 郭锦明
    • 摘要: 美德伦理学着眼于道德行为主体,以人的道德品质为指向,这种理论与古代儒家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孟子的整体思想以人性本善为核心,人性本善的核心在于道德行为主体的良心,从而表明,孟子思想的实践方式是向内求证的,以人的本心为善作为起点,进一步涵养善端的同时推广善端,从而在经验世界中实践美德,孟子这一道德实践方式彰显了以道德行为主体为核心的美德伦理学特征。在孟子看来,美德与规范并非来自外部经验世界,而是源于行为主体的天生情感,最有效的规范方式并不是持续学习外部客观知识,而是需要培养自身的四端之情,涵养四端之情并扩而充之,由此便可以尽性知天。孟子的道德思想充分体现了美德伦理学的基本特征,为美德伦理学思想的探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杨勇
    • 摘要: 佛学研究是唐君毅整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君毅从“境界”和“学史”出发,描述了心灵主体由“执”而“觉”再臻于“善”的超越历程,这一历程本身又推动着佛学理论主旨沿着心性论的轨迹,从客观论向主观论进行逻辑演进。二者的交互建构,使得中国人性论赋予佛学发展目的、方向的规范之时,佛学思想亦为心性论提供了完善心灵主体理论的丰富资源。尽管与整理史料还原佛学史的方法相异,甚至因较强的主体性理解而产生佛学内涵的“偏离”,但是唐君毅力图吸收改造佛学思想,创建道德理想的人文图景之尝试,对当代学术重估中国传统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许袖飞; 沈泽文
    • 摘要: 人性论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支撑,是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认识,生发于性与天道的交互过程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学说。先秦儒家的不同学者围绕人性善恶及成人之道的核心问题,形成了性善、性恶的不同学说,但都以德性及其培育为落脚点。从道德哲学视域来看,先秦儒家人性论秉持人道原则,以培育理想人格为指向,而理想人格以真善美的统一为内容,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黄小波
    • 摘要: 明末清初理学家陆世仪在反思程朱理学从“天命之性”论“性善”而从“气质之性”论“性恶”思想理路基础上,以《易传》和《太极图说》为经典依据,从“人性”相对于“物性”的角度,提出“人性之善正在气质”为核心命题的人性论思想,阐述了“气质”是“人性之善”直接原因,为传统儒家性善论提出了新的论证.
    • 席玥桐
    • 摘要: 孟子关于"心性大小之辨"的回答开启了心学在本体层面的思考,然而他的回答并未完成.陆象山接续孟子的心学传统,进一步在伦理情境中剖析大体之心的内涵.在德与伪的辨析中,大体之心表现为涵泳人格、成就主体的完整实现;在同与异的辨析中,大体之心是善与人同的公理心.通过应对"心性大小之辨"的具体议题,陆象山建立起了自己的心学宗旨——"先立乎其大".
    • 唐英伟
    • 摘要: 孔子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看到了周礼的价值,所以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以恢复他理想的社会格局。孟子接续孔子的礼乐思想,并在其音乐思想部分做了补充与发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