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君子

君子

君子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47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6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04篇;相关期刊1904种,包括学理论、做人与处世、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2011世界华商管理大会、第15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2010中国信息伦理国际会议等;君子的相关文献由4159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鲍鹏山、于丹等。

君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64 占比:95.6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04 占比:4.28%

总计:4771篇

君子—发文趋势图

君子

-研究学者

  • 佚名
  • 鲍鹏山
  • 于丹
  • 李丹
  • 游宇明
  • 余秋雨
  • 冯秀丽
  • 吴海红
  • 小易
  • 岳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彦顺
    • 摘要: 礼乐生活作为一种时间制度,是仁义作为儒家核心价值在组织化、时机化的礼乐行为上的体现。颜元的礼乐美学针对宋明理学弱化、淡化礼乐生活的时机、时体、时态而发。君子是礼乐之事及时间制度的显现者与承载者。君子既能因应不同的时机,通过正在进行着的礼乐行为的实事来践行仁义,又能维持礼乐生活在时体上的流畅与持久。从公共礼乐生活的时机看,家、社会、国、天下之中的角色担当造就了绵延不绝的时机与时宜,君子应时而起的礼乐行为确保了社会化时机的常态与自然。私人礼乐生活与公共礼乐生活的无缝结合处于“时时”“须臾”的时间机制,即在私人心性修炼与持敬上的回忆、反省与社会化的、原发性礼乐践行之间,在慎独的私人时间制度与人际的社会时间制度之间,实现完满接合。
    • 果爸
    • 摘要: 你听说过“梁上君子”这个成语吗?“梁上君子”指的是偷东西的窃贼。不过,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可能会发现奇怪的地方:“君子”,不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吗?怎么能把小偷称作“君子”呢?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写的是东汉时期有个叫陈寔的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的时候,听到房梁上有窸窸窣窣的声音。他想到有人说最近周围有窃贼经常半夜入户偷窃,猜测自家也进了窃贼。于是他翻身起床,把孩子们都叫到自己的房间。
    • 吕兴克; 方鸿铭
    • 摘要: 基于平行语料文本,从隐喻翻译视角出发,探析《论语》中“君子”高度复现英译对等词产生的认知机制,并挖掘其创造性翻译理据。研究发现,“君子”各英译的隐喻认知处理机制存在同质性:首先,沟通汉英对等词体现出互通隐喻图式,并以此为关联节点,生成双语隐喻表征系统,二者的图式—例示结构平行对应;其次,对于目的语词隐喻概念中缺少的原语词内涵,语境中的其他语言符号可以有效弥补。非隐喻性表达通过对原语词隐喻概念进行阐释说明,亦可用作翻译对等。
    • 摘要: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 张然
    • 摘要: 几百年来,《论语》译本层出不穷,但皆无法准确传达原意尤其是其中的个别文化负载词。本文便通过选取不同《论语》英译本中几组“君子”与“小人”成对出现的句子,来讨论两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独特意义从而比较其英译,并最终提出音译法的翻译方法。
    • 张诗琪; 何善蒙
    • 摘要: 君子作为儒家塑造的理想人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所论“君子”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天人感应思想,重新从伦理、政治等层面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形象。董仲舒所论之君子,重修养道德,以“仁在爱人,义在正我”“礼尊于身”“必仁且智”等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董仲舒所论之君子,谈为政之道,以天下为忧、任德远刑、教民以义,为百姓行事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
    • 钟治国
    • 摘要: 董仲舒承袭了《周易》《礼记》等文献中对玉之德的讨论,将君子之德比附于玉:以玉之清通而不掩其瑕比况君子知过改过之智,以玉之润泽而无污染比喻君子和润纯粹之仁,以玉之廉而不杀类比君子制事制身而得其宜之义。仁义礼智诸德性得自于天之所命而为人之性,因此董氏的人性论肯定了孟子的人人本有向善的本质的观点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以性为人人皆具的善“质”但更强调圣王之于中民之性的教化。此外,董氏还赋予玉德以礼制的意蕴,玉与礼法及政治秩序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玉德关乎礼制,玉以其德而常被用作礼器;礼制关乎治乱,遵从本于天地、阴阳内蕴的高下、尊卑等天然秩序的礼制才能达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 陆建华
    • 摘要: 一孟子论人性,最为关键的文字是:“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从“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以及“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来看,人性的内容是人的感性认知能力以及耳目鼻口和四肢之欲。
    • 孔德立
    • 摘要: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是以君子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文化共同体。春秋霸政时代的贵族君子,具有诗书礼乐的文化教养与责任担当精神。霸政之后,贵族君子逐渐不守秩序,丧失教养,导致“礼坏乐崩”。孔子发现,赖以支撑社会稳定的礼乐秩序首先需要君子的引领。贵族的倒掉是由于他们放弃了执守政治与社会的担当,其内在原因是对自我修身的放弃。孔子修《春秋》,重整社会秩序;以贵族的文化教养与担当精神教化弟子,塑造了传统贵族倒掉之后的第一个民间君子团体儒家学派。《论语》中的君子具有为政者与道德文化典范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君子之学是以修身成就自我德行,以安人引领社会风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李东昊
    • 摘要: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道德及他人应尽责任与义务的衡量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体行为被现代媒体不断放大,社会中的道德绑架现象层出不穷,且始终难以避免。在以人文主义和实用理性为根本特质的中华文化中,自其源始便将价值关切聚焦于人本身,以不同的理论方式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因此,文章以道德绑架为主要切入点,以传统人格修养论中的君子思想为视角,对君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挖掘,对被道德绑架的主体、施事方及第三方大众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道德绑架问题的化解提供可行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