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5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972篇;相关期刊1105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2011世界华商管理大会、第15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等;理想人格的相关文献由2101位作者贡献,包括贺善侃、赵炎才、吴乃华等。
理想人格
-研究学者
- 贺善侃
- 赵炎才
- 吴乃华
- 朱义禄
- 程潮
- 葛荣晋
- 阎世笙
- 顾红亮
- 吴雁南
- 孙德玉
- 孙慧玲
- 杨国荣
- 桑春红
- 江华
- 丁怀轸
- 何永强
- 冀建峰
- 冯契
- 刘士山
- 刘奎杰
- 刘洋
- 叶南客
- 吴根友
- 周志军
- 孙智伟
- 张丽
- 张军
- 张继国
- 戴桂斌
- 曾红
- 李建伟
- 李艳萍
- 杜振吉
- 杨千朴
- 杨晓君
- 杨雪
- 梁胜
- 沈晓阳
- 王国胜
- 王晶
- 石玉慧
- 胡中方
- 胡海桃
- 臧乐源
- 袁浩
- 车如山
- 郭维晨
- 郭金廷
- 闫世笙
- 陈洪
-
-
张诗琪;
何善蒙
-
-
摘要:
君子作为儒家塑造的理想人格,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所论“君子”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的天人感应思想,重新从伦理、政治等层面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形象。董仲舒所论之君子,重修养道德,以“仁在爱人,义在正我”“礼尊于身”“必仁且智”等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董仲舒所论之君子,谈为政之道,以天下为忧、任德远刑、教民以义,为百姓行事确立正确的政治导向。
-
-
操瑞轶;
方盛良
-
-
摘要:
太守至迟在汉代进入文学视野,作为民间歌谣的吟咏对象出现。唐宋诗文中风流太守渐成一类文学现象,被赋予多种特征和含义。从意气、文采、政教三个方面梳理风流太守形象,发现他们多在长官身份的雍容持重下,具备出众的文化修养与名士般的风度。结合太守职权的历史演变与儒家视域下的士人心理,揭示这种书写背后的原因与展示出的审美特性,分析风流太守作为士大夫理想人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
-
刘培;
赵骥
-
-
摘要:
在宋代文治政策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前代诗歌中“英雄”“丈夫”这类偏重豪壮雄杰的粗线条人格类型,转变为宋诗中博雅深邃、坚守道德的圣贤君子形象,领袖群英的豪杰人物逐渐褪去其本来面目,其人格内涵被置换为沉潜弘毅和清直自守。在宋诗构建的语境中,“丈夫”往往呈现出和“贤者”相近的意义,展示出“丈夫”形象全新的意蕴内涵。宋诗中的理想“丈夫”往往能够领悟圣贤心传,向着体味心灵境界的内在精神世界开拓;站在儒家思想立场上,破除欲望诱惑、支撑自我道德人格体认;在道德人格支撑下,对自我人生价值充满自信,呈现出一种舒适从容、清刚潇洒的精神风貌。
-
-
朱昭平
-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质。”(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3页)这种文化注重现世的人生,探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自由与解放等根本问题。
-
-
苗苗;
李巧巧
-
-
摘要: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以其逻辑严密的层次架构,从认知层次,行动层次,特质层次,情感层次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育指明思想方向,提供目标导向,作出精神表率,奠定情感基础,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
-
-
唐代兴
-
-
摘要:
知识分子要成为道德产出的生活者,其主体前提,是在遵从大众之不损、互利、共赢的利德基础上,矢志不移地践履义德;其社会前提,是任何时代都存在丑恶与黑暗,剥夺和贫穷,人性迷失和道德沦丧,它需要义德来呵护利德,更需要知识分子以践履义德的方式为社会大众释放道德生活的希望、信心和力量。接受了系统学科专业和知识体系训练的人,要在行为上成为知识分子,必须成为“知、仁、勇”的思想者,有独立自强的理性能力。这需要做五个方面的自我训练:一是确立理想人格,强化人文信仰、人文精神、人文诉求;二是坚守以学术本身为目的的立场;三是不断廓大以人本、民生、人间和大地为基本视域的学者情怀;四是日新其人间良知;五是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守护人类文明。
-
-
孙钰洁
-
-
摘要:
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借由诗、乐、书、画等艺术实践形式,以艺术化的方式从知识、审美、道德三维度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可以重建个体心灵,提升个人素养;社会层面,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弘扬家国情怀;国家层面,可以增强文化自信,重塑大国底气。
-
-
王柯平
-
-
摘要:
以儒、道、墨、释(禅宗)诸家为主要根源的中华传统审美意识,虽然各自理路与特征相对有别,但在目的论意义上,其核心关切均指向理想人格修养与审美敏悟能力相融合的艺术化人生。儒家基于礼乐文化的传统,持守中和为美的原理。道家基于道法自然的理念,推崇自然为美的原理。墨家基于崇俭尚用的立场,力倡功用为美的原理。禅宗基于大乘空观的思想,标举空灵为美的原理。这四项原理因革相济,绵延至今。
-
-
吴云洁
-
-
摘要:
文本的生命整体性,自始至终都栖息在语言之中。基于以语言为中心的深潜、涵咏和关照解读文本,才能获得对文本生命整体感的认知,才能通过文本语言这个窗口去认识作者,感受主要人物彰显的人格魅力及文学作品的精神气韵。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从三方面展开文本解读分析,读人物,读文本,进而从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形成高阶思维,探寻作者在记史类文学作品中的理性表达。
-
-
白娴棠;
颜丽轩
-
-
摘要:
在阮籍的著述中提及多种理想人格,按名称分类,有君子、圣人、大人、至人、真人、神人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即使同一种称谓,在阮籍不同时期的著述中,其所代表的形象也有明显的变化,展现出鲜明的层次性。有儒家式的“圣人”“君子”、道家式的“圣人”“大人”“至人”、精神层面超脱的“至人”“圣人”“太初真人”,以及在肉体上超越生死、在精神上超然物外的“大人先生”和“神人”。阮籍理想人格之所以出现层次性与魏晋时期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及庄子思想在魏晋时期长足发展是分不开的。
-
-
祖国华
-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载于《论语·泰伯》,是儒家所论成人之道,通过诗、礼、乐三种不同但又互相融合的方式塑造理想人格."诗"、"礼"、"乐"的道德教化,经由"诗"之人性情感启发、"礼"之秩序理性确立、"乐"之仁德意境养成,从对人性中自然情感的抒发、节制到道德情感的自由生成,儒家理想人格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实现过程.
-
-
黄知伟
-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一词虽然源于西方,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是一直存在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是受儒家思想和文化熏陶的儒学士大夫,内圣外王则是儒者的理想人格.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理论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广泛吸收中西方在知识分子领域的思想资源,传统的儒家理想人格是其中重要的借鉴资源之一.
-
-
付洪
-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知识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知识可以划分为技能性知识和意义性知识两大类,不同类型的知识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和作用,进而形成了人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并构成人格结构.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形成,而片面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将导致人格的片面化.
-
-
-
陈雄
- 《2017年第三届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大丈夫”要以“仁”为居所、以“礼”为正位、以“义”为正道,这是立身的原则;要善于抓住时机施展“仁义之道”,即使不得已也要“卷而怀之”,这是处世的原则;处富贵要以“礼”节文而杜绝骄泰淫乱、处贫贱要以“仁义”为乐而不改志向、处威武要有舍生取义之精神而不屈辱自己的节操,这是全其为“大丈夫”的关键所在.而实现“大丈夫”的途径有“学道”“养气”“立志”三种,此三者殊途同归.孟子“大丈夫”人格境界论对古代社会士人的影响深远且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
-
秦晋楠
- 《孔孟儒学历史传承与转化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以王阳明、罗钦顺为代表,明代中期理学家对于理想道德人格的看法相较于正统的朱子学发生了许多转变.一方面,情感、欲望不再被视为消极因素;另一方面,气禀、才力更多被理解为单纯的差异性因素而非德性的遮蔽性因素;最后,客观知识的相对独立意义被忽略,知性的意义只在成就理想人格之辅翼的意义上被接纳.不过明代中期理学家对于理想人格中道德性这一因素的追求始终没有转变,道德的善始终是理想人格的核心要素.
-
-
-
-
-
-
-
-
-
-
-
-
-
- 索尼株式会社
- 公开公告日期:2000-02-23
-
摘要:
一种理想的卡片印刷设备包括一转动传送装置,以转换卡片材料的传送方向;一卡片盘,以便在磁性记录/复现装置的磁性记录介质和存储器记录/复现装置的存储器记录介质里发生错误时通过转动传送装置接纳所述卡片材料;以及一存储器记录/复现装置,它安装在通过转动传送装置到达的转动传送路径上。由此,传送路径的长度可以缩短,卡片盘可以安装在设备里,从而整个设备可以缩小并具有多种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