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圣贤

圣贤

圣贤的相关文献在1932年到2022年内共计4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相关期刊315种,包括思维与智慧、船山学刊、人文杂志等; 圣贤的相关文献由362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高潮、刘黎平等。

圣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2 占比:100.00%

总计:412篇

圣贤—发文趋势图

圣贤

-研究学者

  • 佚名
  • 高潮
  • 刘黎平
  • 王瑞明
  • 蒋鸿青
  • Alan Newland
  • 刘亮红
  • 刘余莉
  • 叶延滨
  • 吴铭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培; 赵骥
    • 摘要: 在宋代文治政策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前代诗歌中“英雄”“丈夫”这类偏重豪壮雄杰的粗线条人格类型,转变为宋诗中博雅深邃、坚守道德的圣贤君子形象,领袖群英的豪杰人物逐渐褪去其本来面目,其人格内涵被置换为沉潜弘毅和清直自守。在宋诗构建的语境中,“丈夫”往往呈现出和“贤者”相近的意义,展示出“丈夫”形象全新的意蕴内涵。宋诗中的理想“丈夫”往往能够领悟圣贤心传,向着体味心灵境界的内在精神世界开拓;站在儒家思想立场上,破除欲望诱惑、支撑自我道德人格体认;在道德人格支撑下,对自我人生价值充满自信,呈现出一种舒适从容、清刚潇洒的精神风貌。
    • 摘要: 有一位出生在斯基泰的哲学家,他生活十分简朴,面容很冷峻,为了去寻找一种美好愉快的生活,他想到希腊去旅行。在旅途中,他遇见了一位圣贤,长相与维吉尔老人十分相似,圣贤能和国王媲pì美,宁静知足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并且把美化园林当做是自己的幸福。
    • 胡忠雄
    • 摘要: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而镶嵌在云贵高原的明珠一一贵阳,更是被一代代文人迁客所推崇和追捧。五百年前,一代圣贤王阳明初到筑城,便对贵阳山水发出“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的赞叹,后来龙场悟道又对贵阳气候给予“檐前蕉叶绿成林,长夏全无暑气侵”的盛赞。
    • 江氏小盗龙; 周江(摄)
    • 摘要: 圣贤孔子鸟是1993年就在中国东北部辽宁省发现的一种古鸟类化石。敢用孔子的名字来命名,想必这种鸟一定很不一般——它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古鸟类之一,而且是目前已知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圣贤孔子鸟的化石被发现之后,古生物学家又在辽宁省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孔子鸟化石,经仔细研究发现孔子鸟其实有很多种类,仅仅是目前已经命名的就有杜氏孔子鸟、费氏孔子鸟和建昌孔子鸟,不过最著名的还是圣贤孔子鸟。
    • 钟纯
    • 摘要: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贵族性”具有双重属性.相比程朱理学重“格致”说而言,阳明心学重“诚意”说,因而可以视“诚”为其思想的内在贵族性.而“诚”多维度的展开构成了阳明心学主体价值、精神境界的“贵族性”主线,是“诚”之内在道德的超越.在政治思想领域,阳明在继承先秦儒家礼乐等级制度的基础上,将“圣贤”之贵族性拓展于外王事功,以“才力”的标准对“圣人”进行了区分,这实际上是以儒家礼乐等级制作为评判圭臬.可见,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贵族性”内在属性是以“体诚”为道德实践来通往人之内在的精神品格,以及塑造个性人格;而外在属性是以等级“礼制”为中心,设计出区别于一般德治的“尚贤”理念,并依此理念将“圣贤之治”实践于社会,从而使得阳明政治思想中的“贵族性”在“贤能政治”中有所展现.阳明心学思想的“贵族性”的双重性,是切入阳明学研究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 摘要: 当辛柏青遇见王阳明、当一个现代文艺工作者遇见明代的儒官、当一个普通人遇见圣贤、当个人遇见时代……这种穿越"遇见"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拨开历史的迷雾,王阳明又是如何成为一个古今称颂的"圣人"?近期上线的五集大型人文纪录片《王阳明》,通过精彩的演绎、准确的史实、严谨的求证全景式揭开了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
    • 摘要: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与棋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博弈中撰联抒怀。这些或论棋道或表棋艺或言观棋的对联,不但内容深邃、寓意巧妙,而且情趣高雅,读来颇有意味。"用心思子路;得意笑颜回",上联既是说用心思考走棋子之路,又是说用心思慕圣贤子路其人;下联既是说走了一着好棋,或取得了胜利而舂风得意笑逐颜开,又包含怀念圣贤颜回之意。此联用了两位古代名人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 韩星
    • 摘要: 本文认为"四教"是教学次序,文先德后,由浅入深;"四科"是教育次序,德先文后,由本而末.儒家强调志道、据德、依仁的道德理想追求,也重视游艺的日常生活实践;在德行与学文的关系上德行为本,学文为末;道德实践是人生根本,学问知识是实现道德的基本途径;德性要成为德行,必须好学,关键是学会中庸之道.儒家道与学相辅相成,下学上达,由学致道,目标是成就圣贤人格.《论语》德行与学问的关系,为后来《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埋下了伏笔.
    • 郑晓芳
    • 摘要: 《钱氏家训》个人篇心乳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电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 樊沁永
    • 摘要: 朱熹对《论语》的学习和注释终其一生,《论孟精义》《四书或问》《四书章句集注》和《朱子语类》中保留的研读记录非常丰富地呈现了朱熹《论语》的教学心得.文章以"君子不器"章为核心文本,主要考察前三部作品中的相关诠释,从中引出朱注诠释的关键,并尝试通过徐梵澄先生精神哲学的视角,加以合理的说明.文章补充理学家群体的其他进路,力求呈现儒家精神哲学的圣贤定义对君子定义的重要澄清意义,从证成的意义上确认君子的意涵是实践的必然需求.确认圣贤如果脱离了道统谱系的现实维度,则会失之空泛,当下处境中的儒学如何重建君子人格,需要从经典的诠释中重新确立儒家对人的定义,特别是转化意义上的终生修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