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
德行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9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2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680种,包括中国宗教、中国天主教、民主与法制等;
德行的相关文献由899位作者贡献,包括小易、陈来、薛峰等。
德行
-研究学者
- 小易
- 陈来
- 薛峰
- 佚名
- 刘作
- 刘洁
- 李亮
- 杜丽燕
- 满运龙1
- 风雅颂
- 代发君
- 傅洪民
- 关洁
- 刘尚莲
- 刘爱平
- 刘艳
- 向前
- 吴永发
- 夏云陶
- 夏炜
- 姚国艳
- 姜涌
- 孙智玉
- 孟桂英
- 尚芸先
- 居晓红
- 崔婉茹
- 巴洛察
- 张乐天
- 张珍
- 张素雪
- 徐晨来
- 晏建怀
- 曾琰
- 朱启彬
- 李世萍
- 李向阳
- 李学明
- 李志鹏
- 李敬泽
- 李斐
- 李汉钢
- 李登云
- 李盼
- 李金锋
- 李钢英
- 杨军
- 梅景辉
- 樊花梅
- 沈思妍
-
-
肖雅思
-
-
摘要:
在道德教育中,德性与德行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班主任要坚守“班会”这一德育阵地,借助班会解决学生行为失范的问题;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高地,以系列性的长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支架,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以学科育人,以学生与学科知识的双向循环来开展生命对话,实现生命的觉醒,开拓德育的天地。
-
-
高明峰;
张贺媛
-
-
摘要:
本文意在探讨和对比《世说新语·德行》与“孔门四科”中的德行科,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探索两代“德行”的变迁。首先根据仁爱、孝悌、慎言、清廉、信义等将《世说新语》之德进行分类,再结合孔门四哲之德与秦汉德行进一步挖掘《世说新语》之德形成的渊源。最后总结在魏晋大背景下《世说新语》所体现的德行思想的变化。我们把侧重点放在研究《世说新语·德行》上,以对比两代“德行”变迁为切入点,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理解和探索。
-
-
王捷
-
-
摘要:
教师的精神成长蕴含职业信念、职业道德、生命观、价值观、效能感等丰富的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在分析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向德行要质量”的师德建设口号,关注教师精神成长。学校通过活动推动、课堂驱动、三感培育等措施,提升教师德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
-
潘静;
骆军
-
-
摘要:
“生物医学道德增强(BME)”存在的较高风险及对其辩护的难以实现使人们将人类道德增强的可能进路寄希望于“人工智能道德增强(AIME)”。面对“强”人工智能彻底增强的道德判断何以可能的诘问,人们斥诸“弱”人工智能辅助增强下混合模式的显性道德建议者(EMA)。以EMA为基础,可以发现,在全知全能的理想观察者(IO)视角下构建的合“理性”的苏格拉底式道德机器也难以应对当代休谟主义者的拷问,信念—欲望的道德动机在道德判断中产生割裂,构建动机同一的交互者或是苏格拉底式道德机器的未来“合理”性的优化所在。
-
-
郭琴
-
-
摘要:
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是学校课后服务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对课后服务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应与学校各类课程共享价值观和育人目标,体现校本特色理念。在“强根固基,润泽童心”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八一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开发潜能,个性发展”的价值追求,构建了由德行、智慧、健康、审美、笃行、个性等组成的“六根”课程群,采取规范研发课程、大单元备课教研、加强音体美科学学科师资建设、科学组织课程实施等保障措施,促进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专业化和优质化。
-
-
刘楚昕
-
-
摘要: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哲学观念,而五行之“行”的含义反映了五行说的本质。五行之“行”的本义为五材之“施行使用”,对五行合理的使用中已隐含有道德含义。战国思孟学派套用“五行”之名将“行”解释为德行,区分了“行”与“德之行”,将道德起源归为人的内心,这体现了春秋末到战国人道德理性的觉醒。汉儒将五行之“行”解释为天对五行的“使用”、阴阳四时之“运行”以及人的德行,将元素五行与五常匹配,认为“用”与“运行”中体现出“德行”含义,将伦理道德的依据归为外在的天道,体现了汉代天人之学中从天道出发解释人道的思想。“行”含义的变化反映出五行说由朴素的生产生活经验总结演变为宇宙论,也反映了战国秦汉道德哲学由战国思孟学派向内(内心)到汉儒天人之学向外(天道)寻求道德起源与依据的转变。宋明理学认为人性之五常与天道之五行同属一个“理”,正是由汉儒道德哲学中五行说发展而来,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释了道德的起源。
-
-
黄钰洲
-
-
摘要:
真正的柏拉图之重新发现要归功于德国唯心论哲学家,而黑格尔亦视柏拉图为欧洲哲学传统的开启者。柏拉图和黑格尔面对着共同的哲学使命,即克服启蒙带来的相对主义,挽救各自时代伦理败坏的局面,穿透时间性和暂时性的意见,把哲学带向真理和客观性。因此,耶拿前期的黑格尔试图通过一种柏拉图式的共和主义来构建政治哲学,克服现代性造成的分裂局面,把实践、德行放在市民社会、需要的体系之上,区分作为自由人的战士等级和非自由人的市民等级。在耶拿后期,黑格尔走出了这种希腊式的美的幸运,在他看来,精神只有经历了这种分裂的环节之后才能达到真无限,战士的德行在现代社会已经过时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制度的客观性之上的自由的现实。故而,黑格尔对柏拉图式国家的批判旨在表明,普遍物自身必须要有差异、中介和他者的他者性这些环节。
-
-
-
-
摘要:
《论语》颜渊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假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您治理国家,为什么要杀戮?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会好起来。领导人的德行如风,老百姓的德行如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
-
毕圣唯
-
-
摘要: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将至善看作是道德律的客体,至善由德行和幸福相连接而构成,若其不能达到,道德律也不能实现。而德行与幸福分别作为现象界与本体论的两种概念,将二者强加结合必然引起二律背反,如何为德行和幸福构建桥梁就成为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使至善在实践理性中取得合法性地位,才能让道德律在客观上成为意志的规定根据、在主观上促成对法则的敬重情感成为可能。
-
-
王杰
-
-
摘要:
人在一生中必然要和财富打交道。对于德行和财富的关系问题,历史上"叔向贺贫"的故事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德行与财富哪一个更重要?不注重修德,财富能够守得住吗?拥有了财富,财富是不是就一定属于自己?求得了财富,是不是就一定能保住财富?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什么是属于我的价值?对这些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三个鲜明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