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化

教化

教化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1241种,包括管子学刊、学理论、齐鲁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国际儒学论坛、2008·国际儒学论坛等;教化的相关文献由2135位作者贡献,包括詹世友、沈顺福、刘铁芳等。

教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7 占比:99.7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0.14%

总计:2202篇

教化—发文趋势图

教化

-研究学者

  • 詹世友
  • 沈顺福
  • 刘铁芳
  • 李景林
  • 许家星
  • 金艳
  • 张晚林
  • 曹影
  • 李世萍
  • 杨宗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孟祥兴
    • 摘要: 叶适对《大学》的诠释集中体现于早期的作品《进卷·大学》与晚期的作品《习学记言序目· 礼记·大学》.在这两篇文章中,叶适对《大学》的诠释存在显著差异.叶适在《进卷》中对《大学》持有推崇的立场,将其与"皇极""中庸"放在一起作出相应的诠释,认为《大学》是"下之教"的典范文本,并积极阐发"格物致知"的思想.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对《大学》则表现出强烈的反思与批判的立场,将其重新列于《礼记》中加以诠释,对"二程"之"格物穷理"思想加以批判,消解了"格物"工夫,将"致知"作为《大学》的首要工夫,并认为《大学》的文本内容在逻辑上无法自洽,前后无法贯通.
    • 徐姣
    • 摘要: 宋代劝农政策在前代基础上形成定制,中央表现为劝农令和农书的颁行,在地方则是劝农文的颁布与传播。在南宋理学大兴的背景下,劝农文书写也受此学术风气的影响。真德秀作为朱熹之后重要的理学大家,其劝农文既包含以促进农事生产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和经验,也具有以风俗教化为目的的理学道德秩序内容,反映了承袭朱熹劝农文内容的特质。尽管劝农文的实际作用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业新技术的传播途径,在思想教化上也具有积极意义。
    • 白皓
    • 摘要: “影戏”是中国人对电影这一舶来品的最初认识。“影”是对电影呈现方式的技术总结,“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影戏”一词体现电影早期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戏剧、街头戏法等技艺的融合,因此20世纪30年代之前,中国电影多以滑稽短片的样式呈现,放映场所多是勾栏茶楼、戏院,电影观众以底层百姓为主。30年代后期,“影戏”被“电影”一词取代,电影的艺术特性被重视,但“影戏”的观念也随之保留和发展。本文以影戏观为入口,探讨其主要内容和发展变化。
    • 韩丽华
    • 摘要: 当今社会需要创造性地复兴、传承中国古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忠恕的礼义思想。中国古代的礼,是以制定规则确定的礼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道德的规范化。礼与义相结合,作为一种道义,就是礼义。礼义思想的作用在于通过调节人的行为使之符合规范来实现人际关系和睦。中国古代的礼义思想具有规则约束和道德教化的作用。
    • 赵寅君; 郭万金
    • 摘要: 作为诗歌总集的《诗经》凝结着先秦诗歌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积淀,孔子的《诗经》编定所凸显的乃是一种“正”的价值关怀。经典体系的价值实现必然依赖于接受传承的文化行为,而此便是深刻体现《诗经》永恒价值的教化传统——诗教。《诗》、礼、乐的密不可分,协同成教,对于《诗》教的理解应放置于经典教育的整体背景中考虑,对于“教”的观察、检验亦当落足于“人”的气质养成。
    • 张永倩
    • 摘要: 汉代教化治官的举措主要表现在选举与管控方面。对官员品格的塑造和业绩表现的要求,源于官员本身饰演的多重角色。在朝为忠孝榜样,在家则为宗族表率。并通过奖惩等制度性做法加强对官员品格的管控。在选官制度上,一方面,能够获得推举的标准之一就是躬行教化而成为表率;其次,儒学占据意识形态独尊地位、经学成为选官标准,以及官学的兴盛,使得儒家思想渗透进官僚集团,源源不断造就了以教化为治理准则的儒士官员群体。
    • 贺丹君
    • 摘要: “孝”是人作为类存在的底线道德义务,本质在于对普遍性伦理生活的价值维护。从自然本能演化到人文智慧,“孝”从起初的“是”进展到人的有意识的“应当”,“孝道”成为人们遵循内心召唤的道德律令。“孝道”与“法治”在伦理意义上殊途同归,都是希冀人们过普遍性的伦理生活,二者从不同侧面合于伦理的普遍性。法治倡导伦理纲常,孝道出于人的良知,分属伦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必须通过教化中介使法治理性上升为伦理精神,促成二者的和解。
    • 杜灵来
    • 摘要: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教化”。道德教化是人(们)在伦理生活中,通过对主导性社会规则系统的积极体悟、自觉内化与主动超越,所展开的一个自觉的生命意义的自我提升过程。道德教化理念的建构需要确立四个基本维度:主体性——彰显“个人体验”在道德教化中的核心地位;互动性——保持“沟通理解”在道德教化中的基本姿态;发展性——激荡“完善人格”在道德教化中的恒久动能;人格化——锚定“完善人格”在道德教化中的价值目标。
    • 沈顺福
    • 摘要: 心、性概念皆是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董仲舒的人性论分为广义人性论和狭义人性论:狭义人性论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是性,它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理解;广义人性论认为情也是性。这样,从广义人性论来看,人性是善恶混杂的、未成的气质之物,它是生存之本。同时,从具体存在的角度来看,生存之本是心。心不仅有善心、仁心,而且也有否心、坏心,心也是善恶混杂的气质之物。心性二者同作为生存之本,所指相近,性是普遍性存在,心是具体存在。但是在早期儒家那里,二者皆含气质,各自性质并不纯粹,相互之间区别并不鲜明。性本论突出了生存的普遍性特征,心本论突出生存的具体性特征。具体性存在表现为人的行为,其中最重要的行为方式便是教化教化即感应,教化不仅表现为具体人心的活动,也离不开普遍本性为条件。由人心所引发的教化与天然的普遍人性相结合才能成人。人性论表现了董仲舒对人的普遍存在的认知,而人心论更偏重于具体存在。
    • 董丽梅
    • 摘要: 时光荏苒,匆匆中已过不惑之年,儿时看这把年岁的人,心中不免称之为“老朽”。可如今自己到了这般年龄,总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事无大成,胸无大志,要说爱好却有那么几点,然这几点爱好中最爱听戏。与其说爱听戏,不如说戏曲改变了我。之所以说戏曲能改变我,细细品来是因为戏曲有这么几处优点:词曲美、情意长、教化人,所以才让我如此痴迷,能够为之改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