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3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0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6505篇;相关期刊1526种,包括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法治思维与第五届全国法律修辞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3届学术年会、2011“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苏格拉底的相关文献由269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平、鲁先圣、郭晓蓓等。

苏格拉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05 占比:6.0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6505 占比:93.92%

总计:49518篇

苏格拉底—发文趋势图

苏格拉底

-研究学者

  • 周国平
  • 鲁先圣
  • 郭晓蓓
  • 凡夫
  • 佚名
  • 蒋光宇
  • 刘小枫
  • 吕青
  • 林语堂
  • 曾炳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陈斯一
    • 摘要: 在《会饮篇》的末尾,柏拉图安排曾与苏格拉底有过爱欲和师生关系的雅典政治家阿尔喀比亚德发表了一番对苏格拉底的赞美之辞。基于对阿尔喀比亚德讲辞的细致分析,论证柏拉图写作这篇讲辞的用意在于揭露阿尔喀比亚德对苏格拉底的误解,从而反衬出苏格拉底式哲学教育的真意。透过自身的政治血气视角,阿尔喀比亚德从苏格拉底的言辞中看到了魅惑人心的演说影响力,并将苏格拉底的节制之德视作一种实现自我统治从而统治他人的政治权能,然而苏格拉底真正试图教给他的是超越城邦的哲学爱欲。柏拉图在为苏格拉底辩护的同时,也借阿尔喀比亚德之口对他提出批评:由于低估了自己和对方的天性差异,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极易显得傲慢,导致他对阿尔喀比亚德的教育难以顺利展开。通过展现这场失败的教育,柏拉图揭示出哲学爱欲和政治血气的内在张力。
    • 陈斯一
    • 摘要: 苏格拉底和阿尔喀比亚德的关系是古希腊哲学与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对柏拉图对话《阿尔喀比亚德前篇》的整体诠释,试图还原柏拉图对于该问题的全面思考:柏拉图并未像色诺芬那样简单地为苏格拉底辩护,而是试图深入理解苏格拉底给阿尔喀比亚德的教导,既展现其良苦用心,也剖析其失败之处,揭示出二者的交往如何暴露哲学爱欲与政治血气的悲剧性张力。
    • 徐京朝; 倪军; 王惠敏; 刘晓蕾; 王巾轩
    • 摘要: 苏格拉底在历经雅典大瘟疫后提出了有关公共健康治理的相关观点。在梳理苏格拉底公共健康思想提出的背景后,发现其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体育与医学均为照料身体的技艺;教练与医生并行规范身体的健康;健身与医术共同治疗人体的灵魂;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预防疾病。但同时也存在狭隘地认为健康仅属于体育与医学的领域、以经验事实为中心、缺乏科学事实的支撑等历史局限。在照应当前体医融合战略实施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推动服务供给由“试点化”向“普及化”转变;加强人才供给,搭建对话平台;提升个体预防意识,驱动个体健康自治;提升体育话语权,均衡体育与医学在体医融合中的地位四个方面的相关启示。
    • 摘要: 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 林颖
    • 摘要: 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远方的自己,原以为寻找远方的自己就是离开乡村、离开家乡,在繁华的都市寻觅。现在想来,“远方”不只是距离的远近,更多的是从教的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扎根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孩子们,老师画好了,你们画得怎么样?”在我还是一年级小学生时,王晓琴老师是我当时的美术老师,她总能在黑板上画出令我们惊艳的画,本就爱好画画的我很快被她迷住。
    • 黄启祥
    • 摘要: 苏格拉底之死被许多人看成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冤案。有学者认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哲学与政治冲突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凸显了哲学与大众的对立。这些观点在学界虽然广为人知,但至少从柏拉图的《申辩》来看,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仍有可探讨之处。苏格拉底之所以在法庭上败诉,其辩护中难以克服的困难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困难与其说缘于苏格拉底哲学与雅典政治的冲突,或者其哲学与大众思想的对立,不如说缘于他对自己从事哲学的方式的看法与大多数雅典人的看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苏格拉底难以让雅典人相信其哲学活动没有对青年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智慧与他人的无知的解释难以让雅典人信服,这使得多数陪审员站在了苏格拉底的对立面。
    • 汤广全
    • 摘要: 孔子对话教学深刻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但它秉持“无知”“独立思考”“相互学习”的精神向度是非常有限的,它与儿童哲学教育存在的相通之处也是值得商榷的,以此重构与创造探究团体的取向、目标及策略难以逻辑自恰,更不能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 曹金枝
    • 摘要: 古今中外能够被称之为哲学巨匠的非常罕见,古希腊的柏拉图则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大家,其师承苏格拉底,并教出了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一个被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学生,其哲学思想承上启下,名动天下。人们称当今世界的思想源头之一就在古希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三大哲人的存在。在柏拉图的哲学世界里,正义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其在很多场合都进行过强调与解读--这当然是用当下的概念对当时的场景进行的描述。在《柏拉图对话集》中,在《理想国》中,都有很多关于正义的阐述。
    • 雷蓓蕾
    • 摘要: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啊,一万次的知识灌输敌不过一次真正的唤醒。用激励、唤醒和鼓舞去激发孩子们的内生动力,这是我多年从事德育工作的体会,也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常用的方法。乐乐在去年八月背上书包开心地走进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创班。如此优秀的孩子,成才之路并不是顺畅的。
    • 谭智秀; 张艳婉
    • 摘要: 苏格拉底是否信神,是一个事实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在柏拉图《申辩篇》中,面对雅典人关于“不信神”和“败坏青年”的两项指控,苏格拉底进行了申辩。苏格拉底并非无神论者,他遵从神的指示而行动,以神的命令规范自己的行为,忠诚地侍奉神;苏格拉底之神并非人格化的雅典诸神,他将道德引入宗教,褪去了雅典诸神的世俗性,挖掘出神所应具有的神圣的本性:好、善;苏格拉底一方面划定了人与神的界限,另一方面在人神关系下重新唤醒人对自身德性的关注、对美好生活的谦卑思考,这是其学说的伦理学转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