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2308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0篇、会议论文8篇、相关期刊1236种,包括法制博览、学理论、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法治思维与第五届全国法律修辞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3届学术年会、2011“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苏格拉底的相关文献由206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平、鲁先圣、佚名等。
苏格拉底
-研究学者
- 周国平
- 鲁先圣
- 佚名
- 蒋光宇
- 刘小枫
- 吕青
- 林语堂
- 凡夫
- 匡宏
- 曾炳光
- 刘艳侠
- 孟兆山
- 张峰
- 王庆明
- 莫清华
- 刘东伟
- 包利民
- 周泽雄
- 姚秦川
- 张丽钧
- 张超
- 星云大师
- 李轻舟
- 石英
- 赵丹
- 郭晓蓓
- 闫瑞利
- 陈赛
- 韵致
- 任继琼
- 何三坡
- 傅佩荣
- 刘莘
- 孟宪实
- 安东尼·曼罗
- 崔耕和
- 张文涛
- 张松1
- 张爽
- 张达明
- 徐贲
- 李佳
- 李勾践
- 李向利
- 李正杰
- 杨维
- 江东旭
- 汪金友
- 祝勇
- 章立早
-
-
杨志城
- 《全球教育展望》
| 2020年
-
摘要: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里,苏格拉底本人的自制及其自制教育引人注意.其自制教育基于“自制是德性的基础”这一原则,而自制并非自制教育的目的,它不足以成为灵魂的一种卓越品质,同时自制教育有其自身的潜在问题.自制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好的政治生活和哲学生活的基础.研究苏格拉底自制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其背后的教育目的,有助于我们切入其教育哲学.
-
-
王惠敏;
周杨雪;
王道杰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以柏拉图的早期著作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为据,梳理与剖析了苏格拉底体育价值思想中健康促进与美德促进观:苏氏认为照料身体的技艺由体育和医学两部分组成,体育能有效强壮和健美身材;经常运动有助于人们经受考验,且身体力行地显示身体强健有助于为国效力;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这些思想对中国体育启示为:增强体育在健康(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加强体育锻炼对培养勇敢品质作用的研究;注重体育对节制品质促进价值的发挥;规范赛事以保证体育促进公正的价值.
-
-
刘玮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色诺芬在一系列"苏格拉底对话"中,不遗余力地为苏格拉底被指控的两项罪名——不虔诚和败坏青年——辩护.他关于苏格拉底不虔诚的辩护系统地讨论了苏格拉底的宗教实践和宗教观点.这些讨论为我们在柏拉图的作品之外理解苏格拉底的宗教观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有证据表明,色诺芬关于苏格拉底虔诚的讨论,确实有过强的辩护目的,其中的一些内容很可能并不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观点,而是色诺芬本人的看法.
-
-
陈君;
李开文
- 《湖北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离不开理性的自我认识,理性的自我认识又是辩证法的开端.这尤其在西方哲学的两次人类学转向中体现出来.苏格拉底将哲学的视角转向人类的同时,审慎思考"认识你自己"的命题,理性的辩证法开显其能动作用,但最终止步于神学目的论.康德的批判哲学再次将视角转向人类,对人类认识能力进行批判,作出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将辩证法的能动作用引入实践理性之中,进而建立理性神学,这揭示了理性辩证法的自由力量.
-
-
-
肖有志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被尼采、施特劳斯视为哲人,而歌队则被柏拉图与尼采看作是古希腊悲剧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详细解析索福克勒斯忒拜剧中歌队合唱歌所包含的城邦政治生活的神学问题,有助于阐发其作为哲人的根本志趣——塑造各类政治人、立法者与哲人,意欲解决政治危机,设立更好的礼法或政制,以改善城邦的政治品质.这一志趣与尼采带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悲剧哲学显然不同.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哲人俄狄浦斯又与柏拉图笔下的哲人苏格拉底有所不同,前者看重必然不完满的政治生活,后者看重并践行以属己爱欲为基础的哲学生活.
-
-
-
-
-
-
彭中礼
- 《法治思维与第五届全国法律修辞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修辞妨碍真理实现,这是自苏格拉底审判以后流传的成见.柏拉图通过反思苏格拉底审判,得出了修辞是"通过语言蛊惑听众"的诡辩术这一结论.就苏格拉底审判而言,从技术层面看,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真理,在辩护中期待以"去修辞"的方式说服民众,实现自己的抱负.实际上,苏格拉底的"去修辞法"是一种修辞;苏格拉底拒绝背法而逃,追求以死服法,用生命叙说守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苏格拉底审判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指出缺乏真理追求的制度只会存有"回光返照"似的光明,冲击了雅典政治,是典型的行为修辞,苏格拉底审判一开始就将真理与修辞关系之争拉上了历史序幕,并用自身的生命论证修辞必须是追求真理的修辞.苏格拉底审判看似是对特定公民的审判,实际上却是对雅典公民的审判;是德性之争,更是真理之辩.修辞本身应当是价值无涉,它是一门关乎说服的方法,并非是遮蔽真理的技艺.
-
-
刘艳侠
-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3届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作为伟大教师的苏格拉底在与天资聪颖、野心勃勃的阿尔喀比亚德的对话中达成了追寻美德、锻造灵魂的一致目的.一方面苏格拉底相信阿尔喀比亚德的美好天性,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城邦力量的巨大.阿尔喀比亚德经受着对苏格拉底的追求之苦乐的同时,也忙于雅典的政事,在“羞愧”之中,日渐痴迷于荣誉.虽然阿尔喀比亚德曾欲努力做有德之人,却最终没有经受住城邦的腐蚀,而葬送了自己,也使得雅典败落.但通过柏拉图的对话,苏格拉底仍审慎而满怀爱欲地进行着艰难的德性之教.
-
-
刘璐
- 《2011年北京大学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在《论语》和Phaedrus里,作为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需要对重要的概念进行解释,本文通过审视Phaedrus和《论语》的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对核心概念的说明,分析他们修辞手段的异同和背后隐藏的观念.由于两书分别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影响都比较深远,两本书中体现的说明概念的修辞手段对修辞传统、修辞教育传统的影响及现实意义值得重视.
-
-
-
蔡新乐
- 《第二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柏拉图的《会饮篇》以及色诺芬的同名对话录的解读,依照黑格尔的有关观点,提出苏格拉底的有关翻译观念预示了后世的“间性”思路,这位自称“中间人”的思想家其哲学活动首先是一种自我翻译,即自我认可和内在对话.自我翻译的概念与目前盛行的语言翻译截然不同,因为它主张个体性和随机性.本文还提出,有必要像苏格拉底那样回到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触及翻译的源头.因此,将西方翻译史的开端定位于罗马时代是不正确的,因为那正好就是基督教开始盛行、进而“普世”的时期.
-
-
-
于芹芹
-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通过追溯苏格拉底对“美德”与“知识”关系的看法,以及古希腊时期“美德”和“知识”的涵义,我们发现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更没有赞同“美德即知识”这个说法。然而,我国学者们大多认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并对此“名言”大加阐释。我们发现此“名言”以讹传讹的原因既有苏格拉底本人的述而不作,又有翻译和转译过程的失真,也与我国的语言习惯有关。
-
-
刘康磊
-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死亡,人生命的毁灭,是最具震撼力的表达方式.它可以最极端的方式来表达爱情、憎恨,甚至于人的思想.哲人,一个沉思的群体,将自己的思想加赋在自己肉体消灭的基础之上,直达政治的核心.死亡,不是哲人参与政治唯一的方式,但至少是相对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他们的死具有了宪法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