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
修辞学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8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汉语、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5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3140篇;相关期刊828种,包括平顶山学院学报、外语教学、阅读与写作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法治思维与第五届全国法律修辞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等;修辞学的相关文献由1642位作者贡献,包括宗廷虎、王希杰、吴礼权等。
修辞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140篇
占比:86.57%
总计:15178篇
修辞学
-研究学者
- 宗廷虎
- 王希杰
- 吴礼权
- 郑荣馨
- 谭学纯
- 高万云
- 张会森
- 曹德和
- 邓志勇
- 游玉萍
- 胡裕树
- 郑远汉
- 骆小所
- 冯广艺
- 孙汉军
- 张炼强
- 张秋娥
- 殷相印
- 谭善明
- 谭永祥
- 陈汝东
- 刘焕辉
- 孟华
- 宗守云
- 岑运强
- 张宏梁
- 曹禧修
- 王德春
- 程玉合
- 谭汝为
- 郑颐寿
- 钟玖英
- 陈炯
- 倪宝元
- 冯志国
- 刘大为
- 吴土艮
- 唐松波
- 夏中华
- 孙民立
- 张晴
- 彭增安
- 李国南
- 李廷扬
- 李胜梅
- 杨春海
- 林大津
- 武宏志
- 温科学
- 濮侃
-
-
马万东;
卢林萍
-
-
摘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正义幻相和心灵样态之间的关联做了深刻的揭示和演绎,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对正义幻相和心灵之间的关联亦有精彩的呈现,但是过度的学科分化遮蔽了哲人和诗人所揭示的心灵的完整结构及其诸多表现形态。哲学要想重新获得对于人类心灵的敏感和洞见,就必须充分审视人类心灵的激情部分,在这一点上,处于形上进路和经验进路之间的修辞学进路更具有建设性意义。
-
-
谢昕烨
-
-
摘要:
本文立足TED上的中国故事,以修辞学角度为切入点,依次分析了其常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言语风格,从而进一步思考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并以民生类话题为例重点阐述如何借助修辞讲好中国故事,旨在为中国未来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提供可行性建议。
-
-
邓晓芒
-
-
摘要:
亚里士多德把修辞看作逻辑的一个分支,认为诗学、美学功能是为逻辑功能服务的,这对西方传统修辞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科则首次把关系颠倒过来,把修辞的诗性功能特别是其中的隐喻功能视为语言的本性,认为逻辑功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语言凭借其“活的隐喻”而不断开拓意义的空间,并突破以往的逻辑规范而形成新的逻辑规范,使逻辑恢复自身的活力,由僵死的形式逻辑走向了能动创造的辩证逻辑。但由于未能摆脱传统本体论的束缚,利科最终在“语言学之后”的门口止步不前,而退回到西方传统“物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窠臼。
-
-
张杰
-
-
摘要: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哲理小诗《未选择的路》中通篇贯穿着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通过综合运用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中关于隐喻的理论,分析了人生是旅行这一隐喻在诗歌《未选择的路》中的文体作用。研究发现,全诗隐喻统领在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下,具有系统性,形成了隐喻网络,实现了隐喻的衔接功能;隐喻的修辞性和认知性将读者深深带入诗中,实现了诗内与诗外概念的互动,体现了隐喻的表达功能。
-
-
谢慧
-
-
摘要:
随着国内修辞学的探索不断深入,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也日益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从语言学、美学、心理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以及教学6个角度对21世纪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进行整体考察与总结归纳,窥探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的特点,发现未来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重心亟待朝着多元化发展,研究视野及创新意识仍有待加强,从而有望推动国内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实现一个质的飞跃。
-
-
王希杰
-
-
摘要:
反语修辞格是逆向思维的产物。反语就是故意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表达者要求接受者当作反语修辞格来解读的是明反;表达者要求接受者当作真话来解读的,不让接受者当作反语修辞格来解读的,是暗反。反语的“语”指语言(话语),也可以是行为动作,还可以扩大到非语言的其他符号。扩大之后,相应地出现:修辞学的反语和符号学的反语。符号学反语的载体是非语言的其他符号。
-
-
王建伟;
高鸿瑞;
刘欢欢
-
-
摘要:
“修辞”这一手法是语言学范畴内的表现手法,其本义是修辞言论。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把服装、食物以及政治等一切人类社会的现象都视作语言,称其为“巨型语言”[1]。既然服装也是一种语言,那么语言学中的修辞这一手法同样适用于服装中。本文通过加法修辞、减法修辞、解构法修辞以及综合法修辞四种修辞手法,结合中国风格服装设计案例,具体分析其对应的修辞手法。在服装设计中的修辞以人为设计的主体,大多数设计师的本意是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塑造人的整体形象,当然也有部分设计师例外。而运用修辞学深入分析中国风格服饰,既可以加强国民文化自信,又可让国民更好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和创造力。
-
-
东方滢
-
-
摘要:
H5新闻建立在HTML5技术基础上,包含各种媒体元素,展示不同交互手法,是当下融媒体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H5新闻的内核中,处处流淌着修辞学的血液,可以有效推动传播过程的实现。本文以H5新闻为依托,以中国新闻奖相关获奖作品为实例,利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探讨修辞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各要素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总结归纳相应的传播策略,为新闻从业者制作融媒体新闻作品提供参考。
-
-
汪芏嘉
-
-
摘要:
在外国散文理论溯源的视域下,亚里士多德创作的《修辞学》站在古希腊散文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视野上,力求全面、系统地创立一套真正意义上的散文理论。现代散文的纯文学审美评价标准下中国化评价视角研究者时常只注意到亚氏散文观对作家主体性造成破坏的局限性,忽略了亚氏所倡的散文有与中古古代文章学暗合的承载社会大道的价值。回归亚氏在马其顿宫廷教学的历史情境,就可以看出他对散文文质的规约着力于拓展散文文体不被边缘化的生存空间,也给后世散文理论、散文创作留下了实用、客观的散文特质。
-
-
袁艾
-
-
摘要:
尝试突破沉默(“默”)与言说(“言”)二分的范式,以《晏子春秋》中关于“沉默”的功能与对待“沉默”的态度为例,全面深入早期中国的诸种“沉默”观。在西方的宗教和神学、语言学、传播学和文学等领域,“沉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学者们一致认为,“沉默”并不意味着言说的缺失并因此缺乏意义与目的,而是可以被视为某种具有文化基础的重要交流方式。然而,反观关于古代中国“沉默”观的研究,学界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讨论与早期道家相关的不言之教。通过探寻“沉默”在修辞、情感、政治和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研究“沉默”的功能。考察《晏子春秋》可知,“沉默”是在积极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方式上被使用的,意在说服、告知和激励对方。换句话说,“沉默”绝不是自然的和自发的。相反,人们有意使用和精心设计“沉默”,并在公开场合做出“沉默”之举,以资沟通、劝谏、批评,或揭示某些特定的主张。也就是说,“沉默”和言说一样具有辩论性,与语言一样具有主观性。最后,对“沉默”的认识与关注能够为解读其他早期中国的文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
WU Li-quan;
吴礼权
- 《“语言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修辞学学会2017年年会、中国蒙古语文学会2017年年会、全国第二届蒙古语修辞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修辞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古代它只是文学批评的附庸,并非独立的学科.修辞学在中国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则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初,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因素的影响,修辞学曾经是中国红极一时的显学.但后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修辞学的学科价值被忽视了,修辞学在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有所下降.其实,修辞学作为一门与文学、美学、心理学、语法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的多元性学科,在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认为,中文学科的文学教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离不开修辞学,语言教学更是离不开修辞学,甚至文献学教学、历史学教学也都离不开修辞学.至于在学生语言能力养成方面,修辞学的作用更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
-
-
黄一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由亚里士多德开启的西方修辞学传统,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质的转化.这其中,I.A.瑞恰慈的新修辞学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长久被学界忽视.瑞恰慈将修辞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重新定义修辞学,为修辞学和诗学的结合提供可能.打破本义的迷信,强调语境在发现意义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这种语义学研究思路被应用于修辞学的研究.他关于隐喻的观点代表了现代修辞学对隐喻问题的认识高度,将隐喻作为修辞学的核心,对隐喻的本质、运行机制和语义结构加以阐发,促成了"张力"范畴的形成,并在其过程中充分观照主体的心理结构,直接影响了新批评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对瑞恰慈新修辞学的研究与发掘,可以彰显瑞恰慈独立于英美新批评之文本中心的理论形态,其理论视野与建构方法也启示着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形态的多元建构.
-
-
陆洲
- 《法治思维与第五届全国法律修辞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提高立法的可接受性,可以从修辞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修辞学的运用可以被归纳为三个层次,即作为文字修饰技巧的修辞,作为说服手段的技艺层面的修辞以及作为沟通互动的修辞.法律的制定过程体现了一种沟通互动的修辞,法律文本体现了作为文字修饰技巧的修辞,而立法解释则体现了作为说服手段的修辞.
-
-
Dominique de Courcelles;
Dominique de Courcelles
- 《第二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
| 2013年
-
摘要:
亚力山大,看到大鱼向小鱼发起攻击,抓住他们,吞食他们.这个场景,使得亚历山大陷入了沉思这整个世界都如此沦陷和毁灭的.亚力山大国王,没有丝毫的恐惧,悠闲地审视着所有的鱼,这一景象让亚力山大充满了喜悦.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他的同伴们这边,并且对他们说:“ 如果我能回到那上面,回到我的支持者中,我将不会再经历任何的陷阱和在战争的失败”。哲学家柏格森特别注意到,从古希腊和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时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都需要寻求定义笑声,既不代表幽默也不代表讽刺的笑声,认为他们可以穿透大千世界的外观,以达到人的本质存在。在《亚历山大传奇》中,笑声是用于断言的方法:通过观察鱼亚力山大是“喜悦”的,通过观察他“笑”了。亚力山大大帝的笑声充满了清晰明智的意味;英雄具有讽刺世界与命运的意识。亚历山大的笑声是智者之笑,这个智者能发现其他人发现不了的事物并对自己的优越有着一定程度的意识。这里的笑可能是一种预见性的笑,一种可以解读相互残杀的鱼儿所表达的信息的笑。亚历山大的笑声是没有话语的信息,是他的领导力和智慧力的象征,是他的解读信号艺术的象征,标记着一个可能是模仿的认知过程的发生。修辞学上的笑声与生存的哲学交错,两者都不能接受局限于它所在的那一点。想要懂得生存,要通过敏感的、精神上的、变幻的经历,就像亚力山大对鱼的观察或蒙田对自己的观察。亚力山大要获得他的同伴的忠诚并不需要古典修辞学的论据,他懂得极其现代的语用学。但是在他征战结束,定居到巴比伦城时,在他作为君主开始憧憬一个无限大的帝国的时候,他死亡了。生活和统治,是要在生存过程中保持简单。亚历山大在印度的笑声在智者杨雄看来或许就是圣人的笑声。
-
-
任憑
- 《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就实践意义而言,"修辞转向"的方法论意味着建筑学首先向"狭义修辞学"的辞格研究回归;但就理论意义来说,"广义修辞学"才是奠定"修辞转向"在建筑学中关键地位的方法论.在此,必须厘清"修辞"与"语法"、"修辞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并藉此提出建筑学的"修辞语法五原则".
-
-
-
Jiang Zhenting;
姜珍婷
- 《“语言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修辞学学会2017年年会、中国蒙古语文学会2017年年会、全国第二届蒙古语修辞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修辞,作为一种积极的言语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之一种,无论是其组构要素,还是其运动过程无不处在一定的空间中,并受囿于空间.因此,不同的地域空间,因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其民众所持修辞理念、所用修辞方法、及因此而形成的修辞现象也会各有不同.修辞的地域性研构想即拟从空间角度,应用空间场域的批判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修辞的地域特征,探讨在地域及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修辞现象、修辞规律.
-
-
Jiang Zhenting;
姜珍婷
- 《“语言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修辞学学会2017年年会、中国蒙古语文学会2017年年会、全国第二届蒙古语修辞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修辞,作为一种积极的言语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之一种,无论是其组构要素,还是其运动过程无不处在一定的空间中,并受囿于空间.因此,不同的地域空间,因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其民众所持修辞理念、所用修辞方法、及因此而形成的修辞现象也会各有不同.修辞的地域性研构想即拟从空间角度,应用空间场域的批判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修辞的地域特征,探讨在地域及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修辞现象、修辞规律.
-
-
Jiang Zhenting;
姜珍婷
- 《“语言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修辞学学会2017年年会、中国蒙古语文学会2017年年会、全国第二届蒙古语修辞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修辞,作为一种积极的言语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之一种,无论是其组构要素,还是其运动过程无不处在一定的空间中,并受囿于空间.因此,不同的地域空间,因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其民众所持修辞理念、所用修辞方法、及因此而形成的修辞现象也会各有不同.修辞的地域性研构想即拟从空间角度,应用空间场域的批判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修辞的地域特征,探讨在地域及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修辞现象、修辞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