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圣人

圣人

圣人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26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3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113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中国天主教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儒学与犹太——基督文化比较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圣人的相关文献由2156位作者贡献,包括小易、肖亮升、刘燕敏等。

圣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3 占比:99.9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8%

总计:2605篇

圣人—发文趋势图

圣人

-研究学者

  • 小易
  • 肖亮升
  • 刘燕敏
  • 孔德
  • 刘泽华
  • 佚名
  • 刘同沫
  • 周国平
  • 夏海
  • 姜国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南一鹏
    • 摘要: 圣人影响千秋,伟人功在当代。无圣人,心无依归;无伟人,生无依托。一百二十年前的中国正处于外患频仍、列强环伺、民族存亡危在旦夕的时刻。正如古人所言“无敌国外患者,恒亡”,国际形势的险恶与西方的霸凌行径打碎了国人的迷梦,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 摘要: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译文】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 李东昊
    • 摘要: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道德及他人应尽责任与义务的衡量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体行为被现代媒体不断放大,社会中的道德绑架现象层出不穷,且始终难以避免。在以人文主义和实用理性为根本特质的中华文化中,自其源始便将价值关切聚焦于人本身,以不同的理论方式表达自己的人文关怀。因此,文章以道德绑架为主要切入点,以传统人格修养论中的君子思想为视角,对君子思想的现代价值进行挖掘,对被道德绑架的主体、施事方及第三方大众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道德绑架问题的化解提供可行路径。
    • 冯和一; 胡杰
    • 摘要: 柳开为宋初道统传承人,其高举接续儒家道统的旗帜,以韩愈为标杆自觉担负起传承圣人之道的重任,为弘扬圣人之道开拓出一片天地。在韩愈道统谱系的基础上,柳开创建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荀、扬、王、韩、柳(开)的道统统绪,构建尊“荀”褒“扬”、从师学道、开古圣贤之道于时、复古尊儒、去夷即雅等具有鲜明特色的道统思想。受柳开道统思想影响,孙复、石介建构其道统思想,对朱熹确立道的传授系统,把道的起源向前推移、推广道统统绪起着重要的引领、借鉴作用,因而受到朱熹的推崇。这从侧面说明,在宋初的道统传承中,柳开的功绩在诸儒之前,并对其之后道的传授、推崇儒家正统地位、建构道统思想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先导效应,足以在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张齐
    • 摘要: “圣人”是《周易》中重要的人格概念,但其内涵尚有待进一步辨析,而且“圣人”与“大人”“君子”概念存在颇多纠葛。如果借助“作为理念的圣人”和“作为典型的圣人”的划分标准,则可使《周易》中“圣人”内涵得到清晰呈现,也可由此发现“圣人”与“大人”进行互释的可能性。另外,借助“德福圆融”这一标准,亦可使“圣人”与“君子”的异同得到清晰判别。
    • 邵明慧
    • 摘要: 王阳明其人在中国古代史上较为知名,被誉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心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有比较大的影响。《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言语的重要著作,这些言语记录可以直观地反映王阳明的思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圣人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看似独立,实际却通过不同维度上的一以贯之构成了自成一体的理论系统。
    • 王闻文
    • 摘要: 《拔本塞源论》作为王阳明晚年的重要著述之一,其包含了“万物一体”“圣人之学”“理欲之辩”等重要思想。而其中对理欲关系的阐释更是切中与精练,这不仅体现在他把理欲关系与其他思想结合在一起论述,从而更加通透地阐释了这一学说,既区别于程朱理学所言之理欲的内涵,又从心学的层面对其进行新的赋义;而且更可以从中窥见理欲关系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即理欲关系作为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贯穿于其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之中,并统摄这些思想。继而由对“理欲”关系的立与破,一方面阐发其心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导归圣人之境,以承继儒家道统。
    • 王洪艳
    •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百姓不仅生活拮据,内心也饱受煎熬,都在寻找心灵的安慰剂。尤其肿瘤患者,“身心”被疫毒、癌毒“双伤”,内心无助的他们更渴望成为“六根清净”的人。“六根清净”,则内心笃定,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可长生久视。“人人皆可成圣人,人人皆难成圣人”,如何从一个心烦意乱、盲目防治、“六根不净”的常人.
    • 刘艳
    • 摘要: 王阳明以“良知”为基础,主张满街人都是圣人,从静态与动态的存在形式赋予良知天理、天道的内涵,又从现实的角度以“是非之心”来阐释良知先天所具有的辨善恶、明是非的能力,人人都是潜在圣人。在王阳明的思想中,先天良知是成圣之本,后天致良知才是成就圣人的现实途径。致良知一方面指的是要达到对本然之良知的自觉;另一方面指以良知而行。作为一种成圣工夫,致良知不离于见闻,也不泥于见闻,既是潜在圣人转化为现成圣人的途径,又是现成圣人维持圣人气象的根本。王阳明强调后天的主观努力是致良知的关键,圣人是“可学而至”的。王阳明所理解的圣人并非完美之人,而是在生活中追求天理、不断磨练的现实的人。
    • 刘大卫
    • 摘要: 理想人格之境是儒家内在仁义求索和外在德性践履的终极追求。当今,学校教育的缺位及人格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志”不明、“气”不足。以孟子“志气观”为借鉴,注重个人之“志”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的正确引导,推进动心忍性的人格教育氛围的积极培育,实现人格教育、善性教育目标的理性回归,对当今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有重要的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