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家

道家

道家的相关文献在1941年到2022年内共计52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91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46篇;相关期刊1868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2011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乡村生态休闲养生文化研讨会、第二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等;道家的相关文献由4730位作者贡献,包括孔令宏、高旭、那薇等。

道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91 占比:97.77%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1.34%

专利文献>

论文:46 占比:0.88%

总计:5207篇

道家—发文趋势图

道家

-研究学者

  • 孔令宏
  • 高旭
  • 那薇
  • 李霞
  • 许建良
  • 王婧
  • 吕爱民
  • 萧志才
  • 吕锡琛
  • 张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臧守虎; 徐胤聪
    • 摘要: 基于《内经》、道家、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融合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理论与本土现象学资源对《内经》“情-志”予以分析阐发。《内经》、道家的“情”“志”分别对等于海德格尔“遮蔽”“去蔽”状态的情绪。就情、志为一而言,情志是生命真实活动内隐与外显状态的统一;就情、志为二而言,《内经》、道家之“情”处于本原性地位,是“志”的上位概念;“志”源于“情”、属于“情”,是“情”的下位概念。那种将“情”置于“志”范畴之下,而以“志”作为中医心理学重要概念的观点值得商榷。
    • 陈晨; 张彬
    • 摘要: [研究意义]服饰观念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形而上者。服饰观念的对立与儒、道思想文化的差异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儒、道思想文化与服饰观念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方法]文章以思想文化史结合服饰史的跨学科视角,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文化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折射出两家对服饰文化理解的差异,并探讨两家服饰观念的对立。[研究结果与结论]进而得出儒家重礼制,旨在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中强调外在地表现形式,认为服饰应“辨贵贱,明等威”;道家着眼于个性生命的自在随意,崇尚自然形态,认为服饰对人身的遮掩形同对人心的遮蔽。由此可见,儒、道服饰观念的对立受到两家思想文化的直接影响。
    • 余贝贝
    • 摘要: 陶渊明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拥有了存在主义的身份,然其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之间的根本不同暴露出了这一命题的局限性。事实上,正是陶渊明隐逸形象的接受、晚清以来对陶渊明的强制性阐释、道家的文化渊源造就了这一现象。陶渊明作为魏晋之人内心很苦,但被晚清以来的知识分子以西释中地解读为飘逸出尘的道家隐士,凭此和海德格尔的本己本真相提,这本质上体现了中国文论“失语症”。陶渊明和海德格尔共同吸收的道家天人观造成了两者的形似,但陶渊明汲取儒家强调人之作用的天人观、海德格尔继承希伯来的神性精神是两者之间“神不似”的关键。
    • 王淑苹
    • 摘要: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从小不仅接触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而且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向往,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为人所忽视的道家思想。本文沿着林语堂的思想演变轨迹,并围绕他在《京华烟云》中对婚姻、个体生存方面的哲学阐释来透视他的道家生存哲学,即在悲剧的现实中如何获得生命及人生的喜剧性的超越,并推衍出"参儒于道"的个体生存方式。
    • 祝帅
    • 摘要: “道”在中国思想范畴中是一个带有某些普遍性的主题。先秦的很多思想家都不可避免地谈到了“道”,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道”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可谓“各道其道”。本文所讨论的道,乃是道家之“道”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启示。即便在道家内部,“道”字也很难有确定的意义,因而本文把取材的范围设定为以老子和庄子为中心,联系到此后受他们二人影响较大的玄学和艺术理论和与道教有关的某些形象的因素,试图从前人身上找到一些能够藉以解决今天的设计创作问题的智慧。
    • 杨国荣
    • 摘要: 老子哲学中的道既是存在之本,也以存在的方式为内涵。对老子而言,道是超越感性的存在,无法用感知的方式去把握;它混而为一,以自身作为原因,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构成了万事万物终极的根源。道同时又表现为智慧所追求的对象。老子区分了“为学”与“为道”。“为学”涉及经验知识的积累过程,“为道”则近于智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道既是世界的本源和智慧追求的对象,又具有价值的意义。从价值的层面看,道以“法自然”为原则。在实践的层面上,“道法自然”以“为无为”为内涵,后者意味着行为过程中合目的与合法则的统一。从形而上的层面看,老子既关注人之外的对象,也注意人自身的存在,“域中有四大”之说即体现了这一特点。基于“尊道贵德”的观念,老子对普遍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作了双重确认。以道为原则,老子又注重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把握,并一再地对偏离“道”的行为提出批评和责难。同时,老子提出“不争”的原则,以此作为达到秩序的前提。以上看法从不同方面展现了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思想。
    • 梁沛好
    • 摘要: 由闽入粤港澳三地并影响深远的妈祖文化,形成一种典型的“在地化”文化,其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幸福感方面的思想精髓,深刻地影响和引领湾区女性的幸福心理。妈祖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女性典范,在她身上集中地展示出中华民族的美德,包括儒家之德、道家之德和佛家之德,她的一生充分体现出对儒道佛三家的德福观的整体、灵活的把握,以及高境界幸福感的追求,这为湾区女性破解当今令人困惑和费解同时又亟待解决的“幸福难题”,追求和创造真正的幸福,提升幸福指数提供了可行性的模式和策略。
    • 胡忠舒
    • 摘要: 慧能禅宗思想的发展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老子在其著作中多次描写了"有"与"无"思想,慧能禅宗的心性论思想也对"有"与"无"有不同程度上的吸收与发展,从而体现了道禅二者的相似性。因而,从"有"与"无"的角度来比较道家与禅宗的异同,对深入了解两者的思想旨趣是不无裨益的。
    • 周敏华; 周美华
    • 摘要: “绝学无忧”是《道德经》中一再标榜的涤除玄览之方,也是令人得返璞归真,复归于婴孩的最至要根基。为清楚辨析“圣”“俗”之别,老子特以“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概括两者境界之殊异。在“道”中的必“昏昏、闷闷”;离道后才迈向“昭昭、察察”。离道的结局是“出生入死”;只有在“道”中,才能“蔽而新成”。
    • 华媛媛; 姜缘辰
    • 摘要: 本文分析苗建时(James Miller)的道学著述,梳理其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学术理路和20世纪以来西方生态领域的“道家热”,以此来阐发苗建时汉学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研究认为,苗建时从渗透、修身和整体繁荣三个角度将道家思想纳入其生态研究,推翻东方主义的传统汉学视域,以道家思想为反现代性、发展可持续的武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了“新汉学”的建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