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
道家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0年内共计39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65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35篇;相关期刊1580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2011中国武义·国际养生旅游高峰论坛暨乡村生态休闲养生文化研讨会、第二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等;道家的相关文献由367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旭、孔令宏、李霞等。
道家
-研究学者
- 高旭
- 孔令宏
- 李霞
- 许建良
- 王婧
- 那薇
- 萧志才
- 张运华
- 梅珍生
- 傅佩荣
- 吕锡琛
- 张谷
- 刘玮玮
- 张京华
- 施保国
- 渊默
- 罗安宪
- 陆建华
- 陈炎
- 黄钊
- 佚名
- 刘峻杉
- 商原李刚
- 奚亚丽
- 曹峰
- 王效峰
- 秦跃宇
- 詹石窗
- 谢清果
- 谭宝刚
- 刘小平
- 吕有云
- 宋辉
- 张尚仁
- 李远国
- 杜宗才
- 欧阳慧
- 涂阳军
- 肖小军
- 蔡觉敏
- 陈霞
- 骄阳
- 高峰
- 于真
- 何忠盛
- 兰国汝
- 刘固盛
- 刘绥滨
- 卢毅
- 吕文明
-
-
王保国;
王淏
- 《中州学刊》
| 2020年
-
摘要:
《列子》真伪之辨历千百年,主伪、主亦真亦伪、主真,各言其是,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定论.长期以来真伪论争几乎成了《列子》研究的唯一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列子》思想及其价值的探讨,这对一部古籍来说是不公平的.《列子》真伪的不确定不能成为认识《列子》的绊脚石,我们应该在《列子》真伪梳理的基础上,甚至可以尝试在《列子》作为道家著述的基础上,对列子其人、《列子》其书、列子学派思想及其学术地位形成一个基础共识和基本定位,以便推动《列子》研究的深化.
-
-
-
-
-
-
-
-
-
-
-
周耀群
- 《辽宁铁刹山“道教·中国”养生文化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当前,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健康素质,延长人类寿命已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及医生从事医疗工作的主要任务,而且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进而延年益寿,长生久视呢?作者认为最基本的路径就是"尊道贵德",践行黄老之学,学会应用中国特有的道家养生文化、理念和方法,表里相济,性命双修,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追求身体、精神、心理、生理、道德诸方面的完全健康,做到生得优、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在健康养生学上,道家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主张一切事物都当顺应自然去发展,不从外界加以干扰,即“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在道家养生思想影响下,祖国医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养生学科。另外,一年四季中,人要保持生理健康,还需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乃至气温、气压和湿度等相适应。只有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人类才能获得健康和长寿的身体。
-
-
毕焕洲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男科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追求性的自然本性:儒家在观念上以"中庸"宽待性,在行为上以"礼"规范性.道家的自然之"性"与儒家的伦理之"性"为中国性观念之源,二者的交融,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性观念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性观念的重要要素.
-
-
-
李旭阳
- 《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从"无为"入手的,并由政治融入生活,从政治层面进入到自然生态层面.由此可以说这种政治主张是一种生态理性的思维模式,而其最后所达人类之理想生活,从某种意义上与今天提出的"美丽中国"的概念相契合.对于生态文明,不应简单地做出表面化的工程,不应是刻意而为之,而是实现其真正的回归,实现生态理性下的呈现之美的真正实现。它可以使得一切以其本真呈现,并将主体与万物融入其中融为一体,达到呈现之美的最高境界。这是美的理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是美的呈现,并实现美的真理性存在,是“美丽中国”的一条可能通路,也是对人类理想生活的回答。
-
-
卢勇前
- 《第十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家重要的养生经典,为玄门早晚功课必诵经文.《清静经》的讲述者站在道的高度,论述了自然宇宙的生成、众生失德离道的根源、入道得道的标准和修道行持的方法.《清静经》篇幅短小,言简意赅,语义浅近,内涵极深,可以说是《道德经》的简化版或者姊妹篇.下面,笔者从《清静经》中整理出大道修持的思想和方法,并展开必要的论述.
-
-
陈多闻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思想:道家生态哲学主要体现在道法自然的技术存在阐释、有而不用的技术理性主义和技归复艺的技术审美情趣;儒家生态哲学主要有是天人合一的技术价值理想、以时取物的技术控制理念和仁民爱物的技术伦理情怀.这些生态智慧给这样一种启迪: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技术,生态文明的建构更离不开技术,但人类对技术的使用必须首先遵循事物生长规律,回复理性.
-
-
Zhao Yu;
赵玉
- 《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素朴的有机整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且在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中表现突出.但两家在有机整体论的逻辑建构方面,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几乎是走着截然相反的逻辑路线:道家首先立足于宏观的"道",走的是由整体到个体的逻辑路线,即"道→阴阳→自然万物(包括人)";儒家则首先立足于微观的人类个体,走的则是由个体到整体的逻辑路线,即"个人→家→国→天下".道家从宇宙本体论出发,主要着眼于物质世界本身的演化过程;儒家则从人类伦理学出发,注重的是人类个体的伦理修为过程,并最终实现伦理观念的本体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论道家还是儒家,在这种貌似主观猜测的逻辑推理背后,都包含着某种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观念相契合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当代生态伦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
-
-
-
向国富
- 《第七届中华养生健康国际论坛》
| 2013年
-
摘要:
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道在重养生,儒在重养神、佛在重养心观念由于缺乏现代文化科技术语的论证和支持,长期视为"东方神秘主义"范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上下求索,东西文化科技的交融互补,近三十年的"人体潜能"实验,笔者提出如下新理念,实验证明,诸多人的多神奇现象当经过相当严格地长期"修炼"后,有可能重复出现。如思维静功中有盘脚腾空现象,当全身失重后可漂浮移动。不过应该着重指出,由于人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满足某神奇现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很难重复,因而神奇现象重复机率差,尽管如此,它们存在性不可否认。细胞新陈代谢时会辐射出多种属性的肉眼无法分辨的分散场物,其实传统的"经络"就是体内多种介质媒体的等效不等质的传输系统。"经"类似植物的"茎",竖向分布,如七经八脉。"络"表示各个方向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的传输之意,当今的"网络"概念就是此意。中国道家把整个宇际空间名为太虚,虚是相对于实而言,不是没有散态物系存在,而是看不见的散态场物不影响实体的自由运行。要神奇的辐射自由自在不受干扰的回到太虚空间是生命现象的重要一环,如果身居钢筋、水泥、化工涂料、放射性石材、潮湿、阴暗、霉腐、阳光少、不通风、空调、过热等不良环境会破坏人体的正常新阵代谢,不利于养生。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生命能力脆弱,经不起外界干扰的长时间作用。太虚空间的物运动肉眼虽然看不见,它们仍然遵循道的规律原则,自有自身的规律。万事万物无不是特定的规律,"道主沉浮"。道家认为不同的规律就产生了不同的事物,事者时间过程,物者空间存在。对不同规律的称谓就是对事物的命名,太虚中存在多种多样的物系,它们既渺小,又无形,常用"无"来表示,相对于有形的物系,常用"有"来表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与无相互转化,有形的分化成无形,无形又可组合成有形。生命现象就是典型例子。无中生有或从无到有,不仅论述无形的物能生成有形的物,也可理解成,从没有某种规律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规律;无道变有道,无名变有名或有名变无名,有道变无道。真乃是生生为之易,而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