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
中国设计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3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一般工业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5630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文艺生活·文海艺苑、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设计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4年全国工业设计教学研讨会等;中国设计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霹雳、Chris、罗杰等。
中国设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5630篇
占比:99.56%
总计:116143篇
中国设计
-研究学者
- 霹雳
- Chris
- 罗杰
- 张凡
- Xiaokun
- Linan
- 阿潘
- 刘佳悦
- 刘峰
- 吕杨
- 祝帅
- 金然
- 刘萍
- 索菁
- 周静
- 朱铭
- 李若辰
- 林存真
- 潘钟鸣
- 王丽娟
- 王敏
- 瑞雪
- 许海玉
- 赖松
- 黄梦斯
- 于晓童
- 代红阳
- 倪强
- 冯明兵
- 刘轶楠
- 叶琪
- 吴潼
- 周之毅
- 周美霞
- 孙侠
- 孙煜
- 季荆菁
- 宋新温
- 张冉冉
- 彭彦
- 彭泽勇
- 徐恺
- 徐贝蕾
- 本刊编辑部
- 朱冬熳
- 朱小杰
- 朱碧薇
- 李元帅
- 李涛
- 李立新
-
-
王敏
-
-
摘要:
对1949—2021年期间中国设计伴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的引导进行总体回顾,通过文献考证与数据分析的方式,对3个主要阶段的设计成就和变化进行梳理。主要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对中国设计在70余年里的学习借鉴、自主探索、产业融合、社会贡献和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进行发掘整理,尤其关注不同经济模式下设计的特点。意义在于立足中国本土设计问题和情境,加强理论研究与探讨,不断提升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活力,并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创新服务。
-
-
祝帅
-
-
摘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接受,儒家逐步确立了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正典”地位。但应该承认,我们对于儒家的接受并不是不加批判全盘照搬的。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而儒家思想恰恰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社会学科范畴之内的,在今天明显已经失去积极的意义(比如一些封建宗法),对此当然不能过分坚持,否定发展。因此,对于当今海外的“新儒家”的一些做法,可以欣赏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但必须承认那只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英心态,从社会学的眼光看,的确过于保守,不利于文化的创造,特别是不能适应于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本文希望区分出儒家思想中具有时代性和永恒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对其已没有价值的社会伦理思想自觉进行发展的同时,对其永恒的东西进行一种当代的阐释。
-
-
祝帅
-
-
摘要:
“道”在中国思想范畴中是一个带有某些普遍性的主题。先秦的很多思想家都不可避免地谈到了“道”,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道”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可谓“各道其道”。本文所讨论的道,乃是道家之“道”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启示。即便在道家内部,“道”字也很难有确定的意义,因而本文把取材的范围设定为以老子和庄子为中心,联系到此后受他们二人影响较大的玄学和艺术理论和与道教有关的某些形象的因素,试图从前人身上找到一些能够藉以解决今天的设计创作问题的智慧。
-
-
刘志斌;
崔灿
-
-
摘要:
为减少担架产品在转运伤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二次伤害,并使担架产品在救援过程中实现更安全、便捷、稳定的救援的功能。从“被中香炉”中提炼出传统造物智慧—三轴平衡原理,并结合现代信息以及控制技术将传统的纯机械结构转化成体量更小结构更简单的电控三轴模块。利用三轴平衡原理可以加强担架在救援过程中的安全性。该方法使得担架更加合理安全,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设计脱离“符号化”的运用,也为设计从“中国样式”到“中国方式”的转变提供新思路。
-
-
徐懿
-
-
摘要:
借鉴国内外相近学科的教学经验,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装展示设计课程进行思政化改造,构建了“1234”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服装展示设计课程的兴趣,更好地发挥了课程思政的以德育人、以美化人功能,为本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思路启发和实践示范。
-
-
安建鹏
-
-
摘要:
黄金自古至今都是财富的象征。中国古代的金匠善于用复杂的金工制作精美绝伦的黄金首饰,将亭台楼阁、山川人物、花鸟瑞兽精炼于方寸之地。朝代更迭,大浪淘沙,几千年岁月的沉淀留下了一批又一批设计风格与制作工艺截然不同却又一脉相承的黄金首饰。或华丽或素雅或繁重或轻巧,以小见大,可从中略窥历代审美之风尚。
-
-
武佩元
-
-
摘要:
中国是历史悠久且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其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先进的古代科学技术也不断转化为物质与精神的宝贵财富,无论是远古时期还是明清时期的设计,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点,也创造了曾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本文基于中国设计艺术史叙述方式以及设计艺术概念,剖析中国设计的根源及其思想变化,同时阐述了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等历史背景,并通过对中西方设计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中国设计的现状,进一步探寻中国设计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影响力的探讨分析,致力于让中国设计找到一条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转译通道,将中国的设计文化、思想及理念更好地传达给西方国家,将中国的设计更好地推向世界。
-
-
席朝月
-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经济复苏促进了日本设计的发展,日本开始模仿西方设计建立自己的设计体系,这一举措也加速了日本设计的发展。日本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和国际设计大师原研哉,他的设计理念代表了日本设计。1982年,原研哉开始从事平面设计,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备受瞩目的平面设计大师。他将民族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加以运用,同时又将东方的禅宗哲学应用到设计中,提倡简单设计。许多设计者都对原研哉设计原则有着高度评价,如简单性、空虚性和重新设计。研究原研哉的设计思想,可以对日本设计有一个新的认识,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王雅兴
-
-
摘要:
日本的生活品牌MUJI(无印良品)在全世界受到欢迎.Kenya Hara(原研哉)是日本的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担任MUJI的设计总监.他主张要使设计看上去空空如也,希望人们能够接受不同的文化,并将理想的生活寄托到品牌中.MUJI既不拥护西式品牌中个性的部分,也不主张特定的审美标准.他希望消费者具有"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强调人们真正的幸福就是强调对人性的约束和控制.
-
-
王雅兴
-
-
摘要:
日本的生活品牌MUJI(无印良品)在全世界受到欢迎。Kenya Hara(原研哉)是日本的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担任MUJI的设计总监。他主张要使设计看上去空空如也,希望人们能够接受不同的文化,并将理想的生活寄托到品牌中。MUJI既不拥护西式品牌中个性的部分,也不主张特定的审美标准。他希望消费者具有"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强调人们真正的幸福就是强调对人性的约束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