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辽宁铁刹山“道教·中国”养生文化论坛
辽宁铁刹山“道教·中国”养生文化论坛

辽宁铁刹山“道教·中国”养生文化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辽宁本溪
  • 出版时间: 2015-07

主办单位:辽宁省道教协会

会议文集:辽宁铁刹山“道教·中国”养生文化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要探寻中国的生命之道或生活之道,从一个个案开始.这里所说的"生命之道",首先是指肉体生命,指如何对待和关照自己的肉体生命,如何对待和关照自己的身体,如何对待生老病死,肉体生命的寿数以及身体生活的质量.而在这种实际态度中,自然还是可以体现出一种如何看待入的整个生命,包括人与自然、他人、社会和超越存在关系的精神的.而这里所说的"个案",则是想比较一下中国和法国的现代思想家,主要是20世纪,尤其是下半叶以来哲学型思想家的寿数.当然,最根本的可能还是中西基本的“生命之道”。中国之道,道法自然;西方之道,道尚竞争。中国思想不那么追求彻底和无限,可能将因此丧失一些思想的成果,但在生命上却有所得。西方思想追求竞争甚至斗争,常常将理论或实践推到极致,会产生一些可观的成果乃至“奇迹”,但是也可能给个人和社会,甚至更有可能给异邦的社会带来一些可怖的灾难。的确,思想的影响长远并不以寿命的长短为标准,其创造性的有无和大小更不是以寿命长短为准。也很难说生命的最高目的,更不要说唯一的目的就是长寿。但是,让生命能自然而然地享其天年,也是生命之为生命的一个本义,而且这也是“生命之道”精神的一个表征,这种精神如果还能渗透到社会,影响到众人、则善莫大焉。
  • 摘要:大健康是根据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围绕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它追求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确的健康消费等.它的范畴涉及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也涉及到各类组织为满足社会的健康需求所采取的行动.应运而生,大健康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近些年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与传统健康产业相比,提供的不单是产品,还有健康生活的解决方案.养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道教继承此传统,成为热爱生命、追求长生的宗教。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道教通过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生活的深刻观察和长期修炼实践,不仅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重大命题,认为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而且提出了“自然养生”、“清净养生”、“以德养生”、“以气养生”等理念,总结出静功与动功相结合,内养与外炼相配合的一系列养生方法。把“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作为养生防病的前提,形成融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行为治疗、信仰治疗为一体的综合式医学模式。并且以“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作为养生防病的核心,以精充、气定、神旺作为养生防病基础,摸索出种类繁多、涵盖极广,包括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行之有效的道教养生术。
  • 摘要:当前,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健康素质,延长人类寿命已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及医生从事医疗工作的主要任务,而且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进而延年益寿,长生久视呢?作者认为最基本的路径就是"尊道贵德",践行黄老之学,学会应用中国特有的道家养生文化、理念和方法,表里相济,性命双修,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追求身体、精神、心理、生理、道德诸方面的完全健康,做到生得优、活得长、病得晚、走得安,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在健康养生学上,道家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主张一切事物都当顺应自然去发展,不从外界加以干扰,即“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在道家养生思想影响下,祖国医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养生学科。另外,一年四季中,人要保持生理健康,还需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乃至气温、气压和湿度等相适应。只有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人类才能获得健康和长寿的身体。
  • 摘要:"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的座右铭.体质,是指身体的基本素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养护决定。先天我们无法选择,后天可以通过悉心调养去改变。体质好,身体健康,就不容易生病;体质弱,就多病。体质平和乃健康之源,体质偏颇为百病之因。养生之道包括 第一,修身养性,形神合一。第二,顺应四时,养正辟邪。第三,强身健体,动静相宜。第四,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第五,调节情志,乐观豁达。
  • 摘要:道家、道教的养生思想源远流长,唐代道士成玄英的养生思想独具一格,他的重玄学吸取了印度佛教中观学的部分思想,在《道德经义疏》中,通过对《道德经》的注释,阐发了重玄学的养生思想.他强调得道之人应该是超越生死,而并非传统道教的肉体长生思想."行愿具足,内外道圆,理当不死不生,无夭无寿,而今言死而不亡寿者,欲明死而不死、不寿而寿也.应身迁谢,名之为死,圣体常在,义说为寿."肉体长生不是圣人所追求的目标。在成玄英看来,养生不可执著于身体,而是重在心灵的净化。当然成玄英也并不否定传统养生的相对意义。他所强调的是传统道家的清静无为与谦卑处下的养生精神,而不刻意关注生理上的变化。他的这种思想无疑是传统道家、道教的精神。成玄英这里无疑继承了老子的反本归根的思想,强调“然喜饰之情,皆非真性也。”在成玄英看来,道体(境)与智慧(智)不可分离。《道德经》尤其强调柔弱处下保全养生的意义。成玄英在重玄学的立场上,阐发了道教的养生思想。他吸收了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强调肉体长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养生也不执著于生理的变化,而是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与道合一的原则。
  • 摘要:《功法十三步》是道家养生的重要典籍之一,由十三段口诀组成.口诀由三言、七言两种句子组成,合辙押韵,文字通顺,便于记忆.本文将从句式、韵辙等方面入手,对《功法十三步》.的法诀进行格律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研究道家养生理论与实践,对于加深理解与记忆法诀,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分析中,首先考察其句数和字数,然后考察其首句是否入韵,所属韵辙及其物理属性和情感属性,同韵到底或中途换韵.
  • 摘要:今天,就来讲一讲《道德真经》中尊道贵德与健康养生的关系.尊道贵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之一,大家现在出门都要讲文明,讲道德,其根源就在于《道德真经》。其实,道德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描述出来的道并非老君爷所传授的道,所以老君爷才会在《道德真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也是道理,亦即天理、真理。道10种属性,分别是:虚无、自然、清静、无为、朴素、纯粹、平易、恬淡、柔弱、不争。它们不仅是道的属性,也是德的体现。在具体养生方面,应该怎样去尊道贵德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这是从身体的健康养生方面来阐释尊道贵德,现在再从整个社会乃至于天地来谈一谈。就社会而言,人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分子,哪怕是出家老道也还是在这个社会之中。既然生存在这个社会之就一定要有人际交往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什么?还是尊道贵德。
  • 摘要:人们即然皈入了玄门,就要重视修道和养德,要以“道”和“德”为根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积德累功,提高自我修养,要有良好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与外在的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人要想修行、健康长寿,必须用谦虚的心态学习圣人的经典,那里是黄金屋,颜如玉,是医治人们疾病的良药。中医讲百病由心生,病是由喜、怒、哀、乐、悲、恐、惊而得,及时找出病因并拔出和化解。人们今天皈入了玄门,理解了尊道贵德,健康养生就要遵守道法,积德累功,修已度人,利益众生所达成新的共识,树立新的目标,要道心不二,做到无为而无不为,通过学习和实践传播,弘扬道教文化,以道为体,以法为自然,以德为用,立德立言,以我行善,感人行善,把道家的光发扬出去,把道家的养生之道推广开来,以养神与养形、养德相结合,维护身心健康,使身心不受损害,让人们懂得并做到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修道养德。
  • 摘要: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建设生态文明看做是关系民族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一项有利当代,造福后代的根本性举措.要实现全民健康,就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扎实落实这一决定精神,对大自然保持珍惜和爱惜的心态,适度使用自然,不让其遭受破坏,就像母子一样亲密和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我国古代先哲早就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这次举办“尊道贵德,健康养生”论坛活动,其意义不但超出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意义,是从更大范围、从根本上研究解决人类健康生存的问题。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模范实践者,在全社会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为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作出道家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 摘要:中国的道教以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作为修道的最高目标,是世界上唯一将实现长生作为主要修行目的和内容的宗教.其在追求长生久视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道家文化,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养生思想的内容.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医疗手段日益先进。但是,能及时发现疾病是一码事,对症治疗又是一码事。中国有句老话“百病还需百药医”,“百药治百病”。直到目前,中国没有,世界上也没有一种能诊治百病的仙丹妙药。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研究探讨铁刹山的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对于解除人们的身心疾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人们应该充分利用铁刹山这一难得的养生处所,在现实生活中大力普及道教养生知识,使人们懂得道教养生智慧,学习道教养生方法,自觉遵循自然养生规律,渐次达到“天人合一”这一道教养生的最高境界,为促进人们的生命健康作出贡献。
  • 摘要: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道教养生文化中,注重环境养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所谓环境养生,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中国历来有"深山探古刹,平川见佛堂"之说.纵观道教官观的建筑,大多修建在山清水秀、草木丰盛的之地.越是人迹罕至,山势险峻的地方,越是道观修建得多的地方,道门中人通常称之为"洞天福地","洞天福地"也被誉为"人间仙境".现代社会,人们在强烈的物质欲望驱使下,无节制的对大自然资源进行索取,导致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森林锐减,河流污染,空气变坏,物种减少,继而对人的身心健康增加了许多危害。人类应该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对人身健康的作用,共同为建设美好生存、生活坏境作出不懈努力。
  • 摘要: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有其长期发展的历史.它经汉魏西晋南北朝的开创时期,到隋唐宋元更加兴盛和发展.特别是在唐宋时代,曾一度几乎成了国教,它和封建政权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的重要精神支柱,直到明中叶以后,才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而逐渐走向衰落.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儒学和外来的各种宗教尤其是和佛教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具有浓厚的华夏民族思想和文化特色.它和世界的三大宗教一样,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农民运动等,都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重点探讨道教在本溪铁刹山和东北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旨在对道教研究工作包括尊道贵德健康养生提供一些参考。
  • 摘要:人得病主要有三大原因:外因、内因和遗传。近年来,中医大家们提出了“病灶与症候分割反映疾病本质”的观点。症候的概念就是所说的“象”、征兆。症候是体内复杂的微观的动态反映,微观的复杂变化决定着病灶的形成和发展;大部分疾病在没有形成病灶之前,就有了中医可以诊视的症候,这时寻根治疗恰到好处。违背自然是疾病的根源。当代人怪病之多,是人类生存史上所罕见的。“天人合一”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讲的是人要效法天地。按全息论的观点,人是天的细胞,人与天地息息相通。但现代人随着理性文明的发展,逐渐远离了自然,原本能够与天相沟通的功能已经退化,开放的心身转化为封闭状态。人体有两大主要供给系统:第一是血管系统,运送水和营养;第二是经络系统,运送宇宙真气。两大系统一阴一阳,形影不离,相互交变,共同维持着人的生命。中医是易医,讲阴阳整体观,既讲血养,又讲气养,常以气血一并论之。关于经络的发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那时候称中医为医道,与道学密不可分,经络的发现是道家的“反观内照”的成果。
  • 摘要:本文试就从"虚无至道",即性命双修内丹学的角度探讨人体生命科学的奥秘.在道家文化中,性命双修内丹学又是道家文化的精髓,凝结着对生命科学认知的最高成就,是可以与西方科技文明媲美的又一个人类智慧结晶。千古以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也是道家文化滋养炎黄子孙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道家文化兴邦强国,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真总结道家思想文化,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史为鉴,为当今的国家建设、人民幸福安康而献计献策。以习主席为榜样,认真学习道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弘扬传承“接地气”,修己莫要只清为。
  • 摘要:道家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著作浩如烟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和"内外兼修"."道法自然"有两层涵义,其一,遵循自然法则,"天人合一".本文以社会实践为根据,解释什么是"天人合一",如何理解"天人相应"即道家的"外修功".其二,遵循生命法则,"生而勿杀""予而勿夺".本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解释生命自身的规律,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精神内守,气血调达,阴阳平衡,即道家的"内丹养生"功.
  • 摘要: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也给健康提出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医学工作者也在这一新的健康定义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大量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虽然有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热量饮食和喜坐好静的生活方式,使身体能量过剩,代谢紊乱,故又称为生活方式疾病.减少和控制能量过剩有效的方法不是依靠药物,而是靠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所以,吃动两平衡才是维护健康的法宝.道教在养生方面创立了系统的理论,拥有庞大的养生体系。因此,在现代的养生之路上,依然是诸多人遵循的健康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点讨论道教养生对现代养生饮食和运动方面的现实意义。总之,在现代养生方法中,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吃动两平衡,需要遵循科学的养生理念。传统的道教养生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其养生内涵无疑对现代养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古语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易经》)。即事物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不同的意义。道教的养生文化虽博大精深,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其意义也有不同,在学习古文化时,也同样要做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 摘要:当人们呱呱坠地时,就要面临这个世界的问题,虽然它充满生机,有春天与阳光,但是也有死亡,有寒冬与黑暗.从人类一诞生开始,就已经在关爱自身生命,虽然那时没有文字记载.随着人类的发展,有关养生的理论、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为了论述方便,按照中国传统的三分法——多阴、阴阳相半、多阳,将养生的境界大致分作三重,即消除病因、益寿健身、与道合真.
  • 摘要:道祖老子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道,是生育宇宙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主宰自然阴阳变化之规.由于"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以"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教是最重视生命的宗教,所以,道教历代祖师都十分注重健康养生。因此,在尊道贵德的前提下科学养生,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并提出法于自然之道,健康养生,法于人体发育之规,健康养生,提升道德积累功德,健康养生。而《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教始终以“齐同慈爱、济世利人”的优良传统,不断践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 摘要:道教自古以来便重视道与德的阐述.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净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不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贵德.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对自身健康和延年益寿非常渴望,由此也带来了养生市场的火爆。然而,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很多错误的养生理论和体系鱼龙混杂。同时,道德的缺失,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都给了道德与生命的关系以巨大打击。此次论证,只是为了进一步认清养生的本质,真正体现尊道贵德方能健康养生的重要意义。衷心希望在今后的科学养生发展之路上,可以看到道德对于科学养生的推动与助力。
  • 摘要: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起源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发扬于老子,成教于天师张道陵,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的中国本土宗教.道的本义是大路、坦途.道教徒信奉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本根.道不仅是事物存在本原、本根,同时也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万事万物的本体。道化生万物,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成为天地万物的本质。所以,道不仅是生成论的范畴,同时也是本体论的范畴。道在具体事物上的彰显,即是“德”。德来源于道,得自于道。道教强调自然,突出的正是道德行为真诚无伪、真实无欺的性质。道教追求长生的方法有很多,总的来说分为外丹和内丹。一切锻炼方法,都是以“宝精、爱气、音神”为原则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固养精气神,以求健康长寿。长生的实践基础是建立在精、气、神学说之上的,并因对这一学说和某些人要素的偏重而形成不同的养生方法体系。
  • 摘要:历代的道教祖师对长生久视的思考以及实践,并在积累的道路上所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观和多种养生方法,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更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极为突出.现就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作初浅论述.道教养生观,就是道教对人的生命存在、人与自然、精神与自然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也就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基础。道教文献中的大量养生著作和道教养生方术,充分体现了道教珍爱生命、重视养生,渴望永生的热忱和探索精神。道教独具特色的养生观中包含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以顺化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之特征等的中医养生学养生防病的基本思想。为使中医养生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应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和整理,投入更多更大的精力、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将探索延年益寿的研究工作持续做下去。
  • 摘要:道是天上神仙本,德是人间富贵根.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义理深邃,博大精深,文采哲理无不达到上乘境界.道教自成立之初就主张惩恶扬善,天道无亲,常与人善,齐同有爱,异骨成亲,虚怀若谷,先人后己的思想.培德积福,不能养德,终归末枝。天地常生善人,善人常存善心。行善事,布善法。洁身自好,遵守道德,率性而为,光明磊落。在这个时代,道理和古时候是一样的,只有不越道德底线,才能耕耘出甜美的果实,富贵名誉自道德来。善行与付出可以融洽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进而增进社会的和谐。尊道贵德,“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是爱与善的文明,其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和谐—大同。天地万物莫不尊道而生,贵德而成。
  • 摘要:今日题旨为尊道贵德,健康养生.这个话题前一半省去了主语,就是谁来尊谁来贵,后一半省去了对象,也即是健谁的康,养谁的生.搞清楚讨论的对象很重要.很显然,这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就是每个人.今天所谈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个重要的对象来展开.人,自称为万物灵长,然而人必须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给人定了个位置.这句话是个递进关系,但老子宗师清楚的告诉,人是法于道的,人须依道而行方为自然.是以人须尊道,尊道并非口上恭敬,须心上敬畏行上遵从.尊者,遵也,不仅取心亦兼取行;不是口头禅般头头是道,此者无非欺人自欺,何以欺天.人唯尊道贵德方能康宁自在。健康问题,分身心两部分。身体这部分按照西医来说就是营养、环境和睡眠保证好了就好;有病变得不健康了,就针对不健康的部分用药剂营养素来修补身体,甚至把身上的零件切切换换。中医针对的是治未病,也就是养生。解决身心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的问题,当灭动心而存照心。动心便是妄心,妄动之心;照心,便是觉之心,觉是什么?便是常常提醒自己尊道贵德,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所思虑的是什么,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有尊道,时刻研判自己的行为是否贵德,常悬此照觉之心明灯而行于天地,养浩然之气和谐于天地频率,这才是在修身养生。
  • 摘要:道教—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柱,是以老子之道为教,参天地、赞化育的东方文化结晶。用鲁迅的话说,“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根深抵固才能抵御疾病,此时正好发挥自己的优势。道家可以出世,超凡入圣,成为世外高人;也可入世,修身齐家、治学施教、资政佐国。养生先须养神,现在的问题不是人类出在哪个穴位上,不是如何吃喝拉撒睡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出在精神层面上,精神不健康,灵魂晦暗,人与人之间互为病毒,互为传染源,成天生活在病毒窝里,无论你吃喝拉撒睡多么讲究,抬脚动步多么规范,都是要得病的。而保养精神正是道家之所长,老子说得多好,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自古民间就有种说法,一些社会的精英,春风得意时便要做儒家、当法家,一旦官场失意,都去投奔老庄。足见道家有治疗精神创伤的灵丹妙药,以至于古代许多世家大儒,都有出则入世为官为宦,入则修道论道,学仙养生的习惯。道家的学说,就是拯救灵魂、强健心智的文化。什么时候《道德经》在它的故乡能够家喻户晓,或者可以说真正做到了道济群生,就实现了“生活道教”。
  • 摘要:以道家学说而论之,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性."生"即是"性"."性"是心灵结构及其显现.生或性的活性内涵是精-神.精-神作为生或性的最高表达形态是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是道与自然合体(生、性)、合德(得,登高).老子所谓之自然,与今日所谓自然迥异.今日所谓自然讲的是物质世界、宇宙万象.道家的自然即自,自即在,在即真(正).养生者道法自然,是不受任何干扰,没有任何执障的自由自在、自然而然.高士养生追求道法自然的境界,不是冰冷地与事物同构、峥嵘,而是洗练真心欢欣的道法。道法自然之“道”毕竟是必须在漂移的过程中才能激活种观念,所有“道”的内涵与意蕴才能书写为人之存在的自在“生”、“性”。道的漂移,乃心灵结构的漂移。
  • 摘要:追求健康,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国家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要发展包括医疗保健产品、营养保健食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的大健康产业。道教重视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存。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而人的生命又以健康为本。生命健康了,就能促进身心的和谐,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保持生命的健康状态,就要懂得养生之道。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因此,挖掘和弘扬道教的养生智慧,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次省道协主办的“辽宁铁刹山‘道教,中国’养生文化论坛”活动,毫无疑问将对改变人们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道教养生术被认为是能沟通人仙关系的桥梁,道家养生文化中的膳食养生,是修身养心的重要环节。道家提倡饮食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充精气”。还指出“体欲常劳,食欲常少,体劳勿极:食欲勿过,去肥浓,节碱酸,能中和者,必久寿也”。也要养成规律饮食的好习惯,在精神养生上,道家告诫“夫养性者,当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少机”,要清心寡欲,尤其是对那些自然欲望之外的人为欲望必须克制。不然,在这方面的欲望越高,由此引起的祸患就会越大。在运动养生上,道家指出“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这是说运动能够促进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在环境养生上,重视对自然环境的选择。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由于历来崇尚追求神仙妙境,给人类带来对健康长寿的无限遐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摘要:《养性延命录》是南朝陶弘景所编注的一本养生著作.在《养性延命录》中,陶弘景将关于养生的长寿理论技法分为了六卷内容,但经过对全部内容进行仔细研读之后,我认为,由于陶弘景作为一位道教宗师,其养生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希望健康长寿,这些只不过是他在追求长生成仙的一个必要的基础而已.所以,在书中有些养生的技法是不能用通常医家或养生家著作的分类涵盖的,而是应该按照中国传统道教修仙文化中的必要条件来进行分类,也即天时、地利、人和、神助几个方面.这样才能准确把握陶弘景的养生思想.
  • 摘要:美容医学,是一门利用医学手段(药物、器械、生物技术、手术、心理、美学等)以满足健康人的求美、长寿两大心理需求,及人性需求的新兴医学应用学科.这门学科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其学科建设负有两大任务,并坚持三项原则和五个发展方向.医学科学源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人文、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向医学科学渗透。这种渗透均是高端、复杂、科学发展的新技术,均以微创或无创科学技术方式实现和完成的。为了实现上述认知,医学工作者必须遵守: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个性,敢为人先。科学的本质是批判,而学术交流在于质疑。能证伪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学术争鸣是学术原生态建设的灵魂。
  • 摘要:祖先至少在2000年前,在武学运动(我认为东方运动就是武学运动,现代武术运动是西方体操化和西方搏击化发展趋势,所以我“武学”而不是“武术”)中已经总结出武学运动与筋骨、肉皮、血内脏等之间的联系。千百年来,武学传承者已经把中医的经络穴位、食疗药物等医学知识运用到武学运动当中了。特别是精气神与武学运动的关系,更是其他运动无法比拟的。内功修炼属于静力性运动,通过排除杂念、吐纳调息和导引等一系列方法,锻炼植物神经系统修复和增强人体内脏功能,从而达到动力性运动的提高。东方古老而神秘的武学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的核心,衍生了京剧武生、杂技、中国舞、摔跤、跳鞠、赛马、舞狮、轻功、气功等运动艺术,几乎现代的西方体育项目都从武学中找到相对应的项目。重点对高智慧型的道教武学运动与身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道教武学运动对新陈代谢的影响,道教武学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道教武学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浩瀚道教武学无论在身心修养,还是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都有宝贵的价值。
  •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参与习武的人数已达7000万之众,占我国体育人口的近50%.通过对沈阳四大公园(北陵、八一、中山、小河沿)内经常坚持习武的中老年人调查看,绝大多数人试图通过习武达到健康长寿、延缓衰老、恬度闲暇的目的.习武究竟能不能延缓生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方法对习武与长寿的基本关系,武功高低与寿命长短无涉,以及有效挖掘太极拳的保健价值三个问题作深入的探讨.武术的健身功能是毫无疑义的,但人们试图通过习武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制约;人的寿命长短与武术水平高低并没有必然联系,作为保健手段的太极拳将成为21世纪群众体育的新时尚。结合高科技的应用,太极拳的保健功能会得到充分释放,并与人的寿命联系更加密切,造福于全人类。
  • 摘要: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主,发源最早,始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基本信仰是"道",故称道教.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净的状态中,“道”才会来居。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也。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因为道不言寿,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修道成仙。所以,要求人们“根深蒂固”追求生存久视之道。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道教讲济世利物,齐同慈爱。济世利物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济世即普济世间,利物即利益万物,道教认为济世利物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这就说明,学道、修道、行道,不但自己能健康养生,而且弘扬道教,让众生学道、积德、性命双修,才是更有意义的健康养生。
  • 摘要:道教崇尚"道德养生"追求个人修道积德成圣成仙,长生不老,以《道德经》来发扬光大.道德经主要发挥"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老子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他用道来概括万物的生成演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并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德与道"一体之两面的实义.健康是身体、心态、社会适应、品德等几个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心态是健康的精神支柱,养生贵在养心,养成一颗平常心,控制情绪,调和六脉,平衡阴阳,少思寡欲,心静自然长寿。《清静经》中说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摘要:道家养生哲学思想,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以老庄为代表的富有方法论意义的"道德观"、"形神观"、"义利观"和"生死观",不仅凝聚了古时先贤长生久视的中华养生智慧,也为21世纪全球人类健康养生,留下"尊道贵德"、"练形养神"、"利中求义"、"重生乐死"等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留下极具普世价值的现代启示.道家养生哲学思想凝聚了东方先贤长生久视的中华智慧,而健康养生,指为保持人类身体、精神、社会等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保养、调养和颐养生命的过程。健康是身体、心理及社会的完全良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而已。健康之人要有强壮的体魄、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能与所处的环境保持协调关系,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 摘要: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其实就是"治未病".人的身体素质如何,疾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体机能的状况.元气是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人体内需要充足的元气,肾中精气除了禀赋来自父母的先天之精外,还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培育.搞好膳食营养平衡,合理摄入充足的食物,是充实元气,进行养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道家看来,饮食是生命之源,也是致病的根源。道家认为,人的饮食应该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注意五味搭配,才能够做到阴阳协调。养成规律饮食的好习惯,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面。学习道教养生文化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无疑对人们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和警醒作用的。人们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传播手段,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宣传古人的健康饮食知识,让人们充分了解饮食中的利与弊,汲取古人的养生办法,不因饮食问题而有损健康甚至折寿。
  • 摘要:精神修炼又称心理养生、精神调养,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是区别于其他学派的重要特征,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道家看来,人之所以会得多种疾病,除了气候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运动因素等等外,不注意心理养生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清心寡欲是精神修炼的最重要步骤,知足常乐是精神修炼的妙方,积善养德是健康长生的前提,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现代科学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加强心理养生,以保障身体机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 摘要:本溪地区的道教活动自1630年开始至今,已经有385年的历史.其间虽然历经几次波折,但总体说来其影响在民间一直根深蒂固.尤其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尽管铁刹山上的庙宇和周围的各处官观均被"红卫兵"破坏,庙宇被拆毁,神像被砸,祭祀用品被毁被盗,群众中公开的祭祀拜谒活动被阻止,但暗中虔诚尊道贵德,祈求长生久视的拜谒活动,并未得到根本禁止.道家在修道、养生方面,特别注重环境,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为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总之,道教中的这些养生思想精华,所以能传播到今天,为人们所认同所接受,就在于其对人生、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山水人文浸润的铁刹山,赋予了本溪非比寻常的历史厚重与文化灵魂,为人们探索、承继祖国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 摘要:中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和开发人体潜能等方面默默地为人类造福,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及其独树一帜的形式,令世界叹为观止.凤祥武息养生功,是结合自己40余年习武养生和养生习武的心得体会而精心创立的.它以祖国医学整体观为基础,以自我锻炼为特征,在良性意念的配合下,有序地进行身、心、息的调节和精、气、神的综合提升,使之动静兼备,神气相依,升降有序,导气养生,让生命处于优化状态,从而达到身心两健,内外协调,脱胎换骨、返老还童的目的.总之,凤祥武息养生功通过意念的统领,动作的导引,呼吸的深入,营养的补给,性理论的指导和药物养生的辨证施治,使诸多方面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神筋拔骨,疏通经络,以按摩五脏六腑,活络四肢百骸为核心;以内养身心,外强筋骨,防病祛病,延年益寿,脱胎换骨,返老还童为目的;凝炼成一种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简单易学、内涵丰富、效果显著的综合性科学益寿功法。衷心希望凤祥武息养生功为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增光添彩。
  • 摘要:在道家养生中,吐纳功法是基础功法,练习之人甚众.但为什么吐纳法对人体的健康长寿会起到重要作用呢?历来人们都是从中医理论上来分析的.今天试图用从西医(现代医学)角度对其诠释,以证明它是科学的,有意义的,值得推广的.重点指出吐纳法加大了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强度,增加了血中氧的含量",吐纳法是隔肌对内脏的保健按摩,吐纳法是调节中枢系统兴奋性的最佳方式之一。总之,道家养生之基本功法-吐纳法,在现代医学理论中是完全科学的。它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器械和药物就能够帮助人们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是十分值得推广的。
  • 摘要:阴阳学说是《易经》精髓,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阴阳平衡,人体就能健康,如果阴阳失衡,就会患病,就会早衰,甚至于死亡。阴阳平衡观在养生方面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工作与休息的平衡;饮食与饥饿的平衡;运动与静止的平衡;自然与人为的平衡;住宅面积大小与人口多少的平衡;信仰与欲望的平衡等等,重点就前三个加以论述。
  • 摘要:古人研究性命之学的目的,是为了祛病延年,健康长寿,长生不老。儒、释、道三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正宗上乘功法,就是金丹大道-内丹功。内丹功是儒、释、道三家在性命修持上所共宗的无上妙道。安乐延年法,功法万千,各有千秋,人人可练,练好了可以祛病延年,健康长寿,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健身气功。内丹功是从道的层次上研究性命双修的,道家视它为成仙得道的上乘正宗。而儒、释、道三家之所以能同宗于内丹功,根本原因是有其共同的理论基础,这就是《易经》。《易经》这部书之所以称之为“玄”,其精髓在昭示世人以参中最玄秘的生命哲学。本文的目的,是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阐明个人的一点见解,这就是:研究气功,不研究内丹功不行;研究内丹功,不研究《易经》不行。只有决口此才能为气功正本清源。
  • 摘要:道教音乐就是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士在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士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道教音乐的养生理论,可以说是音乐治疗学的先河。道教音乐作为一种传统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虚静柔和的道乐风格。道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有其内在的哲学规律,那就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世俗音乐的美感特点以夸张情感的表现幅度为能事,悲怒喜乐都要达到极致。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更多体现在心理修养上。而且音乐能使人延年益寿,也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道教的早、晚功课是道教科仪的主要内容,是道众每日必修之功课。另外,道乐的法器(乐器),也为道徒修炼养生所用。
  • 摘要:道家文化的思想根源是"道法自然",而天道自然的本质特征是"无为自化".就国家层面的“健康养生”而言,“不争”而成就了“大业”。今日的中国,再次在休养生息中展现了“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的盛世中华气象。就做人与做事而言,道家的无为思想,是告诉人们要“少私寡欲”。现在,国泰民安,生活好了,全民性的健康养生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是大好事。但是,在诸多的养生保健问题中,有太多的人在思想上存在着误区。即人们普遍的太看重身体这个实体,而忽略了灵魂这个虚体的重要存在。养生的真实道理应当是什么呢?应当是“性命双修”。道家的养生之道是“无为”的,最高层次的“无为”是无我、无私、虚极、守性的状态,就是身与心的自然回归,实现生命体最高层次的“天人合一”,用天道养人,用天地精华养体。总之,健康养生,贵在尊道贵德,清静无为,这是天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哲理。
  • 摘要: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思想,是“身心合一”的养生观。即养生不但要注意身体的锻炼保养,更要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身心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如何获得身心的健康呢?就是通过“尊道”来“养身”,通过“贵德”来“养心”。总之,唯有修好自身品德,以德正心,以德修身,真正去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把身体这个“容器”锻造得五德具备,才能把握住自身健康的主导场,获得真正的健康。愿众生都能在道祖的慈悲指引下,尊道贵德,健康养生:清静无为返自然,得明真道悟先天,尊道贵德康泰全,长生久视至妙玄,个个同登无上道,快乐逍遥自成仙。
  • 摘要:现在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话题,就是养生.养生是指让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的状态,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一种途径.而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有五点。其一,是人类的心态平衡问题。其二,是人类的饮食文化问题。其三,是生活习性问题。其四,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问题。其五,是遗传基因问题。在这五个影响因素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遗传基因方面的问题、不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所能改变和决定的。而心态的平衡、饮食文化、生活习性、是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的。重点谈谈心态平衡、饮食文化、生活习性对人类生存健康长寿的影响。
  • 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影响了泱泱大国几千年文化的方方面面,重视研究道文化,不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是有益于促进个人修养、国家治理、世界和谐这些大目标的实现.道教养生的一大特点,是从自然的宏观背景来考察人的养生实践,把个人看成主体,而大的自然环境则被视为客体,养生即意味着追求主体和客体相协调、相一致,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以德养生”就是要求养生的人们,应该依据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对精神和身体进行保养,它蕴含着一种顺应天道的养生理念。道教主张养生要做到身体、精神(心理)并养,既要保养身体又要保养心理,二者缺一不可。要求养生的人们通过锻炼身体,使得心灵和精神得到养护,并通过对心理上的保养,使得身体素质能有进一步的提高。事实证明,人的思想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影响其寿命。 总之,尊道贵德,健康养生的目的,是万物共生,就是告诫人们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国政和、家道和、人身和。
  • 摘要:尊道贵德,便是顺应自然规律,依照本性成就自我的方式;也是回溯本源,在合道中超越有限的途径,这是一种没有外力干涉的,“常自然”的价值取向。由于对道的体悟有深浅,所以德的层次便有高低。对道的体悟越深刻,越迫切,德的境界就越纯粹,越高妙。一个人德性越崇高,身心便越安泰,养生效果就越好,这是一个普适性规律。那么,今人该如何探寻老子的养生之道,追求健康长寿呢?说来并不复杂,奥秘便只在八个字里“少思寡欲”、“培元守中”。少思,不是不思,而是要把精力用在合理的地方,避免过虑过劳伤神。寡欲,便是一种健康的养生方式。这里的欲,不仅是口腹之,也含肉体之欲与心神之欲。培元便是要陪护元气,巩固根本。守中第一层含义“少言常静,固守元气”,第二层含义固守“中庸之道”。尊道贵德,是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追求,是万物和谐统一的根本。而以德为贵,更是修身养性,健康养生的指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