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
无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0年内共计156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936种,包括管子学刊、法制与社会、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一届环境遥感应用技术国际研讨会等;无为的相关文献由153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煌、蒋卫恒、宋辉等。
无为
-研究学者
- 黄煌
- 蒋卫恒
- 宋辉
- 左少杰
- 王蒙
- 耿加进
- 许建良
- 孔德
- 高世江
- 黄惜弟
- 卢春梅
- 周云芳
- 商原李刚
- 张勇
- 徐永春
- 李健
- 李旻
- 涂宗流
- 王向峰
- 王新建
- 田小莉
- 赵素珍
- 黄圣平
- 黄微
- 丁虎
- 刘向上
- 史国强
- 吕锡琛
- 周建波
- 周益锋
- 唐少莲
- 张剑伟
- 施民宪
- 李建芳
- 李进
- 李霞
- 杨柳
- 梅珍生
- 森舸澜
- 王威威
- 肖光荣
- 葛荣晋
- 郑开
- 闫怡恂
- 陆建华
- 陈晓翔
- 魏微
- 丁翠兰
- 乔雄兵
- 于民雄
-
-
高文强;
李艳萍
- 《中州学刊》
| 2020年
-
摘要:
“无为”是道家核心概念之一.自老子将其哲学化建构后,经过历代道家的阐释和解读,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价值体系.近代以来,在西学的冲击下,“无为”概念所代表的价值体系开始发生动摇,甚至其本身都消隐于救国图强的时代语境中.循此线索,以鸦片战争、维新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三个重要的时代节点为坐标轴,通过梳理发现,近代“无为”概念的发展经历了承接古典、中西互证、意义悖反三阶段,主要表现为与“经世”“自由”和“建设”三个时代主题的交融互释.在彼此交融中,“无为”一方面获得了全新的意义空间,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合理性也逐渐退缩,最终从具有普世价值的核心观念衍化为具体时空下的特定行为方式.
-
-
吕伟
-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 2020年
-
摘要:
幼儿教育存在"无为"与"有为"两种教育理念,在人类教育史上反复交替,并在当今世界形成相对的两大阵营."有为"教育充分挖掘"课程"对于智力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价值,但可能存在透支孩子的潜能并造成孩子人格缺损的潜在风险;"无为"教育有利于幼儿的保护性发展和完整人格形成,但有可能错失智能发展最佳期.理想的学前教育应该取两种理念之长,实现价值融合,以"无为"教育为准入基础,有条件推进"有为"教育.
-
-
张国骥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可以表述为“尚简政治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少为、为而不争、不妄为等.老子尚简政治思想是一个整体:少为,是老子对执政者的施政进行量的制约;为而不争,是老子对执政者的辅助性与百姓的自主性之间的主次关系进行确定,百姓的自为是主要的,执政者的施政是辅助性的;不妄为,是老子对执政者的施政进行质的规定,执政者的妄为会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最好的政治,是执政者的施政简到不留痕迹,使百姓感觉不到有执政者的存在.而要达到简易施政的效果,执政者须寡欲清静,顺应天道民心,如此就可以达到天下之治.
-
-
郑随心;
彭永捷
- 《齐鲁学刊》
| 2020年
-
摘要:
《列子》中的"化"有四层含义.在宇宙生成论的层面上说,"化"指的是"道"的"化生"以及物的"自化";从万物存在的层面来说,表现为宇宙之"大化"、物性之"革物"以及在世个体之"新陈代谢";从主体存在层面言,则体现为"与化为体"的生存方式;落实到政治的层面,对应一种"化"的生命政治学.这四个维度是层层推进的,"道"不具有意志的"化生"使得万物以"自化"的形式存在,由此便展开出一幅流动不居的、无时无刻不在运行着的大化图景,这就决定了主体需要以一种"与化为体"的生存方式与之配合;帝王"为无为"、百姓"自为"的政治模式则担保了"与化为体"的主体生存方式能切实落实到每个生命个体中.
-
-
牛思琦
- 《理论界》
| 2020年
-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新产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具有深刻的中华文化思想渊源,更为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建构的传统资源,它与儒道的“无为”思想之间具有契合性.首先,以个体性为前提,来源于对个体自身不自由状态的抗争,指个体本性的复归,表现为人生修养和社会治理中个体性的先在指向.其次,以限度性为保障,尊重人自身的内在必然性规律、自然界的内在必然性规律和社会历史的内在必然性规律.最后,以社会性为目标,具有公共性的逻辑指向,用“德化”形成最具广泛性的社会治理模式,生成“社会——个人——社会”的衍化路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