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280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9篇、会议论文18篇、相关期刊1140种,包括青春岁月、文学教育、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存在主义的相关文献由279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经建、崔云伟、吴文南等。
存在主义
-研究学者
- 杨经建
- 崔云伟
- 吴文南
- 彭小燕
- 苏芳
- 陈治云
- 夏延华
- 孙纪燕
- 戴卓萌
- 李琳
- 李艳
- 杨振喜
- 王宏昌
- 赵娜
- 赵莉
- 严美红
- 何萍萍
- 刘增人
- 唐源
- 孔蓓蓓
- 孙琳
- 孙雅洁
- 张凡
- 张悦
- 张颖
- 朱立立
- 李丽娜
- 李俊丽
- 杨书云
- 杨婷婷
- 杨澜
- 杨阳
- 王俊虎
- 王慧平
- 王杨
- 王蓓
- 胡凡刚
- 苑婷婷
- 覃承华
- 赵宇
- 闫爽
- 陈连锦
- 雷华
- 黄长平
- 丁建略
- 丁然
- 丁萌
- 万梅
- 万永凤
- 乌冉
-
-
李迎鑫;
程明明
- 《医学与哲学》
| 2020年
-
摘要:
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探讨医护人员存在的死亡焦虑.通过剖析医护人员的特殊工作场域,揭示死亡焦虑在医护群体中呈现的特异性,即死亡焦虑的高水平及"存在性"特点,并借由分析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所阐释的死亡焦虑的特点及应对方式,如内隐性 、直面死亡 、觉醒体验以及波动影响等理论,提出对医护人员开展死亡教育 、唤起觉醒体验以及有效利用波动影响等应对死亡焦虑的策略,这对于当下从事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
-
尹晓琳;
杜亭亭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存在主义"作为西方现代哲学的一大流派,在二战后的十几年中广泛影响了西方世界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20世纪人类的人格自我确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凯鲁亚克作为"垮掉之王"深受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195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镇与城》,文中充满了存在主义色彩.本文试图用存在主义理论对《镇与城》进行解读.《镇与城》这部小说以马丁一家由小镇到城市发生的空间转移为线索,通过主人公彼得的视角,将传统的自然小镇以及空间转移后荒谬的城市和异化的小镇三个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发现工业化在推进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面貌,也将整个世界逐渐异化,处在异化世界中的小镇居民无法找寻"存在"而陷入精神"荒原".
-
-
杨雪
- 《戏剧之家》
| 2021年
-
摘要: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出生在一个路德教会牧师家庭.在这种家庭氛围影响下,伯格曼大部分作品充满了宗教气息,在他创作生涯的50多部作品中,大部分都采用了这样一种宗教视角关注着作为"人"的生存与挣扎.《第七封印》就是这一类型电影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影片,以骑士与扈从二人回乡途中的经历为主,探寻上帝存在与否以及人类生存之意义.
-
-
张颖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追求绝对》和《贾科梅蒂的绘画》是萨特为战后复出艺坛的贾科梅蒂两次个展撰写的著名随笔.彼时,存在主义声望正隆.这两次相伴而行,在当时的公众视野中结结实实地将两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使得存在主义成为对贾科梅蒂艺术作品的一种"正统阐释",并深刻影响着今天的艺术理论.本文认为,贾科梅蒂的战后雕塑与绘画作品并非在存在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诞生,但它们与存在主义之间有着不容忽略的关联:一方面,在贾科梅蒂1946年发表的《梦,斯芬克斯与T.之死》一文中,有诸多迹象表明他曾经阅读过萨特1938年出版的小说《恶心》;另一方面,萨特对贾科梅蒂雕塑与绘画作品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认真参考了贾科梅蒂本人的描述文字,由此保障了其解释对于艺术家原意的高度忠实性.因此,尽管两人在艺术观念上的分歧并非难觅,但我们仍能够恰当地将贾科梅蒂的战后复出称作"萨特时刻".
-
-
-
-
-
-
-
江月英;
吴曼芳
- 《电影文学》
| 2020年
-
摘要:
把伯格曼的所有影片看作一个轮回,以童年视角为起点又以童年视角为终点,也许这是导演本人也未意识到的.伯格曼的第一部影片《折磨》抨击了教育制度对童年的限制和扭曲,而最后一部影片《芬尼与亚历山大》是对童年的拯救.他的每部作品都指向人的整体:人性的救赎和回归.罪的必然性和爱的超越性是伯格曼对人性最本真的解释.本文将从伯格曼的文化路向、创作脉络、美学风格、哲学立场四个方面论述伯格曼的电影世界.
-
-
左崇良
- 《2016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存在主义是20世纪风行全球的一个极其广泛的哲学、文学和社会思潮,以表现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内心体验为宗旨.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人本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个人意识,教会学生自发和真实的生活,培养"自我完善的人".存在主义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弊端进行了反省,并针对当下的物化教育提出了知识一体化、师生对话交流和学生选择自由等改革主张.
-
-
袁元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无法磨灭死亡在人们生命中所造成的影响,而随着对于死亡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们在面对死亡议题的时候将拥有更多的力量.在中国,死亡教育的情况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完善和发展死亡教育的尝试是迫切需要的.本文在理解和总结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从死亡教育的新视角出发,介绍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于死亡议题的处理,分析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将死亡议题看作是获得生命意义的原因,找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在处理死亡议题时的具体方法,并将社会工作引入讨论的部分,重点在于突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处理死亡议题的方式对于社会工作中的死亡教育的启示,并且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得出结论.
-
-
吝国明
- 《2013浙江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人们的心理不堪重负自杀率逐年提升.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调查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是15--34岁人群首位重要的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150万人死于自杀.在接听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过程中,自杀高危电话日益增多.以往来电中咨询师往往以亲情,友情,爱情等因素唤起来电者对生活的留恋,但此类方法运用的十分普遍,越来越多的来电者对此类干预方法有一定的预判,常常已经想好了应对方法.这使传统方法的效力大大减弱.文章通过存在主义治疗理念关注人的自我意识,深入的自我探索以纠正一些对自我错误认知,使其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自由和选择,并勇于承担选择所带来的责任,重拾生活的信心.这一理念对当下青年因精神迷茫而产生的自杀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
-
-
-
-
奚江琳;
陈罗齐
- 《第四届“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国际会议》
| 2017年
-
摘要:
遗产真实性的讨论离不开对遗产状态的分析,遗产状态的定义通常围绕两个概念展开:原状和现状.其中原状的意义比较驳杂,这也是遗产状态复杂程度的源泉和要害.时间直接关系到对遗产原状、现状和历时状态的判断,是影响建筑遗产真实性评价的关联性要素.对于判断建筑遗产应该恢复到何种适当"原状",最大限度保有真实性,可以由以遗产为中心的存在主义真实性的视点予以解读.论文是从哲学视角对遗产真实性进行探讨的初步尝试.
-
-
邱鸿钟;
梁瑞琼
- 《2015“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心学论坛—甘泉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对中国心学与西方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的部分基本命题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认为心学与现象学都是关于认识批判的学说,也是关于理解人的存在的方法论.两者在关于意识意向性,"悬搁"一切信念和理论,回到事物本身的直观自得,通过摒除语言假象来揭示现象本质,如何在时间筹划中把握人的存在等方面的相通与一致性.本文认为心学思想对于建立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
-
Jiang Liao;
姜辽
- 《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以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探讨旅游劳工移民在周庄的存在原因、方式存在、存在意义是及其转化.研究发现,地理空间邻近性、就业机遇和宏观经济背景是重要的存在前提,文化传统、亲人关系、乡缘关系是又一个存在原因.除了老板在场雇佣关系和老板缺场的雇佣关系之外,师徒雇佣关系、亲情雇佣关系、乡缘雇佣或合作关系、组织关系共同建构了旅游劳工移民在周庄的存在方式.商业价值是旅游劳工移民存在的最初意义,随着居住时间的渐长,部分旅游劳工移民已与周庄其他存在者建立了密切的朋友关系,更有一批人开始了深层次亲情制造和家的建构实践,形成强烈的地方认同和归属感,成为新的周庄人,存在意义由此从理性转向感性.
-
-
丛坤赤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白先勇的悲剧意识集中表现在他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上.他往往善于把握个人与社会间的矛盾冲突,并把这种冲突从社会层面延伸到文化层面和历史层面,然后借助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全方位、深层次地表现出人类生存中无可奈何的"被抛状态"以及被命运抛弃后的怅惘、绝望情绪.然而当他像大多数存在主义者那样把笔下的人物逼到无可退处时,却并不象他们似的由此拷问出人性的复杂.他往往非常宽容地赦免了对笔下人物的拷问,转而专注地描写生存困境本身的险恶,并在对苦难本体的描摹中渲染人物悲苦哀怨的情绪。这就把存在主义者对人类存在的形而上思考,拉回到了中国传统佛教对芸芸众生的世俗关怀上来。在类似于佛教“生即是苦”的理念宣扬中,显示出作者特有的宗教式的悲悯情怀。可以说,白先勇悲剧意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存在主义和佛教教义共同交织构建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