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

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河南鹿邑
  • 出版时间: 2005-11-10

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

会议文集: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老子》有很丰富的智慧,其中对社会治乱的分析,对后代都有一定影响。《老子》分析社会混乱的原因,他说:“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天道要求富裕者要捐助贫穷者,而社会上却是贫穷者给富贵者送礼。这种不公正,经常激起反抗,当政者却用武力镇压反抗。老子认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民为什么难治?就是他们觉悟了,知道了不公正的现实,追求公正。为什么不怕死?是由于追求生存权利。
  • 摘要:@@老子学说特别是哲学思想不仅在古代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也依然显示出其强烈的现实性。老子学说的魅力及其秘密何在?这归根到底要从老子学说自身中寻求。老子学说的隐秘就在老子学说自身之中。但是,对老子学说的精华还需要人们下大气力去挖掘并做出当代阐释。
  • 摘要:@@本文想从道家关于政治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这两个角度出发,来了解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理想。为了讨论的需要,我们仍将对汉语中人文一词的意义进行介绍,并发掘道家在反人文之中所包含的人文关怀。
  • 摘要:@@经济这两个字连用,最先是“经世济民”比较笼统的意义,也是形容一个人的抱负的用辞。近世以来,“经济”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门单独的学问,如“经济学”便是。“经济”的意义包括了从个人的营生,到国家富强的营运,都是人类的经济行为。经济学则是去研究怎么才能把人类的“经济行为”发挥到对人类最有益的最大极限。其研究的趋向大体分为:宏观的经济学与微观的经济学。其中再分各家各派,林林总总,蔚为大观。现代管理学兼领宏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管理学又是一种新动向。中国的微观经济学中,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从远古的范蠡到近世的徽商,都显示着异常成功的先例。然而,中国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和经验之丰富,可称在世界历史中首屈一指,远非其他世界文明国家所能比拟的!
  • 摘要:@@范文澜先生曾经把中国上古文化划分为“巫官文化”与“史官文化”,他说,重人事的、现实主义的、黄河流域的“史官文化主要凝合体是儒学”(但范文澜说史官文化除儒家学说外,“其次是道家学说”,则不太准确)。他又说,“战国时期北方史官文化、南方巫官文化都达到成熟期,屈原创《楚辞》作为媒介,在文学上使两种文化合流”。而我们认为,比屈原时代早得多的老子则在哲学上使北方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跟南方所特有的那种浪漫、优游、柔静、华美的精神特质结合起来,并得到思辨性的升华。或者说,老子思想是南北文化耦合的产物。
  • 摘要:@@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的,毋庸置疑,当首推老子的《道德经》。其精炼优美的八十一章、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美学思想不仅融汇进中国古典美学的洪流之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古典美学理想和美学追求的特色,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源远流长。作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就是这种美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是大,是美,而且是最高意义的美,妙字更显示出了其无与伦比的美。道之美主要表现为朦胧美和不可捉摸的神秘美,这种朦胧和神秘无论如何是不能靠一般感官来把握的,很多时候它呈现出一种空白状态,召唤人的无限暇思,给人美的享受。
  • 摘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最近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作为一种崇高而又理想的社会模式,是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又是治国结果。构建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顺乎民心,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我们党一定会达到这一目标,让华夏大地一片祥和,全国上下同心同德,谱写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时代乐章,实现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谱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篇章。
  • 摘要:@@董光壁热忱的呼唤和殷切的期待,“令人遗憾的是,产生伟大生态智慧者老子故乡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也没能更早地认识到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并致力于在道家和马克思主义之间建造贯通的桥梁”。他赞颂老子是伟大生态智慧者,并指出“现代系统论的观点表现着向着古代中国人思想归复的特征,体现了老子的伟大的生态智慧”。
  •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中华民族正汲取先秦时期伟大思想家——老子的大智慧,秉承和合思想、天人合一精神,以“上善若水,处下不争”的姿态,以“合其光,同其尘”的胸襟,以“百姓心为心”的宗旨溶人世界大家庭。我们国家也正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致力于建设文明昌盛、政通人和的社会。对社会大众来说,和谐就是理解、宽容、有序、健康文明的春风和气;对企业人文来说,和谐就是团结、愉悦、创新、长盛不衰的可持续发展的进步动力。从修养“和之至”的赤子之心到知行合一,从实践企业之和到与天下万物的合光同尘,老子的和谐思想对企业人文实践有着重要作用。
  • 摘要:@@随着郭店简《老子》的出土及其释文的发表,其与帛书、传世《老子》异文之处颇为学界所关注。一些论者通过异文的比勘、疏释,认为简本与帛本、传世本在思想内容上存在重大差异,进而对《老子》思想以及先秦儒道关系予以新的认识与评价。其中,尤引入注目的是帛本、传世诸本“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数句,简本写作“智弃,民利百倍;巧弃利,亡又;弃,民复季子”,一般释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诈),民复孝慈”。对此,一种观点认为,简本既无“绝仁弃义”、“绝圣弃智”之语,表明早期儒道关系并不紧张对立。亦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许抗生先生即认为不能凭简本无“绝仁弃义”、“绝圣弃智”之语而以为早期儒道和平相处,因为简本“大道废,安有仁义”之语仍表现出对仁义的贬抑,“绝学无忧”、“绝伪弃虑”等语也与孔子思想相互对立,“简本《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思想路数……简本《老子》有贬损仁义,甚至否定儒家思想的倾向”;吕绍纲先生也认为简《老子》“绝伪弃诈”的伪诈指的是儒家所鼓吹的仁义。以上两类观点看似相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预设作为立论前提,即认为《老子》“绝仁弃义”一语涵有否定道德伦理之意,表现出反儒倾向。笔者认为,这一预设存在对《老子》思想的误解,似不可必。
  • 摘要:@@“无为而治”的管理术,源起于《易经》,成熟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术,内容详审丰富。大多以为他是消极的人生观,颓废的哲学思想,其实不对,他是退一进三,以退为进的哲学方式,他是更高层次更深远意义上的积极进取,他崇尚一种“不争之争”,“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不争”,指的是局部不争,他要求“以全取天下”,兵家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也源于道家“以全取天下”“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我们仅引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所谈:“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 摘要:@@长期以来,一提到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大多数人就会不约而同的想到老子第八十章,以为“小国寡民”就是老子的政治理想。不少学者撰文对此批判分析,认为这是老子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近年来,虽有不少学者为“小国寡民”翻案,但仍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只不过没有再把“小国寡民”定性为反动落后了。如,白奚先生认为:“小国寡民”并不是要退回到原始社会,它通过理想化的形式,表达了老子的社会改造构想,“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李靖的《重新解读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认为:“‘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以上两位学者的共同点在于不仅确认了“小国寡民”是老子的理想社会,还认为“小国寡民”是理想社会实现的“形式”、是“治国方略”。如果说“小国寡民”确是老子的理想社会,那么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对此,本文将加以探讨,以理清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 摘要:@@祁志诚,字信甫,钧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祖上世代务农,家资丰饶。1232年,蒙古军队南下进攻河南,14岁的祁志诚与其他100多人沦为蒙古兵的俘虏,后除他之外其他的人都惨遭杀戮,他就被元军带到太原祁县,被当地豪族强氏收为养子,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在他将近成年时,养父母想让他娶亲结婚,但是他认为自己曾经的遭遇太悲惨,少年时被蒙古军队所俘虏,被迫离开亲人,来到他乡,为人收养,活下来的自己仅是刀下余生,心早已死掉,世俗的一切与劫后余生的他已经毫不相干,故坚辞不婚而出家修道。当时披云真人宋德方在太原龙山传教,祁志诚往而师事之。在宋披云门下学习数年,披云真人为其赐号洞明子。后洞明子要独立传教,开创自己的事业,离开龙山到达保州之西沈村,筑环堵而居进行了3年苦修。后问学丁灵阳于奉先瑞云庵,灵阳劝其去北方传教。但是开始时,祁欲南下太原,因病而不得行,无奈北上,到达燕地(今河北北部以及北京地区)。1250年,出居庸关,到达云州(今山西大同),深受当地士兵和居民的礼遇,他们为他寻找合适的修行地方,并且为之修建了乐全庵。在平时洞明真人以符水等为人们治病,闲暇时入附近的西山寻找幽胜之地,后在刘家谷附近发现了这样的地方,真人将山命名为金阁山,谷日游仙,筑观云溪。金阁山的确是幽静的修行境界,在此居住期间,祁志诚度过了难得的一段安静、悠闲的生活。
  • 摘要:@@现代西方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的结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197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里斯蒂安·德迪夫(de Duve,C.)在《生机勃勃的尘埃》一书中追溯了地球生命40亿年的历史。在这40亿年的历史中,生命相继经历了6个历程,这6个历程对应于6个层次的复杂性的时代,这就是化学时代、信息时代、原细胞时代、单细胞时代、多细胞生物时代、心智时代。“化学时代直接带我们步人生命的本质,这是它的普遍特质方面。生命作为一个化学过程,可以从化学角度加以认识。它一开始经历了广泛分布于宇宙中的有机小分子的自发形成和相互作用。在前生命时期地球给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这些分子会聚于复杂性不断上升的反应螺旋中,最终产生了主宰如今生命的核酸(RNA和DNA)、蛋白质和其他复杂分子。这一大约40亿年前形成的化学反应网络,持续提供了今天生命表现的基础。”一方面“原始代谢是首次将生命纳入正轨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现今代谢是今天支撑生命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于是,我们对现今代谢的认识产生了对生命初始期的洞见。”另一方面,“生命是决定性力量的产物。生命在给定的条件下注定会产生,只要具备相同的条件,无论何时无论何处都会如此”。
  • 摘要:@@“小国寡民”思想备受关注,以至于“反映良好,使用者日益增多”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著的《中国哲学史》的老子章的第一节的标题便是“‘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综观各家所论,对于“小国寡民”的批判远远多于肯定。其实,不论批判与肯定,笔者认为,以往各论大多可归属于物解、利解或功解。《老子》作为道家学说的第一部集大成之作,讲的是如何修道以至得道。因此理解《老子》,不应物解、利解或功解,而应道解。“小国寡民”自然也不例外,若顺着《老子》的文脉或理路来理解(笔者称之为“道解”),则“小国寡民”并不是什么理想,而不过是以“俭”为原则的修道条件。我们所处的全球化时代,也不过是人类将要长期孤独地生活的“小球寡民”社会。
  • 摘要:@@道学内丹学渊源于远古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以老庄思想为理论基础。古代内丹学首倡于汉末魏伯阳,建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完善于明清。它是集道学的宇宙观、人生哲学、人体观、修持经验为一体,熔道、释、儒、医等传统文化为一炉,所形成的开发生命潜能和探究心灵奥秘的理论体系和行为模式。内丹学表面上没有特别的伦理规范,一般是用当时的世俗道德准则,但内里却有自己的道德要求,以达到所谓的“道心”,也就是修炼中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准则和心理状态。它强调“身在尘俗,心在道德,处欲无欲,居尘出尘,此方是圣人。”明清时期,内丹学重视遵守世俗社会道德规范,并积极吸收儒释两家思想丰富内丹学理论,强调行善修德、积“阴功”。同时,还将“炼己”和“炼魔”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而这一切都是围绕其内丹修炼进行的,为生命修炼服务的。这一时期的内丹学有着丰富的伦理思想,本文仅从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途径两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抛砖引玉,并求教于方家、师长。
  • 摘要:@@2005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有了结果,今年的得主为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罗伯特奥曼( Robert J.Aumann)及美国马利兰大学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他们和1994年获奖的学者同样是以研发和应用博弈论(game theory)而成功经济学家。按照前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的系主任练乙铮教授分析,是次颁授奖项的意义跟1994年不一样,1994年的诺奖·委员会是把博弈论看待成工具:“(他们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们对非协作博弈( non-coop-erative games)的平衡作了开拓分析。”①很明显,这是为了表扬三位得奖者创新且成功应用博弈论于经济学的贡献。今年诺奖委员会的评语则是“……因为他们通过博弈论分析,加深了我们对冲突和协作的理解”⑦。练教授认为这评语的潜台词是两位学者的贡献已超越了经济领域,跨进了政治学,为地缘政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系统研究的方向和工具。
  • 摘要:@@《老子》很推崇水,其“上善若水”,称赞水以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为多做善事,日积月累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健康发展。老子认为上善之人,有像水一样的柔性。水性之柔,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这样,有道德的上善之人,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他们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如同水一样,所以最接近于“道”。老子常以水来形容“道”,在《老子》中许多章节的内容都与水有关联。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道泛兮”、“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里既可理解成道为万物之本,也可想象成水是万物之源。因此在《老子》书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学升华,二者如影之与形,关系十分密切。
  • 摘要:@@老子思想基本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存在体证,虽然可以运用到各种社会制度的文化情境之中,但是其根本的关怀,还是在于实现与证成生命圆满的存有意义与价值。主要是建立在形上学的宇宙论上,推求到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决定与自己生命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这是一种对生命存有的文化医疗,关心的不是个体外在生理形式的病痛与灾难,而是从宇宙法则的终极关怀,扩充人的主体生命在天地运行秩序中的对应之道。这种医疗的观念,从人类生理自然的欲望与本能中,领悟到生命存有的形上作用,以心灵层面自我调适来维护与保养机体的正常运作。
  • 摘要:@@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着重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应抱什么样的道德态度的应用伦理学科,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中期,70年代得到飞速的发展,至今已是一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并被纳入联合国重大会议讨论的热门学科。生态伦理学产生于人类生态危机日趋深化的现代社会,随着人类智能的发展,地球生物圈逐步向智能圈转化。工业革命特别是现代工业的迅速崛起,人类消费自然资源的数量直线上升,并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干涸、土地沙漠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造成生物圈被破坏,许多珍稀动物绝种,随便排放废气废水废料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料污染。随着生物圈的被破坏,生物的大量消失,掠夺式的开发日渐加剧,人类将失去越来越多的伴侣和资源,地球也将成为人类无法生存的“寂静的死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推动生态伦理学的形成。1923年德国哲学家施韦泽的著作《文明哲学:文化与伦理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文化方面的关系,从对生命的崇拜的炽热情感中引发出生命观与生态伦理学。40年代以来,英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系统地阐发了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人类应当尊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尊重生物生存权利,应当把人粪的权利观和道德观推广到自然界中去的思想学说,生态伦理学正式形成。
  • 摘要:@@在生产力和思维水平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界中诸多现象的认识及思考往往是与宗教神学联系在一起。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神秘色彩最初是通过神话(或仙话)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客观地讲,神话(或仙话)是人类对自然界发生的超出相应思维能力的种种神秘现象所做出的直觉性思维模式的形象化再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通过丰富的想象,借助“不自觉的艺术形式”(马克思语)来阐发对天地形成及人类起源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从而造就了早期较为成熟的创世神话体系。中华民族在文明初创之时就已孕育出创世神话的雏形,这些神话从内容到形式上虽略显粗糙,却体现出先民在探索宇宙自然界过程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因此,若将艺术化处理所造成的诸多假相过滤掉、透过神话本身的虚幻性,就可发现创世神话是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在对自然界“观天察地”的感性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了不断的发展、改造和完善之后才得以成型的。这些神话中闪烁着思想的智慧光芒,也显示了可贵的科学先导意识。
  • 摘要:@@在一共八十一章的《老子》一书中,涉及圣人的知识、品格、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圣人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的就有二十五章之多。通过《老子》一书,我们不难理解老子关于圣人的观点:圣人是那种永远不知疲倦的求知者,圣人是那种以整体的、系统的和普遍无限的方式从事思想学术活动的人,圣人是那种依据整体的、系统的和普遍无限的认识而行动的人,圣人是那种客观理性、深思熟虑和具有充分的预见能力的无往不胜的成功的实践家,圣人是那种把具有确定不移的唯一性的数学知识视为一切知识的最高典范的人,圣人是那种具有足够的勇气承担国家的苦难和耻辱并具有足够的智慧把自己的国家从一切苦难和耻辱之在拯救出来的人,圣人是那种把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的人,圣人是那种在国家统治中自觉地放弃个人的意志而完全服从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人,圣人是那种能够发现每一个人的优点并将这些优点转化为国家的不竭资源和财富的人——因此圣人也是那种能够通过激发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自由发挥的制度性手段而把每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到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所能企及的至高无上的高度的人,圣人是那种把国家的统治变成对于每一个人的帮助、支持、依靠、提携和高举的人。
  • 摘要:@@2003年夏天,笔者自己驾车从武汉大学到达河南鹿邑县,瞻仰伟人老子的故里。在太清官遇到一位终南山的修道隐士,两人因投缘而谈话投机。隐士向我叙述老子在春秋、秦汉以及当代的战略,过去闻所未闻。受隐士启发,笔者两年来经常思索老子与道家的世界战略问题。一些思索尚不成熟,暂作此文供同道讨论与批评。
  • 摘要:@@文化史、学术史上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其真伪的辩论往往也最为激烈。而有时,由于当时时代气氛、学术语境的缘故,而出现的有意或无意的“误读”以及学术考辨的疏漏,往往使某些大师的思想遭到遮蔽或变形。然而,当历史从其新的思想阐释角度澄清谬误,还思想以原初的真实面目时,走出“疑古”时代就成为必然。同时,这种对古代文化哲学精神的现代反思,也将使时代悖论中的宇宙人生智慧浮上历史地表而历久弥新。
  • 摘要:@@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以水喻道,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艺术,集中讲了一个得“道”的领导者应当具备的人格、德行、心态与行为。
  •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学术界在道教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突出成就。对于道教文化的内容,人们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然而,如何发掘其思想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这依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构建和谐社会,牵涉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本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因此,本文拟从“人格完善”角度来讨论道教文化的相关问题。
  • 摘要:@@“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近日将在周口市鹿邑县召开,这是继成功举办“中华姓氏文化节”之后,周口市又一次承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以老子思想为主体的老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精神财富。在全省致力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新时期,深刻认识老子文化的历史地位,大力弘扬老子文化,是我们周口人的神圣职责。
  • 摘要:@@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上,笔者发表了《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一文,综合中西方各种异质文化的精华对古老的道家文化进行了综合创新与现代化诠释,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称之为人类21世纪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这一学术观点能否被世人接受并成为各国思想家主导的信念,则有待于人类激发一场真正的意识革命,树立起全新的文化视角。这种全新的文化视角不仅同西方社会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呼应,而且要从悟道的广阔视野和最高境界去体认。人们终究会认识到,全人类的各种异质文化本来是从同一个原点起跑的,道学的生态文化是人类最初的文明,也必将是人类最后的文明。
  • 摘要:@@关于老子故里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其中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就是县域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镇政府所在地——太清富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
  • 摘要:@@传统文化乃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基础,其每一部分,犹如民族躯体之组成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大写的人。特定的传统造就特定的社会,特定的社会就存在于特定传统的外化和更新、流变过程之中.每个人正式来自汶传统,存在于此过程。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的观念文化存在着一种较为明晰的整合性特征。在先秦时代及稍后一段时间内,儒与道表现为中国观念文化的两大构成力量。汉代经学以儒道互补为特征,为中国传统文化定下了基本走向。随着佛学的东迁及其中国化,儒、道、佛也就一并进入中古时期以来中国人的观念文化视野。宋明理学以儒、释、道(渐趋弱势)三元互补为基本格局,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传统;文化史,哲学史上称之为“三教合一(调和)”。观念文化与哲学紧密相联,哲学精神是观念文化的中核。中国传统的观念文化贯注着浓厚的儒、道、释哲学精神,甚至可以说,正是三元合流的哲学精神才汇成了总体的中国观念文化传统。当然,对儒、释、道三元文化为什么能够合流从而使得中国传统的观念文化具有较为明晰的整合性特征这一问题的考察是颇具诱惑而又十分复杂且充满着挑战意味的。这需要我们采取多重而合理的视角来加以认识和揭示。B.费伊指出:“视角主义是当代理智生活的占统治地位的认识论方式。”①从典型性的范畴出发并对之进行哲学和历史意义的解读不失为洞察中国传统的观念文化存在着较为明晰的整合性特征的有效视角之一。这是因为某些典型性的范畴在具哲学意蕴和历史意蕴的阐释上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带有延续性、主导性和普遍性性质的问题。“虚静”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一个范畴。在此意义背景下,从一定的分析立足点出发对“虚静”理论做出读解的任何努力无疑都是有它的价值的。
  • 摘要:@@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2)姓李,名耳,亦名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为道家创始人,亦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的思想不仅对道家和道教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华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子提倡的自然无为的价值观,不仅在中国古代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生活更是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本文就老子自然无为观的现代意义给予简要的分析和讨论,并请批评指正。
  • 摘要:@@“有无”在中外哲学史上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之一,西方哲学中围绕着系辞“是”所引发的“存有论”的问题无疑是西方哲学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哲学基本关切所在,我们且置不论;单就中国哲学而论,从老子的“有无”辩证到庄子的“无无”玄谈,从玄学的“本末有无”之辩到宋明理学的“佛老有无”之争,一直到今人唐力权先生的“场有哲学”和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所讨论的中心问题都可说是“有无”问题。唐力权先生说:“有无的关系无疑是一切形上思想架构的基石”,陈来先生则指出:“理解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无’的智慧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可以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看成把握整个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的基本范畴。”而自牟宗三先生揭示道家是“境界形态的形上学”,“无”是“作用层”而不是“实有层”上的概念,“作用层”上的“无”是“三教”的共法等一系列对“有无”的创见以来,人们对中国哲学中“无”的意义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牟先生说:“无’不是个存有论的概念,而是个实践、生活上的观念;这是个人生的问题,不是知解的形而上学之问题。”本文正是从“修道现象学”的角度,揭示道教思想中“无为”在修道实践和生活上的意义,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无为”在人生修养和人生境界方面的现代意义。
  • 摘要:@@老子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力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相处,这是千古的绝唱,很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 摘要:@@简帛佚籍证明《老子》有势大天下从的论断。这是闻所未闻的惊人之论。《老子》又称《道德经》,可见何等肴重“道”。但《老子》又说:势大就能使天下归从。即承认“势”又重于道。因为这只是楚简《老子》的文字,它并未为人们所承认,所以需要详加考证。
  • 摘要:@@李瑞环同志最近指出:“和的思想、和为贵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传统美德”。他主张对之大力弘扬。一提到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人们往往想到儒家的理论贡献,而却忽略道家在这方面的独特创造。其实,在道家的完整学说中,关于“和”的思想,也相当丰富、深刻,值得我们发掘总结。这里试就道家和谐思想的种种表现及其在当代的现实价值,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海内外大方之家。
  • 摘要:@@综核道家诸种文献之论道文字,可以看出两种较普遍的述说倾向。其一是从宇宙论的角度来展开其道论,以为道与天地万物的创生有直接渊源。其二则论道时每每牵联人的生存,认为在终极的、玄冥的道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贯通的、难以分割的牵缠。对此,依据道家的各种文献的载述,或许可以概之以“生道合一”。本文集中论述这第二种倾向,并将之与后世道教的内丹学贯通起来,以表明道家与道教实存在内在精神、血脉之通连,而绝无根本的隔阂。生道合一之观念是道教生命哲学的根基。
  • 摘要:@@道家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产生于先秦时期,由老子所创立,庄子所继承和发挥,所以一般来说,老庄就是道家的代名词。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学派,但后来都陆续衰微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传统没有断绝,它们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不过这两大主干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儒家从汉代起就被选定为官方哲学,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而道家则始终是一种民间哲学,主要在知识分子中间流传。几千年来,儒道两家的思想,共同决定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思维方式、思想情感和思想观念。儒家和道家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文化传统,比如,儒家注重伦理道德,道家则注重自然;儒家主张人生要积极投身政治、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社会所做贡献,道家则始终与政治权力保持一定的距离;儒家强调刚强进取,道家则主张柔弱、知足、不争;儒家有极为强烈的群体意识,道家则有浓厚的个体意识,比较注重个体的独立意志和思想自由;如此等等。这些差异无所谓好与坏、对与错、高与低,它们对待社会与人生的见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儒道两家的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很多方面恰好是互相对待的,从而形成了相反相成、取长补短的机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儒道互补。儒道两家的互补,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主要内容和基本格局,因而我们甚至可以说,儒道互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不了解儒道互补,就无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两家的历史影响同样的深远,两千多年来,凡是有儒家思想在发生影响的地方,就有道家思想与之相对待,可以说是形影不离。自古以来,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选择着自己的人生道路,具体到每一个问题上,中国人都习惯于或是以儒家的方式来处理,或是以道家的方式来处理,离开儒家便会归于道家,离开道家便会归于儒家,出老庄则入孔孟,出孔孟则入老庄。这种情况,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和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 摘要:@@在这里老子把美与丑(恶)、善与恶(不善)、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皆看做为相反相成,对立面互相依存的,缺一不可的,有美就有丑,有丑即有美;有善即有恶,有恶即有善;同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皆是对立然而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此”也就没有“彼”,没有“彼”也就没有“此”的,相反的又是相成的。
  • 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给世人留下了不朽著作——《道德经》,由此开创了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老子学说及其衍生出的道家、道教等流派,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研讨和交流老子及道学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加强中外学者间的沟通与合作,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河南省政协共同主办,周口市人民政府、鹿邑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0日至11日在周口鹿邑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德国、韩国及港澳台等12个国家和地区及中国大陆22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不仅有利于促进老子道学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挖掘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在建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中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同时促进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对推动老子道学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也大有裨益。
  • 摘要:@@“恒道”、“恒无为”是老子所运用的重要理念,构成了老子体认大化宇宙、茫茫自然以及治理国家和人类社会完整的逻辑顺序,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标准,对人类认识自身所得以繁衍生息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具有管理服务职能的社会管理者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摘要:@@河南省鹿邑县既是老子故里又是李姓发源地。老子姓李,名耳,公元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生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据司马迁《史记·申韩老庄列传》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本文重点研究李姓的起源、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老子在李姓中的地位与影响。
  • 摘要:@@老子,是一位传颂千古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先河,创立了与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并立互补的道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摘要:@@灿烂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文明历史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独具特色地屹立在纷繁多变的世界民族之林。时至今日,再观华夏文化架构,我们仍然不能不叹服儒、释、道三家在历史进程中交相辉映、精彩纷呈的格局和影响。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大师和圣人,以其独有的“道”“德”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铺垫了雄厚的思想根基,开辟了崭新的人文天地。岁月悠悠。21世纪,当孔子学院在美国、韩国、法国相继开办的时候,老子和他流传千古的《道德经》早已从东方走到了西方,被翻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成为继《圣经》之后,流传世界最广的著作。
  • 摘要:@@《还吾老子》出版时,上海人民出版社举办了隆重的新书发布会,沪上各报都有记者前来采访,并在会后发表了新闻。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文学·视觉”专栏还做了专访节目,除了采访作者沈善增本人之外,还采访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李伟国先生和我。节目在2005年3月20日播出,并在25日重播。在采访中,记者问我,《新经学的奠基之作》中的“新经学”是什么意思。我说,“经学”的“经”,原指属于主流文化的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有多种说法,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种:1.五经即儒家尊奉的五部经典著作:《诗》(《诗经>)、《书》(《尚书>或《书经》),《礼》(《礼经》)、《易》(《易经》或《周易》)、《春秋》。这五经或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五经”。2.六经,在前面五经中再加上《乐》(《乐经》)。3.十三经。儒家创始人孔子和二圣孟子的著作,照理也只能算是子书,但儒家将《论语》和《孟子》与《大学》《中庸》并列,合称为“四书”,又与五经并列为“四书五经”,这样就把《论语>和《孟子》抬高到与“五经”并列的地位,而且还列在“五经”之前。至于“十三经”,就索性就把六经之外的《论语》《孟子>和其他五部儒家重视的典籍,例如《尔雅》这样的文字学的书,也列为经典。这些经典,在以儒家为主流的封建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道家经典,儒家不承认是经典,即使被称为<道德经》的《老子》,被称为《南华经》的《庄子》,儒家也不承认是经典,而仅仅是“诸子”(又称“诸子百家”)中的一种,属于“子”书,其地位在古代学术书籍的分类的“四部”中比历史著作还要低,“经史子集”,轮到第三,而为首的“经”,即是儒家的经典。至于佛经,儒家将佛经称为“内书”(人们又尊称之为“内典”),更不会将它们列入经典之中了。过去所说的“经学”,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或学术,主要分汉学和宋学两派。经学除了研究儒家的五经、六经之外,还包括“四书”和十三经中的六经之外的其他5部经典,包括孔孟的著作。
  • 摘要:@@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正如颜渊对孔子思想的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无论是治国、齐家,还是修身,如果我们懂得“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将会受到极大的启发,而从中获益。如果把老子的思想用在教育上,我们今天的教师就不会这么辛苦,教育之路就不会如此艰难。老子的教育之道仍然是遵循着“道法自然”的原则。如果我们把握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规律,那么教育之船会顺水行舟,早日将我们的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
  • 摘要:@@《道德经》五千言直接提到“愚”字仅有三处,而老子“大道若愚”的智慧之光,却不时闪烁于八十一章的字里行间。一句话,非老子之愚,无以理解老子,无从探索老子,无从学习老子,只能望“老”而兴叹,悖论百出,迷茫自误!但是,如果我们能从道德境界人手,那么老子“返朴归真”的道德境界就跃然纸上了。进而,我们还可从中窥探出他独特深刻的人生智慧与成就自我的方法指南。
  • 摘要:@@老子是中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的光临是要纪念和弘扬老子其人以及其文化。在此研讨会中要进一步探讨老子文化的细节,以及老子文化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我们要从学术方面研究老子文化到底为什么对全人类重要。老子留下来《道德经》这一本书,其字数仅仅5000,但是其影响深远。我个人认为老子文化是中国的灵魂所在。两千多年以来《道德经》这本书熏陶了中国祖先的精神,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不过老子的这种深远影响不限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近几百年同样开始影响到国外。过去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多少都被老子的精神感染,这些人认识到《道德经》的重要性而为了宣传老子的精神,就以世界各种语言翻译它,成为老子文化传播国外的桥梁。光说英文版本已经有60多种。这本书的不同翻译版本启发了许多西方领先学者,像荣格和爱因斯坦,对现代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影响。能这样影响到全人类的书极少,唯一有更多的翻译版本的只有基督教的《圣经》。可是老子的《道德经》与基督教的《圣经》迥然不同。基督教的《圣经》是一本治命书,告诉后人他们应该怎样生活,违背其戒律后果自负。它有一定的压抑性质,像爸爸要求孩子听话一般。
  • 摘要:@@儒道两家在中国历史上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不仅开创了中国本体论之始,中国无神论和自然本原论之始,本原本体与规律论统一之始,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反对文明异化现象,对人类文明进行认真反思的第一人。针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新旧交错,天下无道的社会状况,老子从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冷静观察中,提出了在“道”的统领下的一系列和谐思想。如今在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科学家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生态文明与生态觉醒之时;在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商品经济大潮中的人们寻找避风港,寻求心灵寄托和慰藉之时,这些和谐思想又有了其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能够衍续下来并得到不断发展的文明体。它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独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一是因为它能够包容众多不同的文化体,并使之与已有的文化体有机地结合成一体,正所谓中国人常讲的“能容乃大”。二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原生文明基源。而这种原生文明基源的坚固与否,直接决定着建立于其上的文明体的是否稳定。世界文明史上的许多古代文明体,就是因为产生这种文明体的基源遭到了根本性的破坏,最终导致了该文明体的中断或终结。如: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古玛雅文化,等等。历史上的中国,不论统治权发生怎样的转移,滋生中华文明的滋生基源从来没有遭到根本性的破坏。所以,中华文明得以持续不断的发展。
  • 摘要:@@在中国哲学上很早以来就有道家主干说,宗教上有鲁迅先生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的根柢说。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全在”,表明道教文化覆盖的层面很广。道教涵盖了道家道学,发挥过和发挥着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儒家文化孕育了人治社会和腐朽的封建宫廷文化,借着社会伦理推行的是压迫、窒息人性的勾当。由于《庄子》的出现,可以说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就变得格格不入。几乎是同时,统治者采纳道家学说中有利于自己统治的论述,客观上为壮大道家提供了垫脚石。道教继承了道家的学说,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理论精华,不断壮大、丰富自己,为自己构建了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他学派中没有的,在道教中应有尽有,无为有为、天地鬼神、阴阳八卦、五行堪舆、日月星辰、文史历算、内外丹法、志怪文艺、琴棋书画、吟诵低唱、超度仙界、驱邪纳吉、符水治病、祈风祷雨、求仙问药、祈子延生、求财求运等,无所不包,并由此延伸的治国之道也成为重要内容,故称根柢大全并不过分。融生老病死,兴衰治乱于一体的道教学说,运用得法确实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的法力。那么多种问题迎刃而解的依据在哪里呢?也就是说道教能提供哪些解决问题的依据。
  • 摘要:@@历来有聚讼,其争论的焦点乃在于该句中的“王”亦有作“人”者,范应元、陈柱、周英、陈鼓应等人以作“人”为准,而张松如、郑良树、高明等人则支持“王亦大”之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所出简文《老子》甲组此句亦作“王亦大”,廖名春在详尽列举了诸家之说后,亦认为:“楚简本作‘王’不作人,可见张、郑、高说是。”简帛《老子》系我们目前有幸能见到的最早版本,二者皆作“王亦大”,当非偶然,故应从之。如此则有关此争论可以得到解决。然而即便如此,问题却并未结束,《老子》何以既言“人法地”,又独以“王”为“四大”之一?后人又何以以“人”代“王”?这恐非后人简单的臆想使然,笔者以为,对此问题的深入考察,可以有助于我们对道家思想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把握,特申论如下。
  • 摘要:@@我国先秦道家哲学学派以老子为创始人,以庄子为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体系庞大,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进一步破解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文本内涵、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当代社会价值,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老学典籍考》系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已于2004年10月完成并结项。假本次“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之际,兹将课题有关之项目缘起、调研咨询、全面普查、重点跟踪、计划修订、编排著录、体例内容、典籍概貌、突出特色、价值影响、缺欠不足、后续工作等方面谨向与会专家学者报告如下。
  • 摘要:@@世之学者,对于老子及其思想的评价存在着较大分歧。出现分歧的关键,在于对《道德经》的主旨理解不同。笔者认为,《道德经》第一章为全书的总纲,其他各章都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只有抓住全书的总纲,弄清楚它的主旨,其他各章之义才能迎刃而解;对于某些学人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之词,亦可不攻自破。
  • 摘要:@@道家以“道”鸣其学,道教以“道”称其教。这个“道”,既是道家的核心范畴,又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作为核心范畴,其在《老子》中得由创立;作为根本信仰,其在<太平经》中得由确立。学术界对《老子》成书年代的考辨不免聚讼纷纭,但对老子所言之“道”的内涵开掘则日趋明晰,愈益通达,诚如陈鼓应先生所说:“《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却又可以贯通起来的。质之《太平经》,何尝不是如此!《太平经》编定于东汉后期,大抵是公元二世纪前期的作品。”这部作品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实为中国道教初生草创时期以养生治国平天下为职志的首出巨著。其中言“道”阐“道”之处纷至沓来,指不胜屈,固然触及到“真道的思想”,但远非仅限于此。兹据本经所述之“道”,对其具体义蕴试作辨析如下:
  •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自秦汉以来建立起了儒道佛为主的思想体系,尽管儒家在历史上处于社会的显性层面占据主流,但道佛在哲学史的演变中和儒家形成了对立互补融合的发展态势,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道家和佛家虽然不像儒家在整个中国伦理思想中占据主流,但它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也深深影响了广大中国民众的道德信念、心理趋向和道德行为。特别是它们独特的伦理实践形式对我们当代进行道德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 摘要:@@在西方生态伦理各学派中,由利奥波德所开创的“大地伦理学派”在西方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是到后来,人们认识到大地伦理也绝非完美,在西方人看来,其中有一个颇受人们指责的地方,那就是大地伦理可以以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最高目的的名义而置生命个体于工具价值的地位。换言之,大地伦理有可能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而牺牲个体生命。
  • 摘要:@@老子治国思想是老子道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中国古代治国之道精华,下启中国传统治国之道,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领导工作实践中,深入学习研究老子治国思想,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显得非常必要。
  • 摘要:@@本文著重申论《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老子讲的“道”,指的是基因,该章老子言“道”(基因)是如何作用于万物,他是在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中从象、物、精、信逐步探索而得。
  • 摘要:@@记得在我六七岁时,我祖父曾教我背诵《论语》。每次讲两句,背两句,当时我感到易懂有趣。但在我退休之后研读《道德经》时,很难理解其谈论的重心。基于本人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与认识,我绝对不相信两千多年前的知识分子,会比现代的知识分子知道得更多,因为人类的知识与经验是累积性的,和时代是同步发展的,至于为何《论语》比较易懂,而《道德经》竞成了一个“千古奇谜”,必有其原因在。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利用退休的空间,来揭穿这个奇谜的谜底。
  • 摘要:@@老子是春秋末年诞生于河南省鹿邑县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立足于社会现实,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系统地提出了天道、治道、人道,并围绕国家治理、社会规整,阐述了风格独具的“德治之道”。作为老子故里的领导者,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实践中,自觉吸取老子“德治之道”精华,构筑历史与现实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提升执政道德修养水平,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夯实执政基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以下关于《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简单介绍,是在对《老子》文本的考订、甄读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与现行于市的各种《老子》注本有很大差异或根本不同。详细理由与考辨过程,请参阅拙著《还吾老子》。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