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2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9021篇;相关期刊1453种,包括现代哲学、求实、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技术哲学第十届年会等;人的本质的相关文献由335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宝信、张一兵、姜赞东等。

人的本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71 占比:1.3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9021 占比:98.68%

总计:262493篇

人的本质—发文趋势图

人的本质

-研究学者

  • 朱宝信
  • 张一兵
  • 姜赞东
  • 杨艳春
  • 牟文谦
  • 王德森
  • 连岳
  • 陈曙光
  • 刘伟
  • 王双桥

人的本质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宇航
    • 摘要: 马克思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都是围绕着“人的本质”这一主线所展开、发展的。在其《黑格尔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都有不同的阐述,我们可从不同阶段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跨越式发展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进行梳理,从而有助于探求在新时代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程承坪
    • 摘要: 自主性由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三个基本要件构成。根据自我意识概念,人工智能可以具有“形式自我意识”,不具有“实质自我意识”。根据自由意志概念,人工智能可以具有弱自由意志,但它只是决定论世界中的自由意志者,不具有同人类一样的能动性自由意志。只有能动性自由意志才能生发出创造性。因此,按以上论述,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人工智能可以具有道德能力,但道德能力只是道德责任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承担道德责任必须具备理解自身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但人工智能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人工智能不能独立承担道德责任。根据构成自主性的三个基本要件衡量,人工智能只具有弱自主性。思考人工智能的自主性问题,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
    • 孙全胜
    • 摘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产生和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用实践观点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前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唯物史观,是为了推动阶级斗争的展开,让无产阶级采用暴力革命实现自我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推动的,需要用劳动实践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恢复人的劳动本质,实现天下大同。马克思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前提,考察了社会历史的问题,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前途和目标,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 张琴
    • 摘要: 旧唯物主义将人的实践活动与历史发展的现实脱离,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可见,马克思遇到了物质利益的难题,这个时候他对黑格尔哲学开始质疑,决定从实际出发捍卫民众的权利,从而回归现实的维度。马克思将“人”融入社会历史发展的领域,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阐释。“人的本质”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体。基于“人的本质”的视角去进行道德建设。
    • 朱昭平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质。”(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3页)这种文化注重现世的人生,探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自由与解放等根本问题。
    • 吕彦瑶; 李聪
    • 摘要: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和孔子人性论是具正题、反题和合题于一体的辩证“完满”的科学理论体系。两个理论体系分别以“现实的人”和“仁”为出发点,通过“革命的实践”和“道德实践”,各自成就了“全面发展的人”和“圣人”这一理想人格,从而走进了价值理想相近的终点“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由此形成了完整的闭环。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与孔子的人性论基本元素、体系结构和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决定了两个理论体系可融合的基本特性,两者的可融性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的内在依据。
    • 陈宝; 热合木吐拉·艾山
    • 摘要: “现实的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对人的认识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原则,其自我实现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所密切关注的问题。“现实的人”不断追寻的是对人的本质的全面获得和占有,这个追寻的动态发展过程就体现为“现实的人”的自我实现过程,是作为理论趋向的“自我实现”向作为实践结果的“实现自我”的凝聚新生。这既需要在“自我实现”的理论指向层面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也需要在“实现自我”的实践结果层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确证,使“现实的人”对“自我实现”的理论建构有充分地了解和认知,为达到“实现自我”的理想状态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发展路径,从而使“现实的人”完成由“自我实现”向“实现自我”的转向。
    • 赵林煜
    • 摘要: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则在不断撕扯着这种关系。在这种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在交织中变得越发扑朔迷离,科技拉近了我们,但似乎也推远了彼此,万物互联中仿佛还矗立着道道高墙。
    • 尹秋蓓
    • 摘要: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它既是社会质量的衡量标准,又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路径。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结合辽宁振兴的历史进程,深入思考辽宁振兴历史进程中人的实践作用,并对该进程与人的发展在促进中相互统一进行必要的论证。
    • 左润蕾; 孙萌
    • 摘要: 本文将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发展思想进行对比研究。第一部分从马克思对马尔库塞的影响以及理论结构模式两个方面阐释二者思想的理论契合。第二部分从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思想三方面分析二者的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