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丈夫

大丈夫

大丈夫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7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398种,包括船山学刊、金色年华(下)、做人与处世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研讨会、香港中医学会、教育研究基金会2017国际针灸高峰论坛等;大丈夫的相关文献由4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淦生、范曾、一行等。

大丈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7 占比:99.4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60%

总计:500篇

大丈夫—发文趋势图

大丈夫

-研究学者

  • 王淦生
  • 范曾
  • 一行
  • 东芳
  • 佚名
  • 傅岩
  • 冷香梅
  • 刘庭华
  • 劳燕
  • 卫宣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周升
    • 摘要: 孟子以雄辩闻名,孟子的自信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捍卫儒家思想、以民为本、坚持大丈夫理想人格,三者也是支撑孟子自信的文化根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其深邃的思想理念可以为现代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支撑。
    • 朱建
    • 摘要: 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说,“科学的精神,美术的精神,大丈夫的精神,都不是凭空所能得来的。我们要在‘必有事焉’上下手。我们要以事为我们活动的中心。研究学问要以事为中心;改造环境要以事为中心;处世应变也要以事为中心。我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在事上去求学问,用美术的精神在事上去谋改造,用大丈夫的精神在事上去锻炼应变。”
    • 王丹; 许雄志
    • 摘要: 刘静于印,秦汉之外,亦参以唐宋官印法意,所作颇不俗。当今印人治此类印,以蜡坯蟠条再铸者有之,以金属条直接为之者有之,无非尊古法,寻新意,并求“工匠精神”。当然,所贵在能以技以艺近乎道。许多女生并不喜欢流线外形的轿车,而偏偏喜爱造型正方、酷炫的越野,我想刘静也是其中之一。她的印风很拙朴,一类取法南北朝印风,另一类取法隋唐蟠条印。她的作品有大丈夫气,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就刘静作品本身而言,那种拙朴的情趣表达得比较到位。
    • 陈亮
    • 摘要: 儿子上小学四年级了,虽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胆小,只要受到批评,就会哭鼻子流泪,为此我没有少收拾过他:“男子汉大丈夫,见不得一点磕碰,动不动就流泪,有个啥出息?以后走上社会,哪能经得起风风雨雨……”每次我教育儿子时,他总是像犯了错误一样,耷拉着脑袋,呆呆地站立着一动不动,继而眼睛里便噙满了泪水。
    • 文溪
    • 摘要: 人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决不能违背自己的意志做事,哪怕是声色犬马的诱惑,哪怕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孟子说人有“大体”“小体”之分,做个堂堂正正的人,要“先立乎其大”。“立乎其大”就是要遵循内心的声音而存善养善,而不是让利欲这些“小体”占据心灵。
    • 王文承; 平文艺
    • 摘要: 古籍中的“丈夫”有两个涵义。其一指成年男子和有妇之夫;其二指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后一涵义常被忽略。“大丈夫”有多重涵义和类型,没有统一定义和标准答案,最主要的指优秀人格、杰出人士。
    • 刘大卫
    • 摘要: 理想人格之境是儒家内在仁义求索和外在德性践履的终极追求。当今,学校教育的缺位及人格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志”不明、“气”不足。以孟子“志气观”为借鉴,注重个人之“志”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的正确引导,推进动心忍性的人格教育氛围的积极培育,实现人格教育、善性教育目标的理性回归,对当今学生的人格教育塑造有重要的启示。
    • 德威廉·贡德特; 戴晖(译)
    • 摘要: 《碧岩录》德译者贡德特将此书看作是诞生于中国佛教怀抱中的精神运动所留下的原始文献。禅是塑造自由人格的精神运动,作为教外别传,标志着中国人以自身独具的方式把握并实现了佛教的真理。德译者在《前言》中结合历史背景介绍和评论《碧岩录》传奇般的命运,讲述了雪窦和圆悟两位大师的悟道经历,他们面对自己和时代生活的自由精神和大无畏品格跃然纸上。德译者讲解了《碧岩录》的复杂体例和不同文体的功用,最后评论禅在现代日本和德国的传播情况并明确德译本的任务。德译本把唐宋禅师的证悟作为禅的源泉,将之区别于现代心理疗法的实证研究,从人性的圆满和人类共同体的精神维度来评价禅的现代地位。
    • 辛声
    • 摘要: 权力就是责任,有责就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要强化责任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事业心责任感什么时候都不能丢,知责担责履责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人生天地之间,各有责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有轻有重、有人有己、有大有小,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理念长留天地。
    • 张艳嘉
    • 摘要: 明朝有一个人,叫王银,出身盐丁,身份卑微。王银7岁入私塾读书,因为家境贫寒,11岁辍学,成了一个盐丁。王银19岁那年,奉父命外出经商,“以山东阙里所在,径趋山东”(“阙里”是春秋时孔子住地,今在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经商之暇,王银特地到孔庙拜谒。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25岁的王银再次拜谒了孔庙,感叹“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奋然有任道之志”,顿生“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效法之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