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孟子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51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38篇、会议论文129篇、相关期刊1849种,包括管子学刊、中国哲学史、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等;孟子的相关文献由430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华、杨海文、傅佩荣等。
孟子
-研究学者
- 李华
- 杨海文
- 傅佩荣
- 刘瑾辉
- 万光军
- 李凯
- 杨泽波
- 李世平
- 田玉川
- 梁涛
- 丁为祥
- 韩振华
- 魏义霞
- 唐明贵
- 李渊庭
- 林春财
- 白玉凯
- 佚名
- 尚芸先
- 庹永
- 张岱年
- 张平
- 李锐
- 王治伟
- 谢永鑫
- 钱耕森
- 高春海
- 魏忠强
- 鲍鹏山
- 黄俊杰
- 储昭海
- 刘伟
- 吴磊
- 孟军本
- 张方玉
- 张春泉
- 文敏
- 易中天
- 李康耀
- 林桂榛
- 江瀚
- 汤夺先
- 王亚云
- 王公山
- 王灿
- 胡健
- 郑济洲
- 郑臣
- 郭齐勇
- 金银润
-
-
叶飞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年
-
摘要:
与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权利理念不同,孟子更多的是从社会道德实践和儒家群己伦理的角度来论证人的权利,强调人在道德层面上享有人之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国家统治者必须依照道德的原则来保障人的生存权、财产权等.具体而言,孟子的权利理念包含了四个维度的要义:在生命权利的维度上,孟子认为道德缘起于对生命的"不忍人之心",道德并不是对生命的压抑,而是对生命的保全和促进;在财产权利的维度上,孟子认为"欲贵者,人之同心也",肯定了人之财产权的正当性,同时强调必须确保财产获取的道德性;在自由权利的维度上,孟子认为自由是人在道德、法律体系内不受干涉的一种存在状态,它兼具道德自由与法律自由的双重意味;在平等权利的维度上,孟子肯定了人是道德挺立的"大丈夫",强调人皆享有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孟子的权利理念虽然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权利理念存在差异,但是也为诠释人的基本权利提供了有益的解释框架.
-
-
路鹏飞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唐代至宋代道统说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甚至迥异.这主要和韩愈提出的道统"不绝其传"还是"不得其传"的阐释理路有关.如果说宋初之前学者主要是倡导"不绝其传"的话,自二程至朱熹则奠定了道统"不得其传"的一面.如宋初柳开、孙复、石介等人均还是以"不绝其传"为依据建构儒家道统谱系的,皆以道统后继者自任.至理学兴起,程颐等开始倡导道统"不得其传"说,道统上接孟子,度越汉唐,以孟子传道者自任.至朱陆争胜门户,朱熹方奠定了理学道统"不得其传"说.究其源,最初韩愈认为孟子后儒道"不绝其传"——韩愈对荀子、扬雄等都非常重视,时人曾以韩愈比附扬雄,改为"不得其传"后,一字之别,造成了不同的阐释理路.
-
-
徐朝旭;
蔡春良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年
-
摘要:
历代学者对孟子“寡欲”之“欲”的内涵有三种诠释:中性说、善恶混合说、私欲说.将三种诠释分别代人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命题并进行话语分析,可以得出三种不同的结论.中性说认为孟子“养心”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最大程度地压制和减少生存之欲,这有违孟子以道作为取舍欲望的根本标准,也与孟子的生活经历不符.混合说虽然在义理上可以成立,但与孟子教化世人之欲望的处置方式不符,故与孟子思想存在差异.只有私欲说才与孟子的思想体系和实际生活相一致,并符合儒家工夫论的逻辑进路与具体实践,可见孟子“寡欲”之“欲”指的是私欲.厘清孟子“寡欲”观的思想内涵,不仅有助于了解儒家理欲学说的发展脉络,而且对于生态危机背景下正确认识道德与欲望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
洪明超
- 《天府新论》
| 2020年
-
摘要:
在孟子那里,"民心"一方面是政权来源或转移的根源,另一方面则是政权合法性的根据.但孟子主要从感性欲求的角度来讨论"民心",认为民心之向背主要取决于政权能否满足民众的感性欲求.这便可能会默许一种能够满足民众感性欲求却思想专制的政权也具有合法性,也可能会认同能够获得民众支持的阴谋家的夺权也有合理性.通过揭示孟子思想中蕴含的民众具有欲求义理的本性,可推知"民心"可以具有义理欲求的向度.胡瑗对此有过清楚的阐发,借此我们便可以明确完备形态的"民心说"包含感性欲求与义理欲求两个向度,由此许多理论困境也能得以克服.
-
-
夏世华
- 《文史哲》
| 2020年
-
摘要:
早期儒家禅让学说以传贤反对传子,固然有其反对世袭的意义,不过自身也有诸多理论困难.孟子通过对政治权力授权逻辑的反思,指出天子能够以天下与人这一早期儒家禅让学说的理论前提违背了基本的政治授权逻辑,从而重构出天子荐人于天、天与之、民与之这样综合三者的天子权位授予主体.其中,天是虚悬的至高主体,民是实质的授权主体.由此孟子构想了摄政、三年之丧、避让、民众讴歌等天子权位授予程序,重新解释了尧舜相继为王的正当性.孟子的重构,仍然继承了早期儒家禅让学说中尊贤尚德的精神,并通过精心的程序设计,肯定除了代表天意的民意广泛认同以外,任何个体的权、位授予或自主宣告都不具有正当性.
-
-
柯小刚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苗喻”或取譬于禾苗生长,是孟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隐喻,深思这一譬喻有助于思考古典教育在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如“苗喻”的启发所示,真正的古典并不等于某种关于古代的固定知识,而是一种能在每个时代重新焕发其鲜活当代性的文化本源.因此,古典教育不是经典知识的灌输,而是经典生命的重新激活,以及经典对学习者生命成长的看护和启发.孟子的教育实践提供了这样一种富有当代激活能力的生命教育范本.分析《孟子》中的两次“苗喻”有助于展开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为今天的古典教育思考和实践提供重要启发.
-
-
-
柯小刚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古典并不是僵死的古代事物,而是能在不同时代被反复重新激活的文化本源.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不过是道化之迹,而道本身或"迹之所以迹"则无古无今.从道迹关系的角度重读孟子关于《诗经》和《春秋》关系的论述,以及《易经》和《说文》的开端,有助于今日重新思考古今关系问题,反思现代流行的线性史观,为现代文明找到自我理解的根据,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迷误.
-
-
赵亚婷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孟子道性善,有深层复杂背景.孟子面临战国时变环境中诸家不信任人性及功利思潮所致道德危机这一时代课题,儒学德性底线深受冲击.而早期儒学对于人性问题立论不多,彼时倍受诟病,且以规范解决情欲问题的方式也暗含道德践履难行这一问题,处境十分被动.诸家基于性恶意识,诉诸集权威慑及社会规范而无视道德本身,与早期儒者回应人性问题的无力境况,均暗示人性善恶问题与时代道德落实问题有深切关联.基于此,孟子以对性善的宣扬乃至强势规定来探寻解决时代道德问题之新途,奠定了后世儒学道德践履及德性实有问题的基本方向.
-
-
-
梁奇
-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在早期典籍中,帝舜为乐官、贤臣和圣君.孟子着力宣扬舜的孝道与孝迹,突出其"父子有亲"的人伦道德规范,从而将舜塑造成"孝""贤""圣"三者兼具的典型形象.孟子之所以选择帝舜,因为他既是天子,又有孝行见载于先前典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当"孝"和"忠"产生冲突而不得不进行取舍时,孟子和孔子、曾子等先哲一样,主张取"孝"舍"忠".孟子宣扬帝舜的孝行孝迹,倡导崇孝与治国密不可分,解决了个体家庭形成后"孝"与"忠"、"家"与"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孝"与"忠"相契合,构建出"忠""孝"合一的理论体系.
-
-
-
左剑峰
- 《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暨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会》
| 2016年
-
摘要:
孟子性情论的核心问题为"以情验性".现实情境引生"四心"是一个审美过程,可称其为"伦理审美".它特别关注对象的生命意涵,强调对所涉生命主体的生命需求、生存遭遇的敏感与关切.重视"伦理审美"在道德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有助于优化道德,而且可以抗拒那些习惯性出现却不适用的道德习见、道德观念."伦理审美"是中国艺术的重要传统.儒家对艺术情感的制约,除节制方法("中和"与"温柔敦厚")外,还有将个人自然情感转化、升华为关爱情怀的方法.
-
-
潘务正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孟子》的文学成就长期以来被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掩盖,尽管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等人也从中汲取创作养分,但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至明清,学者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儒家经典,经学逐步走向文学.然这种转变在《孟子》还不太明显,以致清初唐彪感叹举世读是书者"但求其义理,不于其文辞细加揣摩"的现状,并呼吁说:"若将其佳者,拣数十篇录为一册,殚心揣摩,则必有以造其微者."不过这种倡议并未得到太多的回应,道光以前,也只有牛运震《孟子论文》、康濬《孟子文说》等几部评点之作.但晚清民国初年,桐城派于《孟子》文法颇感兴趣,先后出现了方宗诚《论文章本原·孟子》、吴闿生《孟子文法读本》及姚永概《孟子讲义》等三部专书.考虑到方宗诚为姚永概之师,而姚永概也曾为吴闿生授文,则这三部著作的相继问世有一定的师承关系(在时间上吴著早于姚著完成).它们于晚清民初这一时段集中出现,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
-
李慧娟
- 《决策论坛——企业行政管理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以“仁政”为核心的思想学说提出了诸多有关养民保民的民本思想,对城镇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尤其是孟子的小康社会理想和井田制学说对当今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第一,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投入。在古代井田制下,农民都耕种面积同等,收入上不会有太大差别。而在现代社会,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经过搬迁变成了“新市民”,失去了土地,自身又没什么技能,难以找到谋生的门路。所以国家和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建立灵活的就业政策和人才流动政策,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力度等。第二,农村土地也要明确权属。孟子井田制的基本点是“正经界”,其实还是要公平。目前农村土地依然是归集体所有,农民承包的土地往往只能用于耕作,而没有白由流转的权利,这与城市土地的使用权是不一样的。因此,农村也要明确土地权属,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工作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严格进行农村地籍调查工作,依法依规开展农村土地登记颁证工作,逐步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中去,并确定集体包括哪些成员,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第三,对城镇住宅进行合理规划。孟子认为,百姓要过上小康的生活,首先要“制民之产”。不仅是在耕地上,孟子特别强调百姓宅基地问题,保证公平,保证人人有居。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也脱离了土地,搬进城镇住房,一般情况下,房子的位置是政府划定好的,但是住房被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价格也不同,补偿款的计算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难免会造成纠纷。因此,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合理分配住房,将矛盾纠纷降到最低。
-
-
张少恩
-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从时间的纵向与时局的横向变化的角度来探究梁氏诠孟的言外之意从而窥见梁氏的思想体系.梁启超一生对于孟子的推崇始终不渝,其对孟子的研究与其整个思想体系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但是在对孟子具体的关注面和诠释过程中前后具有明显的变化,早年关注从《孟子》中探索经世致用的政治哲学,而到后期转向从学术和教育上来探讨孟子的思想;对待孟荀关系也经历了"申孟绌荀"到"孟荀并举"的转变;对待社会问题早年受进化论影响较大,倾向于激进主义的社会变革方式,推崇孟子的革命精神,晚期主张渐进主义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的改良,致力于从孟子思想中探索有利于公德与私德的提升.
-
-
季鸿(崀)
- 《第五届亚洲食学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孔孟食道是中华饮食文化传统中最核心、影响也是最深远的人文精神和伦理规范.在战国时期先后发生的孟子性善和荀子性恶之辩,也是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孔孟食道的永恒价值,而出身荀子门下的韩非,则从性善的角度说明社会治理的伦理道德基础,又从性恶的角度说明了社会治理的法律基础.伦理和法理是相辅相成的,对中国当代人们饮食活动中的乱象治理都有指导意义.
-
-
陈志雄
-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对于孟子来说,人性问题不是一个依靠对象化认识并运用概念加以抽象化表达和讨论的问题,而应在具体的人类活动、具体的道德情景中,通过主体的践行和抉择来证显人性的本善.而"天命"则以价值之源的身份成为人间秩序之非在场的言说者,赋予性善以超越性意义.同时依靠切近生命的操存工夫来不断澄彻和存养主体自身,回复真我,从而与天命相配.这使得儒家的教化意识和价值理性得以充分彰显.
-
-
李亮
-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孟子其人以好辩著称,探究其辩论形式是否有类似于苏格拉底的"论辩术"一类的逻辑思维,当可窥见中国逻辑史之一斑.以《孟子》为蓝本,探究对话的内在合理性,进而可以对其文本有无逻辑以及辩证法的萌芽做出判断.在文本解读中,尝试避免西方形式逻辑的架构和强势话语,如此免于迁衍附会之嫌疑,尽量以古代汉语这种文字符号为载体,还原出当时之推理与论证模式,以及共通的价值平台.孟子是先秦大儒,其道德体系影响深远.先秦儒学虽以孔、孟、荀三家并称,其实学术志趣颇有差异.孟子学术最大特色当为其论辩色彩.当代的孟子研究过多地由孟子的道德建构入手,而缺乏对孟子在论辩过程中所体现的逻辑形式的探究,以孟子为恰当切入点,由儒家逻辑思维的模板为契机,探求逻辑传统的本土色彩,如此以呈现"真"之学问的中国特质.
-
-
李爽
- 《第二届河北儒学论坛獻王治学精神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孔子时期,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是"仁"与"礼"的统一,"内圣"即内在修养的完善,"外王"即为政以德,礼教严明以达治国之道.随历史不断发展,儒家学派内部思想产生分歧,孔门弟子思想各异,"儒分为八".在仁礼同构到仁礼分化的过程中,思想较为显著的便是曾子和子夏.曾子重视内在品德的修养,以心释道;子夏重视外在事功,强调学以致用.他们分别对孟子的养气说和荀子的经世致用主张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