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

先秦儒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决策探索、江淮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12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2010国际儒学论坛等;先秦儒学的相关文献由19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岱年、石教余、陈应琴等。

先秦儒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94.7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4.76%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53%

总计:189篇

先秦儒学—发文趋势图

先秦儒学

-研究学者

  • 张岱年
  • 石教余
  • 陈应琴
  • 万高潮
  • 余闻婧
  • 冀秀美
  • 冯达文
  • 向德富
  • 吴刚平
  • 吴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培华
    • 摘要: 儒家精神是从先秦儒学发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基础,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提倡仁政与教化的思想流派。儒家精神不仅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塑造了主流知识分子与精英群体的人格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进行统治的主要思想依据,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政治格局,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基础。在先秦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孔子、孟子、荀子分别作为儒学的奠基人、继承者以及实践者,对儒家精神的内在阐发与持续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将深入分析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精神的阐释与发扬,探讨儒家精神的演变历程,以供参考。
    • 张岱年; 朱义禄
    • 摘要: 83.5.14张岱年主讲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儒家学说在封建时代是作为统治的思想,现在是作为历史的现象加以研究,但历史和现在总是有联系的。一、孔子的历史地位从战国到清末,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为什么孔子有如此影响呢?一是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体系的思想家。这里当然有关于老子年代的争论,但老子的影响没有孔子大。孔子自己说自己的思想有个“一以贯之”的原则。他是总结了当时的历史、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知识的成果,提出“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的。
    • 杜运辉
    • 摘要: 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错综互动的思想背景下,张申府、张岱年两位先生在哲学理论、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观等领域矢志不渝地艰辛探索,其崇高人格和学术思想皆洋溢着综合创新之精神。本刊继续刊发同济大学朱义禄先生1983年5月在安徽大学哲学系听张岱年先生讲授《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发表于《中州学刊》1983年8月25日第4期)的手稿。与正式发表的文本相比,张岱年先生的讲座不仅语言生动,而且有更丰富的内涵。他强调孔子在积极有为态度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最高道德理想”方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指出孟子首先揭橥人的价值问题,孟、荀都肯定道德意识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之所以为人者”,这些原创思想为宋明理学承继与创新。
    • 郑熊
    • 摘要: 宋明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形态,其相对于先秦儒学来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宋明理学之所以被称之为“新儒学”,就是因为它不仅对先秦、汉唐儒学有传承,更有开新。这种传承和开新表现在众多方面,一定程度上都是围绕着人性展开的。先秦儒家对人性的探讨,侧重于从德性入手,注重的是人的道德属性。在孟子看来,人性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人性是善的。
    • 彭贵军
    • 摘要: 中国哲学的诸多范畴始终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它所关注的问题多是人作为主体性的道德实践。对于形而上学范畴的伦理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切认识的对象都必须具有实践性的道德内容。中国哲学范畴的道德内化过程则是一个逻辑化和历史化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先秦儒学的创立即已开始,到宋明理学最终完成。尽管各个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想各有偏重,但"内圣外王"和"儒道互补"的实用理性精神始终伴随前后。尤其是宋明理学将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三者合一,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实践性的道德哲学。这种物我、理心、知行的动态统一过程把人的自我认知过程与客观世界的生成发展过程辩证地统一起来。
    • 郭雁南
    • 摘要: 儒学的发展和私学的演进是历史性的统一,两者相互影响和助力,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从儒学于先秦时创立到经学在两汉兴起再到隋唐时式微以至宋代的重建和理学的兴起,儒学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私学的演进;从孔子私学到两汉精舍再到魏晋玄谈、隋唐禅修以至宋代书院,在儒学兴与衰的几个关键转折之处,私学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 王书华
    • 摘要: 青年时期王安石立志学习孟韩,做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随着其道德性命之学的创立,王安石产生了由孟韩并重到摒弃韩愈、独尊孟子的转变;而随着其道德事功的建立,王安石更是产生了糠秕孔孟、比肩稷契的人生理想.王安石评价人物的标准是道、德、业兼备,其心目中的道是德与业的综合,业又包含道术与事功.就道术而言,王安石自认为继承甚至超越了孔孟的学说,弥补了孔孟学说中天道观、辩证法、人性论等方面的不足,其功堪与孔孟比肩,甚至超越孔孟.就事功而言,王安石以执政之身,借助封建皇权的力量,一方面将儒学提升到学术界的主流地位,并使之上升到皇权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用其道德性命之学指导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实践,使得儒学的内圣之道达成外王之功,这一点也是孔孟梦寐以求而未曾达成的理想.对于荀子,王安石虽然汲取了其唯物论思想,但却将其剔除儒家道统之外.综合而言,王安石心目中的儒家道统序列是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王安石.
    • 弘毅
    • 摘要: 古代儒家学说,无论是孔孟还是朱熹、王阳明都不断强调一个词--天理。天理即天道,也就是天地间的运行法则。先看一些古代儒家学者对于天理的阐述。“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程颐认为,天理是圆满自足的,独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二程还发展了先秦儒学中的人伦学说,将天理贯穿于人伦,将人伦提升为天理。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 樊智宁
    • 摘要: 儒家圣王的概念自先秦肇始,历经汉唐的嬗变,至于宋代基本定型.先秦儒学以道德叙事的方式诠释圣王的概念,将圣王视为德性至善的王者,为后世儒学确立基调.汉唐儒学将圣王的概念政治神学化,以"天人感应"改造圣王的概念,圣王的道德性被神学的通感性遮蔽.宋代儒学则兼取先秦儒学与汉唐儒学之长,一方面承认德性至善是圣王的基本概念,倡导圣王可学;另一方面又承认圣王的概念亦包括通感天地的含义,并以"理一分殊"的方式消解"天人感应"的政治神学化特征.程朱理学对圣王的概念之诠释,充分体现儒家的人本主义关怀.
    • 张玥晗; 孟凡明; 李梦凡
    • 摘要: “李约瑟难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中国学者的重视。中国先秦儒学与古希腊三贤的人性论有相似之处,但对后世科学的影响却不尽相同。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探寻近代科学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渊源,找出回答“李约瑟难题”的答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