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苏辙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0年内共计3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3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做人与处世、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等;苏辙的相关文献由31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茜、喻世华、林尔等。
苏辙
-研究学者
- 刘茜
- 喻世华
- 林尔
- 李天保
- 杨胜宽
- 陈文苑
- 刘汾
- 彭安湘
- 曹栓姐
- 李冬梅
- 王仿生
- 王益鸣
- 葸琼
- 訾希坤
- 何婧
- 俞樟华
- 刘十九
- 刘叶梦
- 周宝荣
- 周汉兵
- 周浩
- 喻学忠
- 张志烈
- 徐超
- 曹鹏程
- 李哲
- 李成晴
- 杜敬勇
- 杨岚
- 杨忠伟
- 楊勝寬
- 王颖
- 罗琴
- 董宝玉
- 袁玉鹏
- 谭鈳颖
- 赵允芳
- 达亮
- 陆钰
- 高新伟
- 黄尔雅
- LUO Chunna
- YU Shihua
- 一夜清梦
- 丁光泮
- 万波
- 乔云峰
- 乔建功
- 乔芳
- 付娟
-
-
陈志扬
- 《学术研究》
| 2020年
-
摘要:
苏辙《韩非论》是宋代韩非学重要文献,后人辑录此文或不注明出处,或所注出处有误.张觉考此篇出自明陈深《韩子迂评》,但史源仍需向前推进.单篇《韩非论》史论散文原本并不存在,实由苏辙学术著作《古史》之《老子列传第十》篇中评语析出而成.唐以后文集与学术泾渭不明,且《古史》仍将韩非与老子合传,这都增加了考源难度.南宋开放文禁,书坊出版各种苏辙选本,陈深《韩子迂评》一书之《韩非论》极可能取自吕祖谦的《东莱标注颍滨先生文集》,题目标示《申不害韩非子论》似更恰当.
-
-
刘茜
- 《江淮论坛》
| 2020年
-
摘要:
北宋初年,《春秋》学在孙复、刘敞等的推动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出现了“逞意说经”的弊端.苏辙撰《春秋集解》,提出了“以史为据”“兼采众家”的解经之法,力革《春秋》学之弊.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苏辙“以史为据”“兼采众家”的解经之法,批判了南宋《春秋》学存在的“逞意说经”及“一字褒贬”的解经弊端.在《春秋》义理学上,朱熹又表现出与苏辙完全不同的立场.他批判了《左传》的权变思想,并主张以理即儒家伦理纲常作为阐发《春秋》经义的依据,不仅推动了宋代《春秋》学义理思想的深入,也促进了宋代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
-
刘茜
-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例"是《春秋》经文在"书法"上的重要特点,"三传"也对之有所阐发.苏辙《春秋集解》在释经体例上不仅对"三传"所言之"例"有所继承,也指出了其所存在的错误与缺失.从《春秋集解》对"三传"所言之"例"的态度以及对《春秋》之"例"的补充可以看到,《春秋集解》言"例"更强调以经文与史实作为依据,并不主张死守"例"法,这也充分体现出苏辙《春秋》学以史为据的解经取向.
-
-
王心绎
- 《西部学刊》
| 2020年
-
摘要:
人类对生态的审美体验年深日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散文中就贯穿着中国古代生态美学思想,他创作的风格追求"天人合一",写景和叙事水乳交融以阐释自然之道,通篇具有"诗意地栖居"的哲学理念,体现了人类文明和自然元素互为表里的关联.
-
-
黄瑞
- 《美育学刊》
| 2020年
-
摘要:
"人情说"是苏辙论文论诗的出发点,也是他审美理想的精要表达,即以"人情为美"作为审美理想建构的核心,以"复性归道"为审美理想的运行机制,以"不离仁义"作为审美理想的构建标准.苏辙顺应了时代的疑经风气,指出释道两家思想的精华,以疑经来证经,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开辟新的视野,挣脱了前人或者时人僵化思维的束缚,追求自我的审美理想.
-
-
-
-
-
-
-
-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在散文经典这一维度上被后人并称,且共同进入了"唐宋八大家"这一文学史经典的体系.这其中既有文学性的因素,也有学术性的因素.在1112-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关于经史、政治类的策论文章得到了评论者和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这些文章也与"苏学"的主要内容有紧密的关联.经由这一时期人们的解读,苏洵散文被定性为包含内容思想、写作技法、风格个性多重维度的复合型经典,但经典性逊于苏轼;苏辙散文主要以其包含的学识和思想,被默认为相对纯粹的知识型经典.
-
-
潘殊闲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李杜比较自中唐开始,到北宋始出现集体大合唱式的抑李扬杜一边倒趋势。苏轼苏辙二兄弟同根同源,在李杜比较问题上却表现出较大差异。苏轼对李杜较多客观评论,特别是对李白,颇多认同、崇敬乃至效仿,对杜甫亦能客观指陈其得与失。而苏辙对李白有不少误读和偏见。当然,在苏辙内心深处,也不得不承认李杜同为一流大家,只是在具体品评上,厚杜薄李、扬杜抑李、先杜后李。苏轼苏辙二兄弟在李杜比较观上的不同,集中反映出两人性格禀赋、人生遭际和艺术与审美追求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