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戴震

戴震

戴震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7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3篇、会议论文11篇、相关期刊352种,包括船山学刊、徽州社会科学、江淮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2011年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能力建设论坛等;戴震的相关文献由54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道彬、徐玲英、程嫩生等。

戴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3 占比:98.5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50%

总计:734篇

戴震—发文趋势图

戴震

-研究学者

  • 徐道彬
  • 徐玲英
  • 程嫩生
  • 石开玉
  • 王智汪
  • 任万明
  • 吴根友
  • 徐道彬1
  • 李开
  • 李畅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李慧子
    • 摘要: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比较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指出两者之间存在三点差异:第一,孟子和荀子对人性内涵的界定不同;第二,孟子和荀子对礼义是否内在于人性的判断不同;第三,孟子和荀子对“能”为善与“可以”为善的理解不同。戴震虽崇孟抑荀,但在理论建构上却统合了两者的思想:在人性内涵层面,以“血气心知”为性,统合了孟子以心知为性与荀子以血气为性的论断;在个体修为层面,赞同孟子和荀子之才性无差别论,将人的差异归因于后天积习,强调教化与修为的重要性,主张“德性资于学问”;在制度建构层面,主张将孟子的民本思想与荀子的“礼以养情”论相结合,以使制度规范既能“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也能提升心知之性,从而促进仁义的实现。
    • 陈军
    • 摘要: 全面展示了清代思想家戴震的叛逆性格和批判精神,以《孟子字义疏证》为例,勾勒了戴震的理论思维模型。同时,赏析了顾炎武的《与友人论门人书》和纪昀的《与余存吾书》这两封书札独特的质疑锋芒与语言特色。
    • 乐爱国
    • 摘要: 安徽当涂的夏炘和浙江义乌的朱一新对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批评,主要是为了纠正戴震对于程朱理学的误解。在他们看来,无论戴震或是程朱,都反对以意见为理,同时,程朱要遏止的“人欲”,只是“贪淫之欲”,而戴震肯定“人欲”,同样是要排斥“贪淫之欲”,二者是一致的;而且,戴震讲“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夏炘、朱一新则更为强调“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必须要克除私欲,应当讲理义,更为接近程朱,而与戴震既有相同亦有不同。此外,他们还认为,戴震讲“血气心知之性”,实际上只是讲朱熹所谓“气质之性”,二者亦有相通之处。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评戴震的同时,也承认程朱并非“字字句句尽得圣人之意”,不否认有其不足之处。显然,他们对于戴震的批评,更多的是就戴震理欲观与程朱理欲观的比较,论证二者的一致与相通,既是对程朱理欲观的肯定,也是对戴震理欲观的肯定。
    • 李长绪
    • 摘要: 戴震的人性论思想是基于其形而上的天道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性学说,也是其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种学说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价值。戴震摆脱宋明理学人性论的影响,回归古代儒学,挖掘出可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理论,并以系统性的方式构建起新的人性论思想,且展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戴震从现实角度出发继承孟子的性善思想,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性理论,突出人性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和理性认识能力,并将其推进到人文价值高度。其人性论思想的价值内涵既包含对先秦儒家思想价值的还原,又包含侧重后天学习的价值导向。
    • 乔辉; 李坤
    • 摘要: 清代学者戴震著述丰富,尤精于礼学,其《考工记图》乃其礼图名作,流布较广。然图作内容真伪迄无考论,结合相关文献、出土实物等对其内容进行考说,我们以为其内容有修订前贤之论,亦有独创之处,实为礼图史上重要论著。
    • 庞子文; 崔波
    • 摘要: 学界对朱熹、戴震“理欲之辨”的研究颇多,学者多认为朱熹之理欲观截然分理欲为二、以理杀人,与戴震之理欲观截然对立。实际上,包括戴震在内的诸多古今学者,由于未对朱熹不同语境下“天理”的适用主体及“人欲”的具体内涵细加分辨,进而夸大了朱熹、戴震理欲观的歧异。如若对朱熹、戴震二人“理”“欲”的概念、“存理去欲”的一致性及其主体进行分殊,可知二者理欲观殊途同归:朱熹、戴震理欲观的主要差异在于适用主体及路径不同,朱熹去“君子”之欲,使“君子”得义;戴震遂“小人”之欲,使“小人”得利。但二者理欲观有着相同的思想旨归,即通过调节有限的社会资源,使天下人各得其情、各得其利。
    • 时金科
    • 摘要: 鉴于汉代及以后的经典、辞书、注释存在错误和争议而提出了文本归纳核心义考据法用于先秦文字的考证。这是文本考据和核心义研究的结合,文本考据可以通过语境分析和归纳类比推出文字的细微意义,而核心义研究则可以把文字的各义项归于根本,从而修正义项的错误,进一步修正对语义理解的错误。两者结合就可以完美解决疑难字的考证,这种方法比形训和音训更加精准。文本归纳核心义考据法的应用门槛很高,需要熟练掌握古经典文字,熟悉甚至服膺古经典思想,需要精细研究大量的古经典语料,还要有胆量去挑战汉代及以后的经典、辞书、注释,但这也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者已经使用此方法解决了多个疑难字的考释。
    • 陈屹
    • 摘要: 明清之际的王船山对孟子的“尽心知性”说,通过区分“心”的两种内涵提出了“知性而后能尽心”和“尽心然后能知性”的两种解释,事实上说明了宋明以来理学和心学的两种不同解释路径。他与陈确、黄宗羲等人兼知行而言尽心,代表了明清之际重力行实践的学风转变。清代的戴震、焦循则突破理学的藩篱,从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视野重新界定了“心”“性”“天”的内涵,充分肯定血气心知的价值和意义,将孟子的仁政和王道思想有机融入“尽心知性”的心性论思想当中。焦循还摒弃了尽心与知性的先后次第争论,进一步提出了尽心与知性的双向生成说。
    • 李慧子
    • 摘要: 戴震之所以作出宋儒立说“似异于荀子而实同”的判断,乃在于他与荀子、朱子的心性论模式不同。在荀子思想中,性、情、欲、心是一源的。心的功能由人性决定,心虽好利,但心也有向善的资质。朱子把人性分成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两部分。仁义来自义理,欲望来自气质,虽性体情用,但情由心所发动,因而并非全善。戴震用血气心知界定人性:心知皆善,欲、情根于血气,私欲会推动恶情遮蔽心知。三位哲人都注重解蔽与心统性情,但侧重点不同:荀子主张清除干扰心意向善的因素,以理制欲;朱子主张以性节情,通过变化气质以复归心之本体;而戴震注重清除私欲,以心节欲、以情絜情。因此,戴震对宋儒立说与荀学实同之判断不能成立。
    • 刘跃进
    • 摘要: 文章以《戴震年谱长编》(简称《长编》)为研讨对象,评述了该书在戴震生平、思想、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长编》恪守文献为本的原则,尽力搜罗与戴震生平、交游、著述相关的文献,巨细不遗,辨伪存真。第二《,长编》体例编排很有特点。正编之外,特设附编,始于戴震逝世的次年(1778),迄于戴震弟子段玉裁逝世之年(1815),进一步反映了戴震学术的传承和影响。第三《,长编》充分论述了戴震在清代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作者特别指出,戴震的朴学成就固然举世公认,同样,戴震的哲学思想也影响深远。在戴震心目中,并无所谓汉学、宋学的严格畛域。戴震虽批驳宋明理学,但其治学方向更加宽广,实为建立一种新的义理之学。这是戴震学术高于侪辈之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