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体
时体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汉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专利文献569440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文教资料、兵团教育学院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
时体的相关文献由16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蕾、熊仲儒、聂晶等。
时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69440篇
占比:99.98%
总计:569578篇
时体
-研究学者
- 刘蕾
- 熊仲儒
- 聂晶
- 刘彦顺
- 孙佳音
- 尚新
- 王咸慧
- 王文斌
- 王若虹
- 赵素萍
- Bazdar Tahmineh
- Ron Mizutani
- 严志龙
- 丹珍央金
- 任付标
- 余乐
- 侯超
- 冯欣悦
- 凌万军
- 刘建英
- 刘晶
- 刘玲
- 刘立恒
- 刘金江
- 单庆玲
- 卞泳良
- 卢英顺
- 史有为
- 吕乐
- 吕田
- 吴云
- 吴俊雅
- 吴文清
- 周建文
- 周淑娟
- 唐冰然
- 唐晓娟
- 夏忠群
- 夏日光
- 姚乃强
- 姜宏
- 孔繁臻
- 孙佳
- 孙佳音12
- 孙婷芳
- 孙祥雄
- 孟咸智
- 孫朝奮
- 宋尚珍
- 寒丁
-
-
刘彦顺
-
-
摘要:
礼乐生活作为一种时间制度,是仁义作为儒家核心价值在组织化、时机化的礼乐行为上的体现。颜元的礼乐美学针对宋明理学弱化、淡化礼乐生活的时机、时体、时态而发。君子是礼乐之事及时间制度的显现者与承载者。君子既能因应不同的时机,通过正在进行着的礼乐行为的实事来践行仁义,又能维持礼乐生活在时体上的流畅与持久。从公共礼乐生活的时机看,家、社会、国、天下之中的角色担当造就了绵延不绝的时机与时宜,君子应时而起的礼乐行为确保了社会化时机的常态与自然。私人礼乐生活与公共礼乐生活的无缝结合处于“时时”“须臾”的时间机制,即在私人心性修炼与持敬上的回忆、反省与社会化的、原发性礼乐践行之间,在慎独的私人时间制度与人际的社会时间制度之间,实现完满接合。
-
-
王辰玲
-
-
摘要:
语言的时与体是两个不同的语法范畴.时在时间维度上是基于评价情状来定位其他情状,而体则关涉情状内部的时间构成.时体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动词,句子的各个成分对时体意义都有影响,因此时体意义属于句子.正是基于此,在考察汉语动结式的时体特征时,文章运用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论述了汉语动结式内部致使事件与结果事件的时体问题.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式的时特征在心理空间建构中实现了焦点空间的转换,且视点空间的内化与外化反映了动结式V1作为完成体与V2作为非完成体的体貌特征.
-
-
刘彦顺
-
-
摘要:
艺术阐释学最高且唯一的对象是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原发的审美生活.即便是在“事后”进行的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也必须持守审美生活原发的“事中”状态.处在“事中”的审美生活是时机化的,在时态上是正在进行时,在时体上是流畅的.寓居于审美生活之中的艺术作品内容也是“事中化”的.自此而论,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象征论”的贡献在于:第一,对艺术作品内容在时态、时体上的兴发性做了深刻阐述.第二,对艺术作品固定的、整体的空间构成与艺术作品内容之时态、时体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阐发.第三,揭示了基于对艺术作品欣赏或阐释而形成的公共阐释或审美共同体.伽达默尔的缺陷在于:第一,把艺术作品及内容作为独立于审美生活的自足存在,抽空了审美生活在构成方式上的意向性.这是以意向活动之构成相关项僭越意向活动之误.第二,没有突出地强调艺术作品所隶属的审美生活在时态、时体上的原发状态,导致他对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陈述陷于无主语的孤悬状态.第三,没有一贯地持守审美生活原发性的事中状态及整体性,过多强调“事后阐释”,有混淆以至取消审美价值之虞.本文对伽达默尔艺术阐释学的语法诊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审美生活作为最高主语缺席,而隶属于这一整体之中的要素却屡屡僭越为独立之主语;其二,无法维持对艺术生活进行完善陈述的时间性—空间性语法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时常动摇与偏离.
-
-
-
吕田;
单庆玲
-
-
摘要:
语言学家Quirk在他的著作《英语综合语法》中列出了表达未来的五种主要手段:will,be going to,the simple present,the present progressive以及will/shall+progressive.几乎所有关于未来表达手段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五种手段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然而很少有研究针对于将来时体的研究,本文视解方式的研究有助于学习者厘清将来相关时体的时间点以及时间段的概念范畴.
-
-
王莹莹
-
-
摘要:
"来"是安徽蒙城方言中的一个高频后置功能词,它负载动词、概数词、方位词、语气助词多种功能。本文拟对方位词"来"和语气助词"来"作系统性描写,考察它们在蒙城方言里的多功能用法。"来"作为方位词经常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表处所和时间,作为句末语气助词,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末,具有丰富的语气义;作为进行体、持续体、经历体和完成体标记,表达灵活的时体义;同时,在不同的句类中传达出确认、求证、感叹等情态义。
-
-
Bazdar Tahmineh;
王文斌
-
-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分析以英语为二语的汉语母语者在习得波斯语的中级水平阶段所出现的时体偏误现象。通过测验手段,观察汉语母语者习得波斯语时体的主要偏误特征,并探寻其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出现这些偏误特征的主因在于波汉语言的时空性特质差异,学习者不仅受母语干扰,而且还受到第二语言英语与第三语言波斯语的互相影响。
-
-
张坤丽;
韩英杰;
贾玉祥;
穆玲玲;
穗志方;
昝红英
-
-
摘要:
逻辑补足义是指附加在以谓词为中心的基本命题成分之上的否定 、程度 、时体 、模态和语气等,具体表现为逻辑语义算子对谓词的语义约束关系,是基本命题成分所表达语义关系的有效补充.在句子中,逻辑补足义所表达的语义是句子深度语义理解的重要层面.该文以深层语义理解为目标,在逻辑补足义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否定 、程度 、时体和语气分类体系,构建了相应的算子词典;制定标注规范,对已经标注了基本命题义语义角色的句子进行各类逻辑补足义的标注;最后,对标注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对标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
-
-
王晨1
-
-
摘要:
本文讨论了汉语体标记词尾''了''的功能与分布,并提出词尾''了''具有双重标记功能:即同时标记内时体终结性和外时体完成性。这一观点可以解释汉语在表达完成体视点与非终结性事件类型的组合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本文借助Borer提出的外框架理论,利用空项赋值的手段推导了含''了''句子在句法结构上的生成过程,并列举了这一分析手段相对于传统分析的优势。最后,通过与苏格兰盖尔语和英语的对比,本文将三种语言中时体系统的异同纳入同一种机制,并试图说明跨语言视角下内时体与外时体的联系是一种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