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否定

否定

否定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2637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1篇;相关期刊1481种,包括学术研究、文教资料、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等;否定的相关文献由2697位作者贡献,包括权桓准、周国栋、张晓涛等。

否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3 占比:94.5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41 占比:5.35%

总计:2637篇

否定—发文趋势图

否定

-研究学者

  • 权桓准
  • 周国栋
  • 张晓涛
  • 李寿山
  • 李雅梦
  • 赵俊暎
  • 邹学慧
  • 陈万士
  • 李周镐
  • 金泳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彭长军
    • 摘要: 1概念剖析1?1定义反证法是从要证明结论的否定出发,以有关的定义、公理、定理为依据,结合命题的条件进行推理,直到推出矛盾,从而断定命题结论的否定不能成立,也就断定了命题成立.
    • 严运桂; 殷满堂
    • 摘要: 新时期小说,尽管流派演变,异彩纷呈,但它们大多与苦难形象结缘,书写苦难几乎成为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风尚。这种片面的形象特质,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伪自然形象——现实主义的异化物;反讽的形象——揭露矛盾的马前卒;向死的形象——刺向时弊的利剑。无论新时期小说苦难形象呈现何种特征,其实质都是辩证的否定,它是通过"审丑"来实现的。但新时期小说以多种苦难形象为审美对象,一味地"示丑",体现出了一种片面的深刻。这种深刻性,除了有反思批判等显性功效外,还在于苦难形象的隐性功效。新时期小说的苦难形象深藏破坏性及其在破坏中重建的渴望。
    • 张谊生
    • 摘要: “看似”的隐性言者估测功用涉及到视觉化的揣测表述、主观化的情态评价与倾向化的否定预设。逆转的篇章衔接功能包括逆转性的语用倾向、对比性的表达模式、转折性的衔接功能。双向的演化途径体现为从趋势观感揣测到情态否定、篇章衔接到关联转折和对举表达到定型构式。“看似”与“貌似、疑似、好似、像似”的细微差异与独特功用体现为构词的理据侧重、相似的侧重差异与语篇逆转的强弱。总之,“看似”由于人际功能强化导致主观否定修正标记的成型,篇章功能强化导致逆转关联功能的定型。
    • 周美玲
    • 摘要: 双重否定的定义、结构类型及其语义关系和表达条件,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双重否定句进行过相关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选择了“不……不”格式、“没有(无)……不(没有)……”和“非……不可”的格式以及否定形式加反问语气等三种双重否定句的类型进行调查分析。对BCC语料库中搜集到的这三种特殊句式的双重否定句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这三种双重否定句在语义、结构以及表达方面上的异同。
    • 吴德新
    • 摘要: “用不着”和“不必”均具有否定功能,是否定范畴的重要成员。“用不着”和“不必”在表达否定必要性的情态意义时有很多细微差异,在共现成分的性质、否定范围、语体分布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不必”强调“情理上的不需要”,语气直接;而“用不着”则强调“必要性的减弱”,语气相对委婉。
    • 崔璨
    • 摘要: 文章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进行了追补测试、宾语小句叙实性增强测试和否定提升、双重否定转化测试,以检验其叙实性特征。文章发现:1)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可以分为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正反叙实动词三类;2)正反叙实动词数量很少,其肯定式预设其宾语小句为真,否定式预设其宾语小句为假,这与主句主语对宾语小句的控制性和具体词义两个因素紧密相关;3)表概率判断和表主观情绪的心理动词允准其宾语小句插入"确实/真的"等增强叙实性的语词,表个体观点的心理动词不允准;4)否定提升和双重否定转化不能作为判别叙实动词、正反叙实动词和非叙实动词的充分必要标准,部分非叙实心理动词不能进行这两项操作。
    • 郭寒铮
    • 摘要: 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以构思精巧、内蕴深刻而被奉为经典之作。接受美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提出空白与否定是文本未定性的两个基本结构,是读者与文本双向对话的基本条件。《都柏林人》儿童篇运用了儿童叙事、复调和象征的叙事技巧生成文本的空白与否定,形成文本的审美空间,召唤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到阐释和界定文本的具体化过程中,实现宏大主题的动态建构,再现都柏林瘫痪的社会现实和流亡者乔伊斯对爱尔兰民族命运深厚的人文关怀。
    • 张婉婷
    • 摘要: 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是哥特小说的经典力作,内容充满恐怖气氛。他采用的象征主义和心理描写等独特的创作手法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是其恐怖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认知理据却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图借助语料库工具Antconc为检索软件用文本世界理论通过“否定”这一前景化的语言形式来探讨这部小说恐怖氛围的认知建构,从而体会爱伦坡哥特式的写作风格。通过检索分析本文认为,否定词的大量使用与读者在这部小说中的恐怖情感体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从侧面向读者展示了爱伦坡哥特式写作手法的特点。
    • 唐弘容
    • 摘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长久不变的“道”;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名,便不是长久不变的“名”。【简注】非:表示否定,译作“不”“不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丑恶就呈现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不善就呈现出来了。
    • 谢福信
    • 摘要: 反证法是一种运用逆向思维解题的方法,当有些命题从正面直接证明(直接论证或反驳)比较困难时,我们可以尝试采用迂回、间接的思路,运用反证法来证明会更简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